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微探信息化进程中大学教学资源的建设
一、信息化进程中大学教学资源的特点
教学资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教学实践活动有效的重要保证。在信息时代环境下,教材已经不是唯一的学习载体,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在校大学生或成人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同时仅仅依靠教材的教学内容也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要。基于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研究、探索、实践的材料。AECT2005 认为随着技术的革新及对技术工具如何帮助学习者的理解的加深,资源(教学资源)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它包括高科技的ICT 系统,图书馆、动物园、博物馆等社区资源,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CD-ROM、网页、网络探究等数字资源,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也包括模拟的媒体,如书、打印材料、录像和其他传统的视听材料.⑴
信息环境的观念把人们的视线从注重网络链接移向了人的链接,加深了人们对大学教学资源利用从以人为本的教育意识出发。转变了人们从传统的设备、媒体等观念考虑大学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问题,全方位培养和强化教学资源使用者的信息环境意识,让学习者除了具有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的信息处理能力外,还让其具备创设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的能力。
二、大学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交织下的表现形式
在教学资源旨在“开放共享”、“课程重组”的发展趋势助动下,使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成为可能,其中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不仅对人类文明传承和知识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打破了传统的大学教学资源的封闭格局,成为大学教学资源的新的发展和新的突破。
MOOC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模式是:cMOOC模式,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在此课程模式中侧重于知识建构与创造,强调创造、自治、社会相结合的网络学习。另一种模式是:xMOOC,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这种课程模式更接近传统教学过程和理念,侧重知识传播和复制,强调视频、作业和测试等学习方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模式是在MOOC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形式,目前教育界对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模式多关注于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大数据环境下的学习分析、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程评价(MOOCE:MOOC Evaluation)等,xMOOC构建了一个由技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教学环境组成的学习生态系统,可以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供课程索引、评价、推荐等功能的学习支持,可以支持课程海量数据的学习分析,提高学习系统的适应性。
随着技术标准的的统一,使大学教学资源的深度建设和共享成为可能,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兼容性以及提高资源制作、开发、存储、管理和检索利用的效率成为信息化进程中大学教学资源建设的技术依托,从在线开放课程终身学习理念走向移动化、微型化、碎片化终生学习理念是信息技术在大学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平滑过渡,这也解决了传统大单元、大容量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的难关,也因此,“微课”孕育而生。
“微课”是指时长在5—15分钟以内的教学视频,根据教学目标集中说明一个教学问题,并且能够配合有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所以,以“微课”形式出现的教学资源,被称为:以微蕴博,以一持万。
微课的开发与应用较成功的案例是美国的Khan Academy(可汗学院),它提供了3400多个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学习点击率超过MIT、哈佛等名校资源。现已将微视频资源与正规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行“颠倒课堂”(The Flip Classroom)的实践。⑷可汗学院作为成功的微课资源应用案例,为微资源的未来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考。同时微课还包含与该教学目标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打造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教学资源环境。因此,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不同,“微课”是在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三、信息技术促进了大学教学资源的环境建设
学习需求的多元化、信息环境理念的侵入、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等诸多因素为大学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建设铺平了道路,也为学习者创造立体仿真的学习情境提供了技术内核。随着大规模网络开放教育的发展,教育相关人员对大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所要服务的大学教学目标以及所采用的教学结构都进行了重新的定位,一方面,把作为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大学教学目标,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也从简单的知识传授与学习、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终身学习与主体性思维能力培养发展到教师和学生高级生命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以信息化学习为主的远程教育的优势进行无缝结合,即:E—Learning混合教学结构,推动了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协作和讨论,这也是目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所以,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大学教学资源的信息化过程中,结合大学的教学结构,除了使学习者更能合理的利用大学教学资源,提高学习者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外, 还给学习者构建一个立体仿真的信息化环境, 以适应信息社会知识日趋复杂的特点。
学习时间的碎片化是这个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学习特征,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已经走向移动化、泛在化、智慧化。其中,智慧学习也在众多学习方式中脱颖而出,智慧学习是一种学习者自我指导的、以人为本的学习方式,它通过智慧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整合,让学习者容易访问到资源信息,以支持学习者之间或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交互,同时还需要设计自我指导的学习环境.⑸由于智慧学习的盛行,多终端显示技术受到了大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青睐,这也使得终身学习体系和非正式学习社区已初见成效,当然分析这些成效背后的动力机制,对推动大学教学资源信息化的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终端载体多样化和便捷性在减轻学习者认知负荷的同时,也便于学习者在仿真立体情景中进行灵活选择性学习,从而达到泛在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大学的教学资源在信息技术的促进下得到了优化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协作式教学资源、研究性教学资源、探究式教学资源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屡见不鲜,这也增强了教育部门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信心。
- 【发布时间】2014/4/2 23:02:35
- 【点击频次】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