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行走在探索语文本体性教学的路上
【关键词】 ;
【正文】关键词:创设 转换 表达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曾经指出:语文教师虽然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但必须清醒地认识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那么,“教语文”又应该教些什么呢?这可能是许多一线教师感到迷惑的地方。于是吴忠豪教授又提出了语文课要区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这一观点,并明确主张:“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这无疑是对“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研究的又一次突破和深化。于是我们三年级语文组走上了探索语文本体性教学之路。
《可贵的沉默》是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内容很贴近学生生活,讲的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兴奋地谈论着自己是怎样过生日的,可面对老师询问父母的生日时全班同学沉默了。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学会了回报父母的爱。
如何确定本课的本体性教学内容,我们先研究了本单元的习作要求,习作要求是这样的:这次习作,要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或他人对自己的爱,也可以写发生在自己和父母或他人之间的感人的事,要表达真情实感。
根据习作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环节:
1、课前调查(了解学情)
2、创设情境(看清自己)
3、文本对话(感情朗读)
4、小小练笔(学会表达)
为了让学生更近距离地走入课文,我课前先设计了一个小调查,让孩子们填写自己的生日,父母怎么为自己过的,父母的生日,我怎样为父母过的,调查结果比我想象中的乐观,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给父母过生日,我心中暗自想:我们的孩子还是很有心的。翻开孩子们的调查表,我发现孩子们在父母生日那天做了很多事情,如:买礼物、做家务、作贺卡……可看完之后,总觉得孩子们的调差表中少点什么。
我和孩子们交流起来:“给父母过生日的同学,我很想知道你们过生日时的场景。”
孩子们很天真,仰起烂漫的笑脸回答我:“当时我心里很高兴,因为妈妈说:谢谢你。我说:不用谢。”
“爸爸让我给妈妈过生日,所以我就给妈妈做了张贺卡”。
“老师,不是我不给父母过生日,而是我没有钱给爸爸妈妈过生日,他们平时不给我钱。”
听了他们的回答,我感到孩子们很漠然,他们在内心深处缺乏一份感恩的心情,我想要教会孩子们真正在自己生活中感受爱。
在课堂上,我尽量重现课文场景,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地去感受那份沉默,在音乐朗诵的渲染下,我出示了两张学生很熟悉最普通的画面,一张是妈妈每天骑自行车送孩子上学的画面,另一张是大雨中妈妈把伞偏向孩子那边,自己衣服淋湿的画面。孩子们在音乐中回忆起了父母在生活中对自己的点滴关爱,有的孩子眼睛里有了泪花,有的诉说自己生病时父母的焦急;有的说妈妈做了好吃的糖醋鱼都是先让孩子吃;还有的说妈妈每年都给自己买新衣服,可遇到自己喜欢的衣服,去看过两次,最后却没舍得买………在音乐声中,听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倾诉,我和他们都在一种沉默中,不想说话,也说不出话,只能深深地去回忆被我们忽略掉的来自父母的爱……
此时此刻我的感情和文本融为一体,沉默过后,我给孩子们配乐朗读课文,然后,再让孩子们模仿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指名孩子展示朗读课文,这时他们读课文才真正做到了有感情的朗读。
当然,我费尽心思的这样设计是为了落实到最后一个环节小练笔上。此时学生们心潮澎湃,他们有许多话想对父母说,于是就让他们拿起笔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在送给父母的亲情卡上,因为学生用心感受了父母的爱,最后学生写的非常精彩!
下课后,我又认真研究了《可贵的沉默》一课,觉得本堂课做的好的地方是:
1、创设情景妙不可言。本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创设了和孩子们生活比较贴近的情景,从而引发了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倾诉。
2、转换角色。这节课中要想让孩子们感悟沉默,我先让学生透过课文看清自己,只有这样才会真正达到感悟的真正目的。
3、让孩子感受爱、体会爱是非本体教学内容,如何把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转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呢?我认真研读教材,而课文的最后一个小练笔的练习抓住了课文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身。
理解、积累、表达,是语文训练的三个维度!而语文训练的重点是语言表达。在《可贵的沉默》这堂课中,我抓住本课的本体性教学内容,重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吴忠豪教授指出:“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由此可以看出:课堂目标的确定,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学习的起点决定了教学方法的设定。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本体性,会让我们更快地找到生本高效课堂的秘诀。
一学期的摸索,一学期的实践。行走在探索语文本体性教学的路上很辛苦,因为网上涉及本体性教学现成的教案很少,这需要同伴的互助,需要自己不断思考、实践、反思,但不管有多辛苦我都要坚持走下去,因为本体性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我会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曾经指出:语文教师虽然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但必须清醒地认识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那么,“教语文”又应该教些什么呢?这可能是许多一线教师感到迷惑的地方。于是吴忠豪教授又提出了语文课要区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这一观点,并明确主张:“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这无疑是对“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研究的又一次突破和深化。于是我们三年级语文组走上了探索语文本体性教学之路。
《可贵的沉默》是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内容很贴近学生生活,讲的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兴奋地谈论着自己是怎样过生日的,可面对老师询问父母的生日时全班同学沉默了。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学会了回报父母的爱。
如何确定本课的本体性教学内容,我们先研究了本单元的习作要求,习作要求是这样的:这次习作,要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或他人对自己的爱,也可以写发生在自己和父母或他人之间的感人的事,要表达真情实感。
根据习作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环节:
1、课前调查(了解学情)
2、创设情境(看清自己)
3、文本对话(感情朗读)
4、小小练笔(学会表达)
为了让学生更近距离地走入课文,我课前先设计了一个小调查,让孩子们填写自己的生日,父母怎么为自己过的,父母的生日,我怎样为父母过的,调查结果比我想象中的乐观,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给父母过生日,我心中暗自想:我们的孩子还是很有心的。翻开孩子们的调查表,我发现孩子们在父母生日那天做了很多事情,如:买礼物、做家务、作贺卡……可看完之后,总觉得孩子们的调差表中少点什么。
我和孩子们交流起来:“给父母过生日的同学,我很想知道你们过生日时的场景。”
孩子们很天真,仰起烂漫的笑脸回答我:“当时我心里很高兴,因为妈妈说:谢谢你。我说:不用谢。”
“爸爸让我给妈妈过生日,所以我就给妈妈做了张贺卡”。
“老师,不是我不给父母过生日,而是我没有钱给爸爸妈妈过生日,他们平时不给我钱。”
听了他们的回答,我感到孩子们很漠然,他们在内心深处缺乏一份感恩的心情,我想要教会孩子们真正在自己生活中感受爱。
在课堂上,我尽量重现课文场景,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地去感受那份沉默,在音乐朗诵的渲染下,我出示了两张学生很熟悉最普通的画面,一张是妈妈每天骑自行车送孩子上学的画面,另一张是大雨中妈妈把伞偏向孩子那边,自己衣服淋湿的画面。孩子们在音乐中回忆起了父母在生活中对自己的点滴关爱,有的孩子眼睛里有了泪花,有的诉说自己生病时父母的焦急;有的说妈妈做了好吃的糖醋鱼都是先让孩子吃;还有的说妈妈每年都给自己买新衣服,可遇到自己喜欢的衣服,去看过两次,最后却没舍得买………在音乐声中,听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倾诉,我和他们都在一种沉默中,不想说话,也说不出话,只能深深地去回忆被我们忽略掉的来自父母的爱……
此时此刻我的感情和文本融为一体,沉默过后,我给孩子们配乐朗读课文,然后,再让孩子们模仿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指名孩子展示朗读课文,这时他们读课文才真正做到了有感情的朗读。
当然,我费尽心思的这样设计是为了落实到最后一个环节小练笔上。此时学生们心潮澎湃,他们有许多话想对父母说,于是就让他们拿起笔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在送给父母的亲情卡上,因为学生用心感受了父母的爱,最后学生写的非常精彩!
下课后,我又认真研究了《可贵的沉默》一课,觉得本堂课做的好的地方是:
1、创设情景妙不可言。本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创设了和孩子们生活比较贴近的情景,从而引发了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倾诉。
2、转换角色。这节课中要想让孩子们感悟沉默,我先让学生透过课文看清自己,只有这样才会真正达到感悟的真正目的。
3、让孩子感受爱、体会爱是非本体教学内容,如何把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转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呢?我认真研读教材,而课文的最后一个小练笔的练习抓住了课文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身。
理解、积累、表达,是语文训练的三个维度!而语文训练的重点是语言表达。在《可贵的沉默》这堂课中,我抓住本课的本体性教学内容,重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吴忠豪教授指出:“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由此可以看出:课堂目标的确定,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学习的起点决定了教学方法的设定。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本体性,会让我们更快地找到生本高效课堂的秘诀。
一学期的摸索,一学期的实践。行走在探索语文本体性教学的路上很辛苦,因为网上涉及本体性教学现成的教案很少,这需要同伴的互助,需要自己不断思考、实践、反思,但不管有多辛苦我都要坚持走下去,因为本体性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我会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
- 【发布时间】2014/10/4 23:10:59
- 【点击频次】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