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校园安全防范体系架构刍议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我国今年校园安全形势堪忧,个别地区学校相继发生严重暴力事件,一度造成社会治安气氛紧张,严重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当前我国应加紧健全和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架构,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家庭四位一体的安全防范网络,更好地促进我国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学校 安全防范 体系 架构
2010年以来,我国个别地区上到大学,下到中小学和幼儿园,相继发生数起恶性暴力案事件,导致多名无辜师生伤亡,直接和间接损失惨重,一度导致当地社会治安气氛紧张。此类案事件的发生,不但严重影响了当地党和政府的政绩和形象,更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生命灾难,成为今年笼罩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道阴影。为此,构建多维多层次的安全防范网络,理顺和健全目前校园安全防范体系架构,无疑是当务之急。
一、 责任政府的举措是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先行力量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受教育权,既是赋予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但从我国学校教育实践来看,我国教育体制在投入上存在着重大学、轻中小学、更轻学前教育的弊端。而在教育理念上,却又存在着对学前班、小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对中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倒置。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更存在着四大直辖市和沿海沿江城市多,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少的结构性失衡。这种投入上的弊端,导致中小学、学前班的安全管理形同虚设,一片真空;而理念上的倒置,导致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缺失,校园血案发生时,毫无应对之策;教育的分布失衡,更导致了学生受教育的不公平和机会上的不均等。笔者认为,各级政府应当出台相应举措,切实保证公民受教育权的落实。首先,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做到大中小学、学前班并重,尤其是要加大对中小学、学前班安全保卫力量的投入,有条件的学校,可设驻校派出所或驻校民警,条件落后的,可设民警警务区或接警点,实现警力重心前移;其次,要调整当前教育理念,对小学、学前班进行安全教育,对中学进行集体教育,对大学进行爱国教育,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自我安全保护的基本素质;再次,从管理服务上,政府有义务更有责任对教育资源进行布局整合,真正促进教育公平和机会平等,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的合理诉求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只有真正改善民生,方能促进社会和谐。
二、 人民群众的参与是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后方保障
我们党和政府的基本功路线就是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和谐社会建设与科学发展观实践的参与者,人民群众无疑是学校安全防范体系的后方保障。我们党提出的“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指导方针,就是要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实现打击和防范相结合,重在治标,根在治本。显而易见,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正是我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一环,迫切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配合与支持。为此,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做好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树立见义勇为形象,积极营造正面舆论,呼吁全社会关心教育,爱护学生,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共同捍卫校园这方精神文明净土的纯洁和安全;二是要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形成多部门、多阶层、多方面力量的联动,学校周边和门口不但要经常有“大檐帽”,更时刻离不开“红袖箍”;三是要高度重视校园周边环境独特位置的“缓冲带”作用,充分部署维护社会治安积极力量,与其签订治安管理目标责任书,在校园周边店面租赁、摊点经营等方面为维护治安积极分子“开绿灯”。唯有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治安积极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治安有利因素,方能将不法分子对学校的破坏、对师生的侵袭降低到最低程度,消灭于萌芽状态。
三、 学校管理的水平是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决定因素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无疑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对于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建设,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师生的旦夕祸福,无论是大到生命财产安危,还是小到鸡毛蒜皮琐事,无不与学校的荣辱尊严休戚相关。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我们不敢想象,一个学校如果连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都保障不了,还有何资格和颜面对学生“坐而论道”,奢谈什么“传道授业解惑”。为此,笔者认为,学校不应仅仅是“跑经费、收学费、要杂费、卖教材,售本本”的“文凭超市”、“证书卖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祖国英才,要让教师平平安安工作,让学生平平安安毕业。具体而言,学校管理层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主管部门安全教育进课堂的要求,学历教育学校要坚决落实安全教育必修课学分制教育,对于其他非学历教育学校(含幼儿园),要保证安全教育内容融入日常学习之中,使安全教育课成为学生的“人生第一课”和“永久课”;第二,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大科技创安投入,健全和完善车载、手持对讲同步通话指挥系统,安装配备各类电子门禁和报警器,提升电子图像监控校内及周边覆盖面,向科技要安全,用科技破案件,使不法分子无处藏身,不敢下手,“伸手必被捉”;第三,学校要设有专门保卫机构,配备专门保卫力量,严格落实门卫制度、检查巡逻、值班备勤制度,“篱牢犬不入”,学校门卫要把好第一道关,真正发挥“门神”力量,起到“卫士”作用,对“吃饭不干活、拿钱不管事”的“闲人”和“懒汉”坚决实行末位淘汰。唯有如此,方能最大限度保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避免血腥和暴力与学校产生“零距离”。
四、 家长家庭的配合是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关键链条
古代启蒙教育的儒家经典《三字经》曾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责任,远不能全部推卸到学校一方身上,作为学生的生身父母,家长在家庭里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其本身就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不过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转型期,学生家长、家庭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安全教育也存在某些负效应。例如时下招致各大媒体网络讨伐的河北大学“撞车门”事件,肇事男主角在河北大学新校区驾车人后,不但不停车救人,反而去宿舍楼接女友,车被拦后,该男主角竟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燕赵都市报》2010年10月18日)。而无独有偶的,是陕西榆林子洲初一女生小玲被同班两男生虐待两月之久,而两男生威胁她的理由却是自己家里有大官,告了下场会更惨(2010年10月16日西部网)。以上两起案例,足见“官二代”们的家教之劣。但鉴于对学生安全教育的后天性和可塑性,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和家庭远可以配合学校,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有用之才,使孩子学会如何珍惜自己,爱护他人,远离伤害,依法维权。
综上所述,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以对人民群众生命高度负责,对国家教育百年大计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推行教育体制、理念和结构改革,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有利因素,促使学校和家长密切配合,共负起责,构筑成四位一体的学校安全教育防范体系,方能真正践行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促进我国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学校 安全防范 体系 架构
2010年以来,我国个别地区上到大学,下到中小学和幼儿园,相继发生数起恶性暴力案事件,导致多名无辜师生伤亡,直接和间接损失惨重,一度导致当地社会治安气氛紧张。此类案事件的发生,不但严重影响了当地党和政府的政绩和形象,更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生命灾难,成为今年笼罩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道阴影。为此,构建多维多层次的安全防范网络,理顺和健全目前校园安全防范体系架构,无疑是当务之急。
一、 责任政府的举措是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先行力量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受教育权,既是赋予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但从我国学校教育实践来看,我国教育体制在投入上存在着重大学、轻中小学、更轻学前教育的弊端。而在教育理念上,却又存在着对学前班、小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对中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倒置。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更存在着四大直辖市和沿海沿江城市多,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少的结构性失衡。这种投入上的弊端,导致中小学、学前班的安全管理形同虚设,一片真空;而理念上的倒置,导致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缺失,校园血案发生时,毫无应对之策;教育的分布失衡,更导致了学生受教育的不公平和机会上的不均等。笔者认为,各级政府应当出台相应举措,切实保证公民受教育权的落实。首先,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做到大中小学、学前班并重,尤其是要加大对中小学、学前班安全保卫力量的投入,有条件的学校,可设驻校派出所或驻校民警,条件落后的,可设民警警务区或接警点,实现警力重心前移;其次,要调整当前教育理念,对小学、学前班进行安全教育,对中学进行集体教育,对大学进行爱国教育,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自我安全保护的基本素质;再次,从管理服务上,政府有义务更有责任对教育资源进行布局整合,真正促进教育公平和机会平等,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的合理诉求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只有真正改善民生,方能促进社会和谐。
二、 人民群众的参与是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后方保障
我们党和政府的基本功路线就是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和谐社会建设与科学发展观实践的参与者,人民群众无疑是学校安全防范体系的后方保障。我们党提出的“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指导方针,就是要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实现打击和防范相结合,重在治标,根在治本。显而易见,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正是我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一环,迫切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配合与支持。为此,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做好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树立见义勇为形象,积极营造正面舆论,呼吁全社会关心教育,爱护学生,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共同捍卫校园这方精神文明净土的纯洁和安全;二是要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形成多部门、多阶层、多方面力量的联动,学校周边和门口不但要经常有“大檐帽”,更时刻离不开“红袖箍”;三是要高度重视校园周边环境独特位置的“缓冲带”作用,充分部署维护社会治安积极力量,与其签订治安管理目标责任书,在校园周边店面租赁、摊点经营等方面为维护治安积极分子“开绿灯”。唯有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治安积极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治安有利因素,方能将不法分子对学校的破坏、对师生的侵袭降低到最低程度,消灭于萌芽状态。
三、 学校管理的水平是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决定因素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无疑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对于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建设,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师生的旦夕祸福,无论是大到生命财产安危,还是小到鸡毛蒜皮琐事,无不与学校的荣辱尊严休戚相关。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我们不敢想象,一个学校如果连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都保障不了,还有何资格和颜面对学生“坐而论道”,奢谈什么“传道授业解惑”。为此,笔者认为,学校不应仅仅是“跑经费、收学费、要杂费、卖教材,售本本”的“文凭超市”、“证书卖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祖国英才,要让教师平平安安工作,让学生平平安安毕业。具体而言,学校管理层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主管部门安全教育进课堂的要求,学历教育学校要坚决落实安全教育必修课学分制教育,对于其他非学历教育学校(含幼儿园),要保证安全教育内容融入日常学习之中,使安全教育课成为学生的“人生第一课”和“永久课”;第二,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大科技创安投入,健全和完善车载、手持对讲同步通话指挥系统,安装配备各类电子门禁和报警器,提升电子图像监控校内及周边覆盖面,向科技要安全,用科技破案件,使不法分子无处藏身,不敢下手,“伸手必被捉”;第三,学校要设有专门保卫机构,配备专门保卫力量,严格落实门卫制度、检查巡逻、值班备勤制度,“篱牢犬不入”,学校门卫要把好第一道关,真正发挥“门神”力量,起到“卫士”作用,对“吃饭不干活、拿钱不管事”的“闲人”和“懒汉”坚决实行末位淘汰。唯有如此,方能最大限度保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避免血腥和暴力与学校产生“零距离”。
四、 家长家庭的配合是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关键链条
古代启蒙教育的儒家经典《三字经》曾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责任,远不能全部推卸到学校一方身上,作为学生的生身父母,家长在家庭里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其本身就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不过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转型期,学生家长、家庭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安全教育也存在某些负效应。例如时下招致各大媒体网络讨伐的河北大学“撞车门”事件,肇事男主角在河北大学新校区驾车人后,不但不停车救人,反而去宿舍楼接女友,车被拦后,该男主角竟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燕赵都市报》2010年10月18日)。而无独有偶的,是陕西榆林子洲初一女生小玲被同班两男生虐待两月之久,而两男生威胁她的理由却是自己家里有大官,告了下场会更惨(2010年10月16日西部网)。以上两起案例,足见“官二代”们的家教之劣。但鉴于对学生安全教育的后天性和可塑性,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和家庭远可以配合学校,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有用之才,使孩子学会如何珍惜自己,爱护他人,远离伤害,依法维权。
综上所述,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以对人民群众生命高度负责,对国家教育百年大计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推行教育体制、理念和结构改革,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有利因素,促使学校和家长密切配合,共负起责,构筑成四位一体的学校安全教育防范体系,方能真正践行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促进我国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 【发布时间】2014/10/4 22:56:52
- 【点击频次】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