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创新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兴趣是学生“我要学”的内驱力,是积极学习的发动机。教师要创新激趣方法,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方式手段中得到兴趣培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兴趣 培养 策略 创新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抽象学科,其严密逻辑性对刚步入抽象思维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无疑有拒阻之嫌。要想学生主动进入数学知识殿堂,就必须激发学生内驱力,以强烈的兴趣为驱动,主动发挥主体建构作用。而传统教学,“应试”趋向太严重,很少注重兴趣激发,导致学生无法调动自身积极因素参与学习,学习效果只能靠死记硬背获得一些感性知识,缺乏理解性思考和应用。而新课标明确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落实这一理念,我们必须创新策略,注重兴趣激发和培养,让学生在“我要学”的自主驱动下快乐学习。
一、结合现实生活教学,课堂生活化
数学素养是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基础,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而且指出:“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问题。”这种应用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以兴趣为着力点,结合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即生活化教学。这样,既能达到此目的,又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离不开数学,有着应用广泛性和趣味性。而现行学生由于缺乏对日常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的认识,更缺乏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感性认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要就是要加强数学的实用性教学,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的认识,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教学活动化
情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也称教学活动。在实践新课改中,情境被广泛运用到教学各个流程之中,成为教师最信赖的教学载体。但在现实看,哗众取宠的情境较多,真正有实效的还需努力。当然,数学情境的创设,取决于数学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理念,这二者决定了情境创设质量的高低。具体还要这以下三个方面去做。第一,需要教师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第二,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智力发展和认知结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按照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和思维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安排学习内容。第三,在探究性教学的每一节课中,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数学材料,创设出若干数学问题情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的语言讲出来,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参与其中。如果数学情境创设得好,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要求分层化
落实因材施教原则,必然“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而传统教学,“一刀切”的要求和“齐步走”的教法,让很多后进生跟不上,优秀生跑不快,教师忽视两极学生只能注重了中等生的教育,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解决此弊端,我们可实施分层教学,让好、中、差学生在各自起点上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和不同发展。落实到在实践中,就需要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层次的,有阶梯的设计,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到桃子”,不同的人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数学知识,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和心理上的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教师就应大力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苦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我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
四、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呈现媒体化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落实,运用电教手段开展教学越来越成为日常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载体了。不仅改变了传统以讲代授的教学方式,还改变了教师以板书为呈现的单一渠道。特别是现在电子白板或智能电视的终端显示硬件,为智能“优课”软件在课堂教学的应用更提供了广阔天地。这些设备的使用,与数学教学进行深度整合,能将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文本、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负载,显得更加直观、具体。如二次曲线的轨迹、函数的图像等通过多媒体仪器显示就能直观地、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使静止的画面动态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枯燥的理论具体化。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要发挥教学工具的优点,克服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差的缺点。同时,可有效缓解甚至化解他们对数学内容枯燥无味的感觉,解决他们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坏毛病,同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全身心地、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上来了。
五、引导经历学习过程,体验愉悦化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体验到知识顺化、同化、平衡的学习愉悦。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机会,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自信心。我们知道,成功和愉快总是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数学功底薄弱的学生,由于他们存在自卑心理,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关怀并给予鼓励,从初中学习数学的阴影中解脱出来,重建学习数学自信心。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策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以激发兴趣为手段,加强策略创新,用新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点燃兴趣的火把,形成强烈的学习内驱力,进需成为“我要学”、“我爱学”的主动建构者。
参考文献:
[1]周鏐,浅谈初中数学教学艺术[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0。
[2]黄崇先,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4。
[3]曹一鸣,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与“数学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兴趣 培养 策略 创新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抽象学科,其严密逻辑性对刚步入抽象思维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无疑有拒阻之嫌。要想学生主动进入数学知识殿堂,就必须激发学生内驱力,以强烈的兴趣为驱动,主动发挥主体建构作用。而传统教学,“应试”趋向太严重,很少注重兴趣激发,导致学生无法调动自身积极因素参与学习,学习效果只能靠死记硬背获得一些感性知识,缺乏理解性思考和应用。而新课标明确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落实这一理念,我们必须创新策略,注重兴趣激发和培养,让学生在“我要学”的自主驱动下快乐学习。
一、结合现实生活教学,课堂生活化
数学素养是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基础,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而且指出:“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问题。”这种应用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以兴趣为着力点,结合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即生活化教学。这样,既能达到此目的,又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离不开数学,有着应用广泛性和趣味性。而现行学生由于缺乏对日常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的认识,更缺乏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感性认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要就是要加强数学的实用性教学,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的认识,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教学活动化
情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也称教学活动。在实践新课改中,情境被广泛运用到教学各个流程之中,成为教师最信赖的教学载体。但在现实看,哗众取宠的情境较多,真正有实效的还需努力。当然,数学情境的创设,取决于数学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理念,这二者决定了情境创设质量的高低。具体还要这以下三个方面去做。第一,需要教师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第二,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智力发展和认知结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按照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和思维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安排学习内容。第三,在探究性教学的每一节课中,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数学材料,创设出若干数学问题情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的语言讲出来,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参与其中。如果数学情境创设得好,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要求分层化
落实因材施教原则,必然“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而传统教学,“一刀切”的要求和“齐步走”的教法,让很多后进生跟不上,优秀生跑不快,教师忽视两极学生只能注重了中等生的教育,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解决此弊端,我们可实施分层教学,让好、中、差学生在各自起点上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和不同发展。落实到在实践中,就需要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层次的,有阶梯的设计,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到桃子”,不同的人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数学知识,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和心理上的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教师就应大力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苦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我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
四、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呈现媒体化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落实,运用电教手段开展教学越来越成为日常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载体了。不仅改变了传统以讲代授的教学方式,还改变了教师以板书为呈现的单一渠道。特别是现在电子白板或智能电视的终端显示硬件,为智能“优课”软件在课堂教学的应用更提供了广阔天地。这些设备的使用,与数学教学进行深度整合,能将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文本、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负载,显得更加直观、具体。如二次曲线的轨迹、函数的图像等通过多媒体仪器显示就能直观地、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使静止的画面动态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枯燥的理论具体化。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要发挥教学工具的优点,克服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差的缺点。同时,可有效缓解甚至化解他们对数学内容枯燥无味的感觉,解决他们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坏毛病,同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全身心地、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上来了。
五、引导经历学习过程,体验愉悦化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体验到知识顺化、同化、平衡的学习愉悦。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机会,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自信心。我们知道,成功和愉快总是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数学功底薄弱的学生,由于他们存在自卑心理,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关怀并给予鼓励,从初中学习数学的阴影中解脱出来,重建学习数学自信心。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策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以激发兴趣为手段,加强策略创新,用新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点燃兴趣的火把,形成强烈的学习内驱力,进需成为“我要学”、“我爱学”的主动建构者。
参考文献:
[1]周鏐,浅谈初中数学教学艺术[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0。
[2]黄崇先,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4。
[3]曹一鸣,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与“数学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 【发布时间】2014/10/24 13:38:19
- 【点击频次】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