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数学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提高成绩,培养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这个学习的过程又不一定能够从始至终保持一个很高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习效率 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教育方法的主流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正常发挥,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教师为主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而忽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新理念课程中的数学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是同步的,不是一刀切。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小学数学“自主式”学习,通过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动手动脑习惯,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意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实现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一、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好的教学方法,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灵活多样、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创设情景。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创造条件,为克服枯燥、抽象等问题,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动手摆、剪、拼、贴、摸,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应把实物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充分明白其中的道理,说出思维的方法。如8+7=□,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实物用“凑十法”计算,先让学生拿8根火柴和7根火柴,问8加几得10呢,学生很快说出2。教师借机引导:因为8加2得10,我们就从7根里面拿出2根和8根凑成10根,然后把两部分合在一起得出10+5=15,教师可板书分解过程并讲给同学们听。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在“玩中有学,学中有乐”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实际操作运算过程中,也就很快明确了8+7的运算原理。这样学生得到了感性认识,由此学生就能根据感性知识总结概括成“凑十法”,口算20以内数的加法解题过程与方法,也就容易掌握了。
二、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因此,让学生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关键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而教师的课堂语气是教学过程中最直接、最普遍,影响力最大的交流工具。例如在讲“时间“这一概念时,可选择“龟兔赛跑”的故事:乌龟和小兔一起赛跑,小兔认为自己能蹦会跳,一定先到终点,根本不把乌龟放在眼里,因此跑到半路睡大觉去了。而乌龟拼命往前爬,当乌龟还差一米爬完全程时,小兔才慌忙飞奔,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结果乌龟用了19分钟,而小兔子用了20分钟,想想哪个跑的快呢?速度问题比较抽象复杂,但如果选例得当,语言生动有趣,学生乐于思考,思维活跃,学生很容易掌握“时间概念”。还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因此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在数学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参与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过程,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并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习惯、参与能力。教师备课中应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学生的思维处于什么状态,学生在干什么,应怎样活动等等。设计教案要考虑到不同程度、不同资质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中差生的接受能力,设计出相应的接受方法。在讲授立体几何时,对实物模型或教具,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的方法,还要让学生自己用、自己做,然后自己说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分层指导,勤于训练,承认学生异步性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同,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饱”。 如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在巩固新学知识的基础上,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新学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上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
五、成功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捷径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次成功的体验会激发无数次追求成功的愿望和决心”。教师在教学中对各类学生尤其是差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肯定和表扬。教师提出的问题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回答标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问题即使答出很少一部分也给予肯定,对能力较高的学生,则要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想法设法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认为“我能行”“我能成功”,始终保持一种成功的心态。自信的火焰是学生自觉、自主学习永不衰竭的动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自英;试论数学教学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1年19期
2.王永霞;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会预习[J];华章;2011年21期
3.马贵涛;教师亲和力与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1年24期
4.房忠强;数学教学的探索[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年05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习效率 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教育方法的主流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正常发挥,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教师为主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而忽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新理念课程中的数学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是同步的,不是一刀切。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小学数学“自主式”学习,通过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动手动脑习惯,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意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实现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一、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好的教学方法,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灵活多样、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创设情景。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创造条件,为克服枯燥、抽象等问题,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动手摆、剪、拼、贴、摸,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应把实物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充分明白其中的道理,说出思维的方法。如8+7=□,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实物用“凑十法”计算,先让学生拿8根火柴和7根火柴,问8加几得10呢,学生很快说出2。教师借机引导:因为8加2得10,我们就从7根里面拿出2根和8根凑成10根,然后把两部分合在一起得出10+5=15,教师可板书分解过程并讲给同学们听。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在“玩中有学,学中有乐”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实际操作运算过程中,也就很快明确了8+7的运算原理。这样学生得到了感性认识,由此学生就能根据感性知识总结概括成“凑十法”,口算20以内数的加法解题过程与方法,也就容易掌握了。
二、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因此,让学生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关键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而教师的课堂语气是教学过程中最直接、最普遍,影响力最大的交流工具。例如在讲“时间“这一概念时,可选择“龟兔赛跑”的故事:乌龟和小兔一起赛跑,小兔认为自己能蹦会跳,一定先到终点,根本不把乌龟放在眼里,因此跑到半路睡大觉去了。而乌龟拼命往前爬,当乌龟还差一米爬完全程时,小兔才慌忙飞奔,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结果乌龟用了19分钟,而小兔子用了20分钟,想想哪个跑的快呢?速度问题比较抽象复杂,但如果选例得当,语言生动有趣,学生乐于思考,思维活跃,学生很容易掌握“时间概念”。还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因此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在数学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参与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过程,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并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习惯、参与能力。教师备课中应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学生的思维处于什么状态,学生在干什么,应怎样活动等等。设计教案要考虑到不同程度、不同资质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中差生的接受能力,设计出相应的接受方法。在讲授立体几何时,对实物模型或教具,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的方法,还要让学生自己用、自己做,然后自己说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分层指导,勤于训练,承认学生异步性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同,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饱”。 如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在巩固新学知识的基础上,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新学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上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
五、成功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捷径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次成功的体验会激发无数次追求成功的愿望和决心”。教师在教学中对各类学生尤其是差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肯定和表扬。教师提出的问题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回答标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问题即使答出很少一部分也给予肯定,对能力较高的学生,则要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想法设法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认为“我能行”“我能成功”,始终保持一种成功的心态。自信的火焰是学生自觉、自主学习永不衰竭的动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自英;试论数学教学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1年19期
2.王永霞;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会预习[J];华章;2011年21期
3.马贵涛;教师亲和力与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1年24期
4.房忠强;数学教学的探索[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年05期
- 【发布时间】2014/10/4 23:23:55
- 【点击频次】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