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了自己对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体验 感悟 提升 美化
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在全面加强听说读写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朗读的训练。朗读是一种眼耳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音综合活动。它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起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确切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那么该如何进行正确的朗读指导呢?以下就该问题谈谈本人实践后的点滴体会。
一、勤读代替多讲多问,自主性获得体验
朗读教学应避免“重讲轻读,重问轻读”。(这里所指的“读”是指学生自主的朗读。)很多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少走弯路,顺着自己的思路学习,注重讲和问。这样,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毫无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去读书,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蕴涵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位、感受,从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朗读靠的就是丰富的想象力。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也就读出味道来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勤读代问、少问多读、以读代讲。坚持这样做,将有助于学生从单纯理解课文的情节内容转入体会、了解语言文字。
二、多形式朗读代替单一朗读,多样性增强感悟
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因此在朗读教学中还要安排各种形式的读。
(一)教师范读,学生感悟
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这种感染作用是通过播放录音无法替代的。
教师可以抓住以下教学时机进行范读:
1、揭题后,范读全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整体感知课文。
2、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通过范读起纠正作用,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和语气。比如在《称象》的教学过程中有“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陈述句学生容易读得很平淡。这时教师就要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大象的大。再有“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学生容易把它当作普通的问句来处理。实则不然,读课文就要抓住角色的个性化特点。这是大官的话,读得就要有大官的风范。在这儿,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
3、品赏课文时,重点句段需要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
(二)个别朗读,另生评读
在朗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做到“会读、会听、会评”。指名学生进行个别朗读,成为另生评价的对象。以点及面的做法,让学生从一位学生的朗读中体悟出其朗读的合理或不合理,不仅使双方对课文加深了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角色朗读,分工合作
让学生按课文中的不同角色,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朗读。读时,叙述部分可由解说员导读,也可单独采用对话式练习。这样,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张扬个性,不断入境,读出自己的感受,因此也百读不厌,越读越爱读。
(四)自由朗读,张扬个性
齐读是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朗读形式。教师往往会觉得,齐读更容易出气氛,出效果,同时也能避免单个学生朗读胆怯的现象。却忽视了在“齐读”中,学生为了追求和其他人的统一,被迫抛弃了多少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个性飞扬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阅读教学。因此我们要多给孩子自由朗读的机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
下面这个案例就充分地把握了以上两点: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的朗读,让老师仿佛觉得你就是这只小白兔。小白兔?你怎么看上去很难受的样子呀?
生1:因为天气很闷,我都快喘不过气来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呀!你能再读一读这句话吗?(生1再读。)
谁也愿意来做一做这只小白兔?(生2读。)
想做小白兔的咱们一起试试。(部分齐读。)
师:这时候……
生:小燕子从它头上飞过。
师:它会对燕子说什么呢?
生3: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师:你觉得他读的有什么好的或者不好的地方?
生4: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大声。因为课文里说“小白兔大声喊”。
师:哦!你真会读课文。那请你来试试吧!(生4读。)
我们学着他来试一试。(齐读。)
? ? 那他读的有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吗?
生5:我觉得他读的时候脸上有很奇怪的表情。
师: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好孩子。咱们一起来带着奇怪的表情问一问小燕子。(齐读。)
师: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生答。
同桌分角色朗读。
指名上台表演,另生读旁白,指导加上动作。
师生合作表演。指名上台表演。
三、理解教材成为基础,深刻性带来提升
理解教材能够更好地进行朗读,感情朗读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理解教材,把握课文的感情脉络,才能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同角色的个性化语言,从而达到角色转换的灵活化。有感情朗读既是对教材理解的反映,更是一种感悟的提升。
关键词:体验 感悟 提升 美化
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在全面加强听说读写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朗读的训练。朗读是一种眼耳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音综合活动。它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起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确切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那么该如何进行正确的朗读指导呢?以下就该问题谈谈本人实践后的点滴体会。
一、勤读代替多讲多问,自主性获得体验
朗读教学应避免“重讲轻读,重问轻读”。(这里所指的“读”是指学生自主的朗读。)很多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少走弯路,顺着自己的思路学习,注重讲和问。这样,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毫无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去读书,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蕴涵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位、感受,从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朗读靠的就是丰富的想象力。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也就读出味道来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勤读代问、少问多读、以读代讲。坚持这样做,将有助于学生从单纯理解课文的情节内容转入体会、了解语言文字。
二、多形式朗读代替单一朗读,多样性增强感悟
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因此在朗读教学中还要安排各种形式的读。
(一)教师范读,学生感悟
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这种感染作用是通过播放录音无法替代的。
教师可以抓住以下教学时机进行范读:
1、揭题后,范读全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整体感知课文。
2、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通过范读起纠正作用,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和语气。比如在《称象》的教学过程中有“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陈述句学生容易读得很平淡。这时教师就要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大象的大。再有“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学生容易把它当作普通的问句来处理。实则不然,读课文就要抓住角色的个性化特点。这是大官的话,读得就要有大官的风范。在这儿,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
3、品赏课文时,重点句段需要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
(二)个别朗读,另生评读
在朗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做到“会读、会听、会评”。指名学生进行个别朗读,成为另生评价的对象。以点及面的做法,让学生从一位学生的朗读中体悟出其朗读的合理或不合理,不仅使双方对课文加深了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角色朗读,分工合作
让学生按课文中的不同角色,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朗读。读时,叙述部分可由解说员导读,也可单独采用对话式练习。这样,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张扬个性,不断入境,读出自己的感受,因此也百读不厌,越读越爱读。
(四)自由朗读,张扬个性
齐读是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朗读形式。教师往往会觉得,齐读更容易出气氛,出效果,同时也能避免单个学生朗读胆怯的现象。却忽视了在“齐读”中,学生为了追求和其他人的统一,被迫抛弃了多少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个性飞扬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阅读教学。因此我们要多给孩子自由朗读的机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
下面这个案例就充分地把握了以上两点: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的朗读,让老师仿佛觉得你就是这只小白兔。小白兔?你怎么看上去很难受的样子呀?
生1:因为天气很闷,我都快喘不过气来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呀!你能再读一读这句话吗?(生1再读。)
谁也愿意来做一做这只小白兔?(生2读。)
想做小白兔的咱们一起试试。(部分齐读。)
师:这时候……
生:小燕子从它头上飞过。
师:它会对燕子说什么呢?
生3: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师:你觉得他读的有什么好的或者不好的地方?
生4: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大声。因为课文里说“小白兔大声喊”。
师:哦!你真会读课文。那请你来试试吧!(生4读。)
我们学着他来试一试。(齐读。)
? ? 那他读的有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吗?
生5:我觉得他读的时候脸上有很奇怪的表情。
师: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好孩子。咱们一起来带着奇怪的表情问一问小燕子。(齐读。)
师: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生答。
同桌分角色朗读。
指名上台表演,另生读旁白,指导加上动作。
师生合作表演。指名上台表演。
三、理解教材成为基础,深刻性带来提升
理解教材能够更好地进行朗读,感情朗读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理解教材,把握课文的感情脉络,才能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同角色的个性化语言,从而达到角色转换的灵活化。有感情朗读既是对教材理解的反映,更是一种感悟的提升。
- 【发布时间】2014/10/24 13:30:20
- 【点击频次】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