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在诗词鉴赏中的情景创设分析

 

【作者】 张 锦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国古代诗词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自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电教资源就为我们诗歌教学提供了方便,更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诗词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能够让学生轻松入诗境,悟诗情;能够引领学生高效理解古诗内容;能够让学生陶醉在诗情画意间。而通过创建博客,更为学生诗歌创作提供一个展示风采的平台,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诗歌创作水平。
  关键词:诗词教学  声情并茂  图文并茂  动态演示
  我国是古老的诗国,有诗教的传统。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在语文古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让诗歌教学更加灵活,更加完美地展示古诗的艺术魅力,而且扩大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信息交流,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在近几年的课改实践中,我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诗歌课程的整合,无论是在教师的“教”方面还是在学生的“学”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在语文诗歌教学中如何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涌动诗歌教学灵性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声情并茂,让学生轻松入诗境、悟诗情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在现代,信息技术已在很多学校普及了。在古诗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进行信息处理,增添色彩丰富的图文和声情并茂的语音传导,制成课件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对所要学的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例如在古诗《雨霖铃》教学中,课堂开始时,我以悠扬的的古筝曲导入,课件图像背景为一幅国画,画中突出当时细雨的景色和依依惜别的气氛,画中两个表情愁苦的人在杨柳下面惜别。让学生边看边听,随后让学生交流所看所想。这样的导入,不但让学生瞬间集中了注意力,还为课堂营造了浓浓的离愁别意,让学生更好地融情入景。之后我播放了范文朗读,让学生跟着更为标准的朗读,学会字正腔圆地读字,抑扬顿挫的诵节奏,并在反复的朗读中配以忧伤哀愁的音乐,帮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朗读与欣赏结合起来,更能声情并茂地再现诗歌本身的内涵,能让学生更深一层感受诗人的情感,读出诗所蕴含的画面。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王维的这首诗的特点正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可见,这样的教学改变了过去逐字逐句的枯燥串讲串问,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让学生轻松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情感。
  二、图文并茂,引领学生高效理解古诗内容
  过去传统的诗歌教学以记诵为主,先是死记硬背上很多遍,然后教师再凭借有限储存讲解相关知识,由作者简介到文眼主旨,无一不是由老师板书口述完成,一支粉笔一张嘴就是一个老师永远的形象定格,诗歌里的韵味如果老师表达欠佳,知识匮乏的话是很难讲解出来的,而这偏偏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所在。而太多的学生只知道其形貌,却难窥视其精神气质,没有足够的生活经历是很难一时感悟的,而古人在精炼隽永的诗句间传达给我们的幽微情志也很难体会到。而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难题。因为古诗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感情激荡,气势雄伟,是宋代文豪苏轼的豪放派代表之作,在如惊涛骇浪的雄浑气势中却抒发了作者年过半百功业无成的感慨。不少学生在初读这首词时,都能从语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豪放气势,可是却极少有学生能抓住最后那两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主旨。最后问他们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往往都只能答出“借景抒情,咏史抒情”。可是抒的是什么情?却没有几个学生能够说出来。我在进行这首词的教学时,先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放映了两段历史人物事迹的视频。一是周瑜的,讲述他年轻时英姿勃发,风流帅气的历史事迹,同时还配上了激昂的音乐。另一个则是苏轼的,讲述他胸怀抱负却屡遭挫折的经历,并给配上了低沉的音乐。在这样的氛围渲染中,学生自然而然将情感更多地转向了年少有为的周瑜身上,而对于苏轼的经历则抱以无奈的情绪。通过这两人生平的对比,突显了苏轼的人生不如意。学生也通过这样的情境,对苏轼的遭遇产生了同情,这就引发出了一定的感情共鸣。而当再度问道最后两句的主旨时,不少学生都能回答出来“苏轼羡慕周瑜”这样的答案。虽然这样的答案还不是很完美,但无疑已经足够说明学生在把握诗词的主旨上进了一大步。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多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可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动态演示,让学生陶醉在诗情画意间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但学生很难从精炼的古诗中领略其中的诗情画意。如果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领略其中的诗情画意,令学生诗意地栖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古诗的教学效果。陈新璋先生曾说过:“诗词鉴赏属于艺术欣赏的范畴。”艺术欣赏,强调的是对美的体验和感悟。在我国古典以及近现代的许多诗词当中,不乏那些美不胜收的诗歌语句,如《沁园春?长沙》中的上阕:“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这上阕中,作者着重写景,可谓是磅礴大气,只用寥寥数语就描述出了一副壮丽宏伟的山河秋景,宛如一副大画家手下的连绵大气的泼墨山水图。然而在传统的诗词鉴赏教学中,即使教师再怎么强调诗词中所描述的景色有多么壮丽优美,学生始终难以在反复的吟咏当中产生出亲临其近的即视感,反而有可能心生厌烦情绪,不仅体会不出诗词中那情景交融的豪气,还会因此失去了学习诗词鉴赏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以景融情,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这些成为学生可以亲眼所见的画面,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切地感悟了诗歌的大意,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和熏陶。
  总之,语文诗歌教学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而信息技术的资源是无限的,只要老师们时时做个有心人,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善于创造,合理开发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定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显而易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不仅让诗歌教学充满灵性,让课堂更加精彩,也让诗歌的艺术魅力借助信息技术的翅膀发出璀璨的光芒!
  • 【发布时间】2014/10/30 10:55:56
  • 【点击频次】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