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社会公德,是培养年轻一代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本篇论文通过实际工作探索,总结出感恩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通过开展各项感恩活动,使小学生从小了解父母、老师、同学、社会和大自然给予的恩情与恩赐,并能予以报答,教会他们认真的、务实的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培养美德,陶冶情操,步入文明,使小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关键词:小学生 感恩教育 有效策略
一、当前青少年感恩状况调查
羔羊尚知跪乳,乌鸦懂得反哺,而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这种感恩意识却在个别青少年中严重错位,一味索取不知回报的现状令人担忧:
《北京晚报》报道,一名就读于京城某高校的女大学生,因事和父亲闹了点意见,又因自己的电脑坏了急需用钱,就在其居住的村内张贴了5张借钱启示,目的是“寒碜寒碜我老爸”。
《福州晚报》8月10日报道某小学生自己忘带课本后,立刻在电话里命令家长尽快把课本送到学校来,态度之蛮横、口气之粗暴,令在场教师感到吃惊。
《南京晚报》报道一家长投书南京某大学,责问为何不开一门“良心课”。儿子上了大学,这个家已经负债累累,可儿子在学校却大肆挥霍,还屡屡写信骗钱,稍不如意就大骂大闹,父母为此伤心至极。
“我怀着一个感恩的心回报社会”这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丛飞经常说的一句话。丛飞捐款300余万元资助了180多个山区贫困孩子,然而,丛飞病危期间,很少收到这些被资助孩子的感恩之言,相反,还有个别家长和孩子抱怨丛飞不继续资助他们,更有甚者,说丛飞的资助行为是为了自己出名,与他们没有关系。让所有的孩子都学会感恩,学会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手足、同事、互爱互助之恩,感恩师长启蒙教导之恩。 然而,现在的孩子对“感恩”了解多少?我对我校小学生进行了一次感恩调查问卷,结果发现,只有13%的同学知道父母两个人的生日,有27%的同学知道父母中一个人的生日,而60%的同学既不知道父亲的生日也不知道母亲的生日。更谈不上为父母送礼物表孝心。有70%的同学不知道父母每年收入多少,更不知在自己身上要花掉多少,有同75%的同学不知道教师节、国庆节的具体日期……
综上所述,我们没有理由指责学生,而是通过以上事例,折射出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感恩教育”的严重缺失。这些青少年在享受别人给予自己快乐时,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感恩意识淡漠。实施感恩教育,提升学生们的思想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学校感恩教育中应着重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家校协同、社会实践几点抓起。在活动中,教师要率先垂范,创设情景,亲身体验,参与到学生的感恩教育活动之中。
二、 课堂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各学科,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内容回顾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感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把感恩教育作为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文明人的重要内容来抓,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学校潜在教育资源,充实感恩教育的活动内涵,让感恩教育进教案、进课程、进课堂,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生对“什么是感恩”、 “如何感恩”的理解。其次,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从中理解感恩的真正含义。
中队会是德育教育形式之一。为了从感性上增强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号召全校各中队,组织开展 “寻找身边的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难忘同学情”“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践行感恩教育的主题中队会。中队会上,激发小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事例,针对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见所闻所感,感恩恩父母,感恩同学和老师,感恩社会和自然。把感恩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三、校园文化中的感恩教育
学校的德育教育往往是以一些学生摸不着、看不到的大人物、大事迹为榜样开展教育活动,给学生养成的是茫远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与快慰,没有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感恩他人的习惯,而校园文化恰恰能填补这一空白,校园文化是把学生、教师、校长、家长调动起来,使大家参与在特色活动中,使大家都能体验到其中的价值,形成彼此共识的一种文化,学生能参与之中,有切身体会。因此,利用节日文化,倡导感恩,使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增加对父母、老师、祖国、社会、自然深深的热爱之情。
通过走廊文化,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制作各种贺卡,通过征文、诗歌等形式表达出学生们节日的喜悦。让无声的墙壁顿显生机,展示魅力,与同学们共同成长。走廊文化直观醒目、形式丰富多样、色彩浓厚,极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通过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感恩教育的魅力以及由于感恩带来的快乐。每次搞一次活动结束时,学校都及时与家长、老师沟通,正确地评价每一名学生的点滴进步,将这点滴进步汇集成册,装订存档,学生记录自己成长中的每一地进步取得的成绩。这点滴进步足以使学生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督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良好品行和健全人格的基础,感恩日记是最好的方法,督促自己每周做2至3件好事,把具体的时间地点详细记录在感恩日记中,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记录下来,每一周在感恩日记上留下父母的评价或老师的评价,久而久之,看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鼓励,学生们会继续努力,乐此不疲,因此,坚持记感恩日记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鞭策自己的一种方法。
在班级可以设立各种具有竞争意识的活动项目,参照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要求,每月一大评。每周一小评,并将评选结果上报学校,学校统一颁奖并向家长发放喜报,同时回收喜报和家长评价,真正达到家校合(下转第2页)(上接第38页)作的教育目的。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争做文明人的积极性。
大力加强校园红领巾记者站、红领巾广播站、德育报编辑部的组织建设。利用午播时间,播送喜闻乐见的小节目。注意捕捉校园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并及时报道、表扬。在班级中,要经常开展道德行为储蓄活动,由学生自己组成道德行为储蓄评价小组,由道德评价小组来评价每一个人的日常表现,督促学生争做文明人。
四、家校协同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对物资的要求上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过度的、不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与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使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在学校活动中,可与家长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通过学校的亲子互动、家校快递、感恩演讲、感恩征文、感恩画廊、倡议书、发放喜报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协同开展系列活动,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文明。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感恩教育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回家给父母端一杯水,帮助父母打扫一次房间,为同学做一件好事,从为家庭和社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做起,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体现自己的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某种程度也是回报社会、回报家庭的感恩举措。一个不知孝敬父母的人,很难说他能够真心关爱他人,更不用说爱集体、爱祖国了。因此,孝心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重要的内容。不懂感恩,小而言之,是道德的沦丧和缺失,大而言之,将可能威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五、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感恩教育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恩信息,用感恩之心,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助人为乐的品质,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德育基地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
六、教师作感恩教育的先行者
教师间和谐相处,彼此真诚,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研究目标、教育策略,而且乐此不疲,这就是学校的群体精神、群体意识、群体作风。细细解读这其中原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校园精神文化之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对教师、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校师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的形成,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在学校大力提倡感恩教育的同时,首先要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有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活动才会气氛热烈,丰富多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学校感恩教育活动中,教师率先垂范,结合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家校协同等各种形式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其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教育科学》2013年12期
[2] 《北京晚报》、《福州晚报》、《南京晚报》
[3]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 《中国德育》2014年3期
关键词:小学生 感恩教育 有效策略
一、当前青少年感恩状况调查
羔羊尚知跪乳,乌鸦懂得反哺,而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这种感恩意识却在个别青少年中严重错位,一味索取不知回报的现状令人担忧:
《北京晚报》报道,一名就读于京城某高校的女大学生,因事和父亲闹了点意见,又因自己的电脑坏了急需用钱,就在其居住的村内张贴了5张借钱启示,目的是“寒碜寒碜我老爸”。
《福州晚报》8月10日报道某小学生自己忘带课本后,立刻在电话里命令家长尽快把课本送到学校来,态度之蛮横、口气之粗暴,令在场教师感到吃惊。
《南京晚报》报道一家长投书南京某大学,责问为何不开一门“良心课”。儿子上了大学,这个家已经负债累累,可儿子在学校却大肆挥霍,还屡屡写信骗钱,稍不如意就大骂大闹,父母为此伤心至极。
“我怀着一个感恩的心回报社会”这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丛飞经常说的一句话。丛飞捐款300余万元资助了180多个山区贫困孩子,然而,丛飞病危期间,很少收到这些被资助孩子的感恩之言,相反,还有个别家长和孩子抱怨丛飞不继续资助他们,更有甚者,说丛飞的资助行为是为了自己出名,与他们没有关系。让所有的孩子都学会感恩,学会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手足、同事、互爱互助之恩,感恩师长启蒙教导之恩。 然而,现在的孩子对“感恩”了解多少?我对我校小学生进行了一次感恩调查问卷,结果发现,只有13%的同学知道父母两个人的生日,有27%的同学知道父母中一个人的生日,而60%的同学既不知道父亲的生日也不知道母亲的生日。更谈不上为父母送礼物表孝心。有70%的同学不知道父母每年收入多少,更不知在自己身上要花掉多少,有同75%的同学不知道教师节、国庆节的具体日期……
综上所述,我们没有理由指责学生,而是通过以上事例,折射出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感恩教育”的严重缺失。这些青少年在享受别人给予自己快乐时,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感恩意识淡漠。实施感恩教育,提升学生们的思想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学校感恩教育中应着重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家校协同、社会实践几点抓起。在活动中,教师要率先垂范,创设情景,亲身体验,参与到学生的感恩教育活动之中。
二、 课堂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各学科,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内容回顾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感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把感恩教育作为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文明人的重要内容来抓,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学校潜在教育资源,充实感恩教育的活动内涵,让感恩教育进教案、进课程、进课堂,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生对“什么是感恩”、 “如何感恩”的理解。其次,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从中理解感恩的真正含义。
中队会是德育教育形式之一。为了从感性上增强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号召全校各中队,组织开展 “寻找身边的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难忘同学情”“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践行感恩教育的主题中队会。中队会上,激发小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事例,针对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见所闻所感,感恩恩父母,感恩同学和老师,感恩社会和自然。把感恩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三、校园文化中的感恩教育
学校的德育教育往往是以一些学生摸不着、看不到的大人物、大事迹为榜样开展教育活动,给学生养成的是茫远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与快慰,没有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感恩他人的习惯,而校园文化恰恰能填补这一空白,校园文化是把学生、教师、校长、家长调动起来,使大家参与在特色活动中,使大家都能体验到其中的价值,形成彼此共识的一种文化,学生能参与之中,有切身体会。因此,利用节日文化,倡导感恩,使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增加对父母、老师、祖国、社会、自然深深的热爱之情。
通过走廊文化,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制作各种贺卡,通过征文、诗歌等形式表达出学生们节日的喜悦。让无声的墙壁顿显生机,展示魅力,与同学们共同成长。走廊文化直观醒目、形式丰富多样、色彩浓厚,极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通过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感恩教育的魅力以及由于感恩带来的快乐。每次搞一次活动结束时,学校都及时与家长、老师沟通,正确地评价每一名学生的点滴进步,将这点滴进步汇集成册,装订存档,学生记录自己成长中的每一地进步取得的成绩。这点滴进步足以使学生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督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良好品行和健全人格的基础,感恩日记是最好的方法,督促自己每周做2至3件好事,把具体的时间地点详细记录在感恩日记中,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记录下来,每一周在感恩日记上留下父母的评价或老师的评价,久而久之,看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鼓励,学生们会继续努力,乐此不疲,因此,坚持记感恩日记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鞭策自己的一种方法。
在班级可以设立各种具有竞争意识的活动项目,参照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要求,每月一大评。每周一小评,并将评选结果上报学校,学校统一颁奖并向家长发放喜报,同时回收喜报和家长评价,真正达到家校合(下转第2页)(上接第38页)作的教育目的。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争做文明人的积极性。
大力加强校园红领巾记者站、红领巾广播站、德育报编辑部的组织建设。利用午播时间,播送喜闻乐见的小节目。注意捕捉校园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并及时报道、表扬。在班级中,要经常开展道德行为储蓄活动,由学生自己组成道德行为储蓄评价小组,由道德评价小组来评价每一个人的日常表现,督促学生争做文明人。
四、家校协同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对物资的要求上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过度的、不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与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使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在学校活动中,可与家长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通过学校的亲子互动、家校快递、感恩演讲、感恩征文、感恩画廊、倡议书、发放喜报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协同开展系列活动,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文明。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感恩教育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回家给父母端一杯水,帮助父母打扫一次房间,为同学做一件好事,从为家庭和社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做起,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体现自己的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某种程度也是回报社会、回报家庭的感恩举措。一个不知孝敬父母的人,很难说他能够真心关爱他人,更不用说爱集体、爱祖国了。因此,孝心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重要的内容。不懂感恩,小而言之,是道德的沦丧和缺失,大而言之,将可能威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五、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感恩教育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恩信息,用感恩之心,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助人为乐的品质,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德育基地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
六、教师作感恩教育的先行者
教师间和谐相处,彼此真诚,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研究目标、教育策略,而且乐此不疲,这就是学校的群体精神、群体意识、群体作风。细细解读这其中原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校园精神文化之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对教师、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校师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的形成,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在学校大力提倡感恩教育的同时,首先要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有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活动才会气氛热烈,丰富多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学校感恩教育活动中,教师率先垂范,结合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家校协同等各种形式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其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教育科学》2013年12期
[2] 《北京晚报》、《福州晚报》、《南京晚报》
[3]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 《中国德育》2014年3期
- 【发布时间】2014/10/24 13:39:14
- 【点击频次】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