节点文献
数学实践新课改的些许思考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课改的目的,在于创建一种更适合时代、学情的教学模式,找出一种更适合促进学生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教育之路。数学实践新课改,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良好的做法仍可“拿来”。新课标的理念,我们要认真把握,注意“度”。二者结合,才能创建出我们需要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改 实践
课改,一种推动教育发展的有效抓手,在一轮又一轮的反复实践中,已为数学教学带来了不少理论成果和操作经验,在数学完成奠基性任务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然而,有的教师由于对教学本质认识不清,加之没有得到系统的理论培训和高效课堂观摩,在“自以为是”的理念中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教为主,学被灌,一种“穿新鞋,走老路”模式仍在课堂运行。而且,在新理念践行中,又凸现另一种“景观”,过于注重新课改推行的实践行为,把传统的一些良好做法又弃之不要,过分强调学为主,教为辅。这两种极左极右的做法都是有违真实有效课堂创建的,都不是真正的新课改,甚至有违新课改。课改的目的,在于创建一种更适合时代、学情的教学模式,找出一种更适合促进学生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教育之路。下面,我把在数学教研活动中的观感献出,望能抛砖引玉。
一、过分注重学为主体,忽视教师作用
传统教学,运行的是“教师中心论”思想,教师“一言堂”。而新课改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于是,有的教师索性就退到“幕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所谓的新课标提倡的各种学习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等。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学生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在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严重有违新课改理念。与其进行这样的课改,倒不如教师你“还讲点什么”。
二、过分注重探究学习,忽视双基训练
新课改推行探究学习,提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但是这种“足够”我们应当做到“有度”把握,而且实现方式也可有多种,课上或课后都可进行。但是有些教师为了凸现探究为主的教学,甚至有想法将探究进行到底,整堂课都在让学生对某个法则、公式进行探究。本身设计的有例题和习题,但是在探究环节使用时间过多,从而导致训练时间不够,无法落实双基教学。一些后进学生因知识基础不厚,探究能力缺乏,在那么长探究时间里却所获不多,并没有得到知识的形成和能力培养。所以,我认为探究应当做好安排,特别是“度”的把握。要根据知识的难度确定探究过程的长短,不能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也不能让探究教学成为教师教学的唯一思想。做到灵活运用。
三、过分强调合作交流,忽视习惯培养
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得合作方法与技能。新课改提倡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旨在为竞争社会培养学生合作从事能力,弥补单打独斗缺陷。这也是初中数学的奠基任务之一。与合作学习相匹配的环节就是互相讨论交流。合作前交流、合作后交流,合作中交流,只要开展合作学习,就离不开交流这环节。的确,经常运用合作交流学习有很好作用,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但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把问题(也称任务)抛给学生后,就成为了旁观者、局外人,在教室中踱步,“悠闲”得很。其实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角色,要参与到学生合作学习之中,或指导或诱思或点拨。在实践新课改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合作交流,不论是否必要,每常课都让学生合作交流好多次,从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实效,如果认真观察和了解一下活动情况,就会发现有学生不能认真参与合作交流,甚至做与合作交流无关的事。有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不愿独立思考的坏习惯。
四、过分强调能力训练,忽视兴趣激发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我们知道,要达到此目标,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谈不上有创新精神。教学中,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都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都应受到重视。在实践新课改过程中,有些教师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不予关注,对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一带而过,急忙转入解题教学,认为只有通过解题这样的能力训练,才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在教学中任意增加例习题的数量和难度,让很多学生难以接受,这种片面强调能力训练的做法,既不利于达成初衷,又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丧失学生学习信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力、创造力、价值观唤醒。”而“唤醒”的方式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学不辍,自己主动学习。
总之,在实践新课改过程中,我们要正确理解新课改理念和新课标精神,不能搞片面主义,更不能搞形式主义,极左极右的做法,都是新课改的刽子手,都不利手高效课堂创建。实践中要针对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龚春燕等,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J].漓江出版社,2000年。
[2]姚丽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8。
[3]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J].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2。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改 实践
课改,一种推动教育发展的有效抓手,在一轮又一轮的反复实践中,已为数学教学带来了不少理论成果和操作经验,在数学完成奠基性任务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然而,有的教师由于对教学本质认识不清,加之没有得到系统的理论培训和高效课堂观摩,在“自以为是”的理念中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教为主,学被灌,一种“穿新鞋,走老路”模式仍在课堂运行。而且,在新理念践行中,又凸现另一种“景观”,过于注重新课改推行的实践行为,把传统的一些良好做法又弃之不要,过分强调学为主,教为辅。这两种极左极右的做法都是有违真实有效课堂创建的,都不是真正的新课改,甚至有违新课改。课改的目的,在于创建一种更适合时代、学情的教学模式,找出一种更适合促进学生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教育之路。下面,我把在数学教研活动中的观感献出,望能抛砖引玉。
一、过分注重学为主体,忽视教师作用
传统教学,运行的是“教师中心论”思想,教师“一言堂”。而新课改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于是,有的教师索性就退到“幕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所谓的新课标提倡的各种学习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等。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学生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在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严重有违新课改理念。与其进行这样的课改,倒不如教师你“还讲点什么”。
二、过分注重探究学习,忽视双基训练
新课改推行探究学习,提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但是这种“足够”我们应当做到“有度”把握,而且实现方式也可有多种,课上或课后都可进行。但是有些教师为了凸现探究为主的教学,甚至有想法将探究进行到底,整堂课都在让学生对某个法则、公式进行探究。本身设计的有例题和习题,但是在探究环节使用时间过多,从而导致训练时间不够,无法落实双基教学。一些后进学生因知识基础不厚,探究能力缺乏,在那么长探究时间里却所获不多,并没有得到知识的形成和能力培养。所以,我认为探究应当做好安排,特别是“度”的把握。要根据知识的难度确定探究过程的长短,不能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也不能让探究教学成为教师教学的唯一思想。做到灵活运用。
三、过分强调合作交流,忽视习惯培养
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得合作方法与技能。新课改提倡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旨在为竞争社会培养学生合作从事能力,弥补单打独斗缺陷。这也是初中数学的奠基任务之一。与合作学习相匹配的环节就是互相讨论交流。合作前交流、合作后交流,合作中交流,只要开展合作学习,就离不开交流这环节。的确,经常运用合作交流学习有很好作用,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但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把问题(也称任务)抛给学生后,就成为了旁观者、局外人,在教室中踱步,“悠闲”得很。其实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角色,要参与到学生合作学习之中,或指导或诱思或点拨。在实践新课改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合作交流,不论是否必要,每常课都让学生合作交流好多次,从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实效,如果认真观察和了解一下活动情况,就会发现有学生不能认真参与合作交流,甚至做与合作交流无关的事。有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不愿独立思考的坏习惯。
四、过分强调能力训练,忽视兴趣激发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我们知道,要达到此目标,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谈不上有创新精神。教学中,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都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都应受到重视。在实践新课改过程中,有些教师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不予关注,对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一带而过,急忙转入解题教学,认为只有通过解题这样的能力训练,才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在教学中任意增加例习题的数量和难度,让很多学生难以接受,这种片面强调能力训练的做法,既不利于达成初衷,又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丧失学生学习信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力、创造力、价值观唤醒。”而“唤醒”的方式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学不辍,自己主动学习。
总之,在实践新课改过程中,我们要正确理解新课改理念和新课标精神,不能搞片面主义,更不能搞形式主义,极左极右的做法,都是新课改的刽子手,都不利手高效课堂创建。实践中要针对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龚春燕等,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J].漓江出版社,2000年。
[2]姚丽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8。
[3]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J].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2。
- 【发布时间】2014/10/4 22:52:01
- 【点击频次】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