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谈小学生阅读兴趣

 

【作者】 杨厚林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纵观今日小学语文教材,不管是人教版还是北师大版,识字量都是相当大的,识字多少直接关系着学生阅读的效果,及阅读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年轻的一代父母,都开始关注孩子识字能力的培养。殊不知,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是环环相扣的,这其中,识字是阅读的基础,阅读也反过来影响着识字能力的提高。
  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培养阅读兴趣的问题,《课标》提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充分地认识到,语文的学习绝不只是一本教科书,要利用好身边的一切资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利用好课外书。
  一、 选好内容,投其所好。
  新世纪的小学生,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之前六、七年在幼儿园和家教环境影响下,已经有了不一样的阅读基础,这是我们目前低年级教学中的一大困惑,他们不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经过了色彩不一、浓淡有别的涂鸦,此刻,给孩子推荐更适合的课外阅读材料,理当更加慎重。
  我们都知道“跳一跳就够得着”的“苹果”原理,伸手可摘的水果谁都不稀罕了,反而是抬头看得见,伸手够不着的更吸引人,孩子本能的求知欲望都会促使他去跳一跳,通过努力而获得的果实,才会倍感珍惜。所以我也就借用这一原理给孩子们拓宽阅读材料。首先,请家里书多的学生选两本自己特别爱看的书捐入班级图书角,而后根据所捐书籍的内容,给图书角增添了《喜洋洋与灰太狼》、《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一批图文并茂的故事书,另外再添加了少量的文字量较大的全拼系列丛书,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宇宙神秘故事》等等。绘本类很适合阅读初学者,尤其是电视里放过的,他们更是爱不释手;图少字多的,主要针对“吃不饱”的少数孩子,基础较好,他们对一页故事只有两三句话的“娃娃书”已经不感兴趣了,所以,投其所好,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有更高的山可攀。
  二、 想方设法,营造氛围。
  阅读兴趣的培养不是走过程,所以老师要做的很多,除了丰富班级图书角的书籍,师者还需要想方设法诱惑孩子读书。
  第一,给足时间。除了学校规定的阅读课,除了每节语文课上多留时间朗读课文,我还允许早读课可以自由读课文、看课外书,中午早到校的孩子,如果不想趴着休息,也可以去图书小管理员那里找本自己想看的书。
  第二,营造氛围。薛瑞萍老师说她常用音乐让孩子们安静下来,这个办法不错。尤其是中午,想要追跑打闹的孩子,总能在我的《小燕子》、《梦中的婚礼》等很多儿歌或钢琴曲中坐下来,学着身边的同学,也捧起一本书。每周老师再发张“亲子共读”小故事,让学生们把学校的阅读兴趣带回家跟父母分享。
  第三,兴趣是夸出来的。我经常坐在教室里陪着孩子们看书,顺便解决少数不过关的作业问题。
  三、 少问多看,减少功利。
  阅读,其实是语言上一种量的输入。我的儿子5岁多,我从他半岁开始给他讲故事,3岁开始给他读故事,现在他能给我讲故事,但是这个过程中,我却极少去问他:“妈妈讲的这个故事说了什么啊?”“你记住了些什么啊?”更甚至,他有时会故意忽略那些他不认识的字,跳跃着读故事给我听,我假装不知道,每次都很享受听的过程。
  从儿子身上,我发现了,要保持阅读的兴趣,那一定要少盘问,不要动不动就来“看了这么多书,你给我讲一个”,孩子想讲了那不用你逼,他自己会主动说。更不要读了一篇小作文,劈头就问“你记住了几个好词?学会了几条佳句?”,别老拿这种考试型语文思维方式去刁难孩子,这种为着考试而出发的功利性问题只会扼杀孩子阅读的兴趣,孩子会觉得,原来让他多看书就是为了考试做得起题,写得来作文,他会反感的。毕竟,人们日常的真实阅读很少先入为主地以某个理性的知识点作为其出发点,更别说是小学生了。
  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单元导读不设学前知识点了,精读课文没有文前提示,文后提示也更突出、更关注、更贴近读者阅读体验,略读课文文前提示也是贴近读者体验和感受的,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教育教学可以也应当有引导,但这种引导最好放在原汁原味阅读之后,减少功利性阅读,学生才可以读得轻松自在,阅读的兴趣才能得以延伸。
  四、 交流讨论,读有所悟。
  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言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会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就不会学习,就不能胜任具有较高智能型和挑战性的工作,也就不能很好地生存,不会听、说、读、写的人要取得事业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
  随着学生年级增高,我开始悄悄地提出要求了。其实有了前一两年阅读量的输入,早都已经有学生按捺不住,想讲想说了,所以课前三分钟给这一批孩子提供了机会。我们必须承认孩子间存在的差异,这样会很轻松地接受一开始只有少数孩子来交流。
  从学生喜欢的谜语开始,逐渐拓展到成语故事,现在五年级了,讲天下奇观,讲童话故事,讲新闻时事,还可以同时伴有自己的感受。我一路听过来,只表扬不批评,从一开始的几个人来展示,到现在要课代表给整理排队才行了。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没有要求没有压力,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真实的阅读,真情的体验,轻松的言论,——谁还会不愿意来分享快乐呢?这次讲了下次还想讲,那就得再阅读;讲出来的希望别人爱听,那就要读别人没看过的。这样的良性循环下,学生们阅读的兴趣更浓了,理解力、概括力、表达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点不假。但面对今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手机、电脑等科技设备的更新与普及,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保持这份兴趣则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中。让我们都力争成为智慧型教师,让孩子们都能在阅读中畅游,体验属于他们的那份快乐。
  • 【发布时间】2014/10/24 13:50:03
  • 【点击频次】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