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关键词】 ;
【正文】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它已从传统教学中的辅助地位上升为不可缺少也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使学生从实验中获取知识,体会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将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立足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希望对同行教学有所帮助。
一、精心安排实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动力,是学生主动地掌握、领会科学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必要条件。初中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改进、补充课堂实验,使学生学的轻松
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对教材中安排的实验,教师要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教材中的实验有的效果不好,不尽人意,因此对部分实验做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增强实验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对于重要的知识,虽然教材未安排实验,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设必须的实验是必要的。
2.设计家庭小实验,延伸实验到课外
新课程理念指出,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此时,家庭小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完成教材安排的家庭实验外,有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家庭实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上一节有探究性实验的化学课,许多教师都感到很紧张很忙乱,有时只能草草收场,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为弥补这一缺憾,我在教学生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前,考虑到学生家里可能有的材料,先让学生回家做铝丝、铁丝、铜丝分别与白醋反应的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课堂上再带着学生做镁、锌、铁、铜四种金属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观察讨论。实践证明,这样,课堂效果明显好于以前不做家庭小实验。
二、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验教学永远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全书的各个章节和各个栏目中,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时时不忘探究,探究性学习不是以获取知识为终极目标,更不是以授受为主要手段,而应是注重用已知知识去发现、获取和洞察新知识、新技能的一种主动性发现式教学方式。但在教学中并不是每节课都能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也不是所有的实验、所有的内容都要探究,更不能为探究而探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挑选和设计这些课程内容,为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创造条件。
1. 创造实验机会,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
新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是发现者、推动者、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当然更是反思者。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参与是最重要的环节。
传统的演示实验都是由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这样学生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收者,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究的目标和方向,很多学生都不太注意教师的操作,只是等待成功的实验现象,没有完全融入实验过程中,实验一旦失败,他们就会大为扫兴,很难从中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就开始试着改变实验教学方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将一些简单实验交给学生来做,这种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
有时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大胆地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在实验前,学生自己确定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和药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实验后,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整个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充分体会出探究的乐趣,学得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了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2.把握“意外”契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在互动中会生成新的问题,这种问题是真实的,结果是未知的,学生有兴趣,想探究,由此可引发新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发展。
有时虽然耗时比预计的多了些,但是学生多了一次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解释了该现象的本质,我和学生也就少了一份遗憾。类似这样的“意外”还有很多,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好这些机会,就会有助于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增强探究意识。
3.及时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探究总是围绕问题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提出一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相抵触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形成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新知与原有认知水平的不和谐、不平衡的状态,达到一个新的和谐、平衡的境界。值得强调的是,整个学习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去摸索、去探路、去反思、去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再对自己的设计方案加以验证,去反思,去总结。这样,学生不仅对知识刻骨铭心,而且也锻炼了自己的思考、探究和实验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化学知识来自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初中教育阶段,我们只有把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与化学实验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让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从而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益。
一、精心安排实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动力,是学生主动地掌握、领会科学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必要条件。初中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改进、补充课堂实验,使学生学的轻松
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对教材中安排的实验,教师要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教材中的实验有的效果不好,不尽人意,因此对部分实验做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增强实验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对于重要的知识,虽然教材未安排实验,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设必须的实验是必要的。
2.设计家庭小实验,延伸实验到课外
新课程理念指出,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此时,家庭小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完成教材安排的家庭实验外,有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家庭实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上一节有探究性实验的化学课,许多教师都感到很紧张很忙乱,有时只能草草收场,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为弥补这一缺憾,我在教学生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前,考虑到学生家里可能有的材料,先让学生回家做铝丝、铁丝、铜丝分别与白醋反应的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课堂上再带着学生做镁、锌、铁、铜四种金属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观察讨论。实践证明,这样,课堂效果明显好于以前不做家庭小实验。
二、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验教学永远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全书的各个章节和各个栏目中,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时时不忘探究,探究性学习不是以获取知识为终极目标,更不是以授受为主要手段,而应是注重用已知知识去发现、获取和洞察新知识、新技能的一种主动性发现式教学方式。但在教学中并不是每节课都能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也不是所有的实验、所有的内容都要探究,更不能为探究而探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挑选和设计这些课程内容,为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创造条件。
1. 创造实验机会,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
新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是发现者、推动者、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当然更是反思者。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参与是最重要的环节。
传统的演示实验都是由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这样学生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收者,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究的目标和方向,很多学生都不太注意教师的操作,只是等待成功的实验现象,没有完全融入实验过程中,实验一旦失败,他们就会大为扫兴,很难从中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就开始试着改变实验教学方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将一些简单实验交给学生来做,这种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
有时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大胆地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在实验前,学生自己确定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和药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实验后,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整个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充分体会出探究的乐趣,学得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了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2.把握“意外”契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在互动中会生成新的问题,这种问题是真实的,结果是未知的,学生有兴趣,想探究,由此可引发新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发展。
有时虽然耗时比预计的多了些,但是学生多了一次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解释了该现象的本质,我和学生也就少了一份遗憾。类似这样的“意外”还有很多,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好这些机会,就会有助于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增强探究意识。
3.及时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探究总是围绕问题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提出一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相抵触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形成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新知与原有认知水平的不和谐、不平衡的状态,达到一个新的和谐、平衡的境界。值得强调的是,整个学习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去摸索、去探路、去反思、去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再对自己的设计方案加以验证,去反思,去总结。这样,学生不仅对知识刻骨铭心,而且也锻炼了自己的思考、探究和实验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化学知识来自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初中教育阶段,我们只有把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与化学实验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让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从而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益。
- 【发布时间】2014/10/4 23:18:16
- 【点击频次】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