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步练写作 兴趣巧激发
【关键词】 ;
【正文】 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至关重要,作文能够综合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所以不难看出,小学作文教学是为学生奠基的一个必需,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同样也是语文教学中较难把握的一项技能训练。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在新课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针对新课标的实施建议,在现实作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学生的写作兴趣低是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如同火箭前行的燃料一般,燃料不充分,行程肯定不会远。学生不喜欢写作文,追究其兴趣低下的原因,又往往是对于作文写作的恐惧。小学生自入学就开始接触说话、写话的训练,到了中年级已经对习作有所认识,并且有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却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小学中年级开始初步作文来说,打破作文的恐惧感,仅靠讲解作文的意义、重要性之类抽象的道理是不行的,应该寻求更适合学生的办法,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在生活中自热而然地接触作文,觉得作文像说话并不可怕,以此来淡化对于作文的恐惧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
一、 创设写作情境
我们可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清唱一首歌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唱不到调上,当时让我们置身于环绕立体声的KTV,我们很情不自禁的唱起来,并且感觉很不错。这种体验迁移到作文课上,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教师在作文课堂上只是布置题目,就下命令让学生完成,那么写出来的作文要么是东拼西凑,三言两语;要么是生搬硬套,胡写一通;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自是不待说。这样直入主题的作文布置,对于学生而言,写作文怎能不算做一种痛苦呢?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积极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以此来激发作文兴趣,降低作文的难度。
恰当的作文情境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妙趣横生的情境中作文,儿童往往能写出一些生动的作文来。比如在写关于《发现春天》的作文,尽管每一个学生对于春天的课文读过很多,但是真要自己去写了,总是感觉无处下手。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带领班里的学生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不用走远,只是到学校操场上逛逛,带他们看看墙角的迎春花,看看花坛中返青的小草,让孩子在角落中找找开始活动的小昆虫,面对这些实物,仔细观察,同学之间说说,谈谈,展开想象,联想春天。看似一节课就这么游玩了,可是学生的写作表达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开来,许多妙趣横生的字词句段就蹦了出来。同学们对这样的作文形式也是很感兴趣,作文的恐惧在无形中就消失了。
作文情境的创设不仅只局限于走出去,漫步郊外,逛逛公园,参观工厂这些固然是情境创设,但是这样的情境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经济条件、安全因素、天气影响等。所以教师还有发掘更多的“情境”,让情境走进来,在学习经典课文《翠鸟》一单元后,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了小动物的写作方法,这时候,教师可以相机创设作文情境,可以提前让同学把家中喂养的观赏鸟类或其他虫类、鱼类带来,通过课堂上的小情境创设,同样可以把学生的作文兴趣调动起来。
二、 发掘写作亮点
一篇文章看似是一个整体,但是细细观察、细细思考,我们不难从中发现文章写作的关键点。比如对“作文题目”做文章,有些作文题目写作起来感觉比较困难,但是如果能够换一个角度思考的话,你会发现原来有很多可说的。
在指导写作关于“我的家乡”题目时,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加强烈的写作欲望,我领着学生对这个主题进行分析,从简单的《我的家乡》引申出《临沂欢迎您》,再到《我带图图游临沂》,《二十年看家乡》,让学生从简单的视角游离开来,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角度进行作文,这样作文自然有话可说。再如抓“中心词”做文章,进行“写一种小动物”的习作教学时,让学生对所要描述的小动物进行关键词总结,即你要展现给大家的小动物是什么样子的,“可爱”“调皮”还是“机灵”,围绕中心词去组织材料,发掘事例,这样有着共同话题的同学可以在交流中自热而然地解决了习作。
作文亮点的选择除了要紧扣作文本身的重点以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方就是孩子的兴奋点,选择孩子最喜欢说、最想说的一方面,让孩子感觉自己就是作文中的主角,自然教师关照了孩子,孩子也必然会关照“作文”。
三、 积累写作素材
对于写作素材的表述,最经典的论断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自然指的就是“素材”。“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并不能都写入文章之中。”
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素材的来源,是一股活水,是作文材料的丰富源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机会都可以接触到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多看、多听、多想、多吸收。养成认真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真的习惯,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太有用了。”茅盾同样也要求学习写作的人,身边时时刻刻准备一支笔、一本笔记本,“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记下来。”这样,“积累多了,一到作文,就会成为有用的、可供选择的材料。”对于素材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功夫在诗外,课堂之外的各种搜集过程才是写作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时候有充足的素材资料,我让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特殊作业”,即每天写自己最想说的话,接着让学生写一写自己为什么说这句话,继而进行升级拓展,让学生观察记录周围每天发生了什么事,每天自己都干了什么,并且在事后写当天的感受等。一段时间过后,学生感觉到这种“特殊作业”原来就是日记啊!有了对日记的基础,有了对日记的坦然心理,作文的难度也就降低了许多。
除此之外,我当然也不放过课堂有效的指导,在每节课的课前两分钟环节,我们开展了“新闻播报”,让同学们对于新鲜的新闻“食材”进行捕捉,训练他们关注作文“新”;开展了“趣事囧事一箩筐”,让同学把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讲出来,训练他们关注作文的“趣”;开展了“我说你来猜”,让同学把某些事物的特点说出来,训练他们关注作文的“准”。
传统的作文教学只是关注了作文本身,强调作文写作的严肃性,对于学生个性的关注度不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继而对学生作文的兴趣如何究之较少。教学过程本来就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或者下达命令,那么学生的作文兴趣自然会越来越淡化,变得无动于衷,甚至是厌恶排斥。因此在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找准学生课堂上面的兴奋点,结合作文中的关键点,相互揉搓,这样状态下的写作教学,自然能捉住学生的眼。拢住学生的心。关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旦让学生的写作兴趣转变成为无穷的表达动力,学生们会更加自信地、有创意地去表达,相信那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教学将会变得事半功倍。
在新课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针对新课标的实施建议,在现实作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学生的写作兴趣低是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如同火箭前行的燃料一般,燃料不充分,行程肯定不会远。学生不喜欢写作文,追究其兴趣低下的原因,又往往是对于作文写作的恐惧。小学生自入学就开始接触说话、写话的训练,到了中年级已经对习作有所认识,并且有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却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小学中年级开始初步作文来说,打破作文的恐惧感,仅靠讲解作文的意义、重要性之类抽象的道理是不行的,应该寻求更适合学生的办法,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在生活中自热而然地接触作文,觉得作文像说话并不可怕,以此来淡化对于作文的恐惧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
一、 创设写作情境
我们可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清唱一首歌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唱不到调上,当时让我们置身于环绕立体声的KTV,我们很情不自禁的唱起来,并且感觉很不错。这种体验迁移到作文课上,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教师在作文课堂上只是布置题目,就下命令让学生完成,那么写出来的作文要么是东拼西凑,三言两语;要么是生搬硬套,胡写一通;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自是不待说。这样直入主题的作文布置,对于学生而言,写作文怎能不算做一种痛苦呢?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积极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以此来激发作文兴趣,降低作文的难度。
恰当的作文情境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妙趣横生的情境中作文,儿童往往能写出一些生动的作文来。比如在写关于《发现春天》的作文,尽管每一个学生对于春天的课文读过很多,但是真要自己去写了,总是感觉无处下手。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带领班里的学生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不用走远,只是到学校操场上逛逛,带他们看看墙角的迎春花,看看花坛中返青的小草,让孩子在角落中找找开始活动的小昆虫,面对这些实物,仔细观察,同学之间说说,谈谈,展开想象,联想春天。看似一节课就这么游玩了,可是学生的写作表达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开来,许多妙趣横生的字词句段就蹦了出来。同学们对这样的作文形式也是很感兴趣,作文的恐惧在无形中就消失了。
作文情境的创设不仅只局限于走出去,漫步郊外,逛逛公园,参观工厂这些固然是情境创设,但是这样的情境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经济条件、安全因素、天气影响等。所以教师还有发掘更多的“情境”,让情境走进来,在学习经典课文《翠鸟》一单元后,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了小动物的写作方法,这时候,教师可以相机创设作文情境,可以提前让同学把家中喂养的观赏鸟类或其他虫类、鱼类带来,通过课堂上的小情境创设,同样可以把学生的作文兴趣调动起来。
二、 发掘写作亮点
一篇文章看似是一个整体,但是细细观察、细细思考,我们不难从中发现文章写作的关键点。比如对“作文题目”做文章,有些作文题目写作起来感觉比较困难,但是如果能够换一个角度思考的话,你会发现原来有很多可说的。
在指导写作关于“我的家乡”题目时,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加强烈的写作欲望,我领着学生对这个主题进行分析,从简单的《我的家乡》引申出《临沂欢迎您》,再到《我带图图游临沂》,《二十年看家乡》,让学生从简单的视角游离开来,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角度进行作文,这样作文自然有话可说。再如抓“中心词”做文章,进行“写一种小动物”的习作教学时,让学生对所要描述的小动物进行关键词总结,即你要展现给大家的小动物是什么样子的,“可爱”“调皮”还是“机灵”,围绕中心词去组织材料,发掘事例,这样有着共同话题的同学可以在交流中自热而然地解决了习作。
作文亮点的选择除了要紧扣作文本身的重点以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方就是孩子的兴奋点,选择孩子最喜欢说、最想说的一方面,让孩子感觉自己就是作文中的主角,自然教师关照了孩子,孩子也必然会关照“作文”。
三、 积累写作素材
对于写作素材的表述,最经典的论断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自然指的就是“素材”。“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并不能都写入文章之中。”
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素材的来源,是一股活水,是作文材料的丰富源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机会都可以接触到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多看、多听、多想、多吸收。养成认真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真的习惯,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太有用了。”茅盾同样也要求学习写作的人,身边时时刻刻准备一支笔、一本笔记本,“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记下来。”这样,“积累多了,一到作文,就会成为有用的、可供选择的材料。”对于素材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功夫在诗外,课堂之外的各种搜集过程才是写作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时候有充足的素材资料,我让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特殊作业”,即每天写自己最想说的话,接着让学生写一写自己为什么说这句话,继而进行升级拓展,让学生观察记录周围每天发生了什么事,每天自己都干了什么,并且在事后写当天的感受等。一段时间过后,学生感觉到这种“特殊作业”原来就是日记啊!有了对日记的基础,有了对日记的坦然心理,作文的难度也就降低了许多。
除此之外,我当然也不放过课堂有效的指导,在每节课的课前两分钟环节,我们开展了“新闻播报”,让同学们对于新鲜的新闻“食材”进行捕捉,训练他们关注作文“新”;开展了“趣事囧事一箩筐”,让同学把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讲出来,训练他们关注作文的“趣”;开展了“我说你来猜”,让同学把某些事物的特点说出来,训练他们关注作文的“准”。
传统的作文教学只是关注了作文本身,强调作文写作的严肃性,对于学生个性的关注度不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继而对学生作文的兴趣如何究之较少。教学过程本来就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或者下达命令,那么学生的作文兴趣自然会越来越淡化,变得无动于衷,甚至是厌恶排斥。因此在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找准学生课堂上面的兴奋点,结合作文中的关键点,相互揉搓,这样状态下的写作教学,自然能捉住学生的眼。拢住学生的心。关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旦让学生的写作兴趣转变成为无穷的表达动力,学生们会更加自信地、有创意地去表达,相信那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教学将会变得事半功倍。
- 【发布时间】2014/10/30 11:00:47
- 【点击频次】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