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低效行为及其探析
【关键词】 ;
【正文】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年,中学语文教学一直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实践,审视语文学科,我们会发现,在理念建构层面,语文学科确实彰显了革故鼎新之态,但实际的教学效率、效果、效益却并不理想。新课改下语文学科的缺失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何原因导致?阅读教学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为此,我在鄂州市几所中学作了一学年度的调查。
一、 调查目的: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及方式
二、 调查时间:2011年9月——2012年6月
三、 调查对象:鄂州市一中、鄂州市三中、鄂州市五中、鄂州市吴都中学、鄂州市实验中学全校师生
四、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采访教师、学生,随堂听课
五、 调查过程:
第一阶段:2011年 9月——2011年12月,随堂听课,听取每校每位语文教师至少两节课。
第二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 2月,采访部分教师、学生。
第三阶段:2012年 3月——2012年6月,问卷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问卷调查,我分别设计了五道问题分发给100位教师和1000名学生。现将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1. 对教师的调查
2. 对学生的调查
六、 出现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发现鄂州市几所中学的阅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不活动
新课程提倡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其中“对话”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教师要改变以往“灌输”的方法,扬弃“训诲——驯化”“传授——训练”,和学生之间平等地对话,它不是向学生灌输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是启发、引导学生和“他者”对话,教师的作用也是在和学生的对话中实现的,并且在这种对话中受益。二是教师也是对话的一方,也是教学的参与者,教师就是应该由衷地把自己的阅读想法、自己的感情说出来与同学一起分享,让学生倾听;当学生讲的时候,教师倾听,师生之间可以一起争辩。所以新课程所提倡的师生关系的改变,并不是让教师离开教学过程,更不是让教师上课不讲,然而现在有些课堂教学误解了新课程的理念,觉得语文老师课堂上一定要少讲或者不讲,以为这样才能体现学生为主,几乎变成了教师“不作为”,其实质还是无效教学的体现。
例如:上课铃还没响,教室里就响起来“大河向东流”这首《好汉歌》。铃声一响,老师播放电视剧《水浒》中剪辑下来的关于林冲的片断,原来这堂课是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生的情绪是高昂的,整堂课,除了看录像,就是讨论林冲是怎样一个人,讨论也很热烈,这堂课在又一次好汉歌声中结束。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整堂课中没有读过课文,有几位同学的书也没有打开过。
在这堂课中老师明显是想摆脱以前的“灌输”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似乎就是一个旁观者,并没有表明他自己对文本的独立理解,好像担心一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提倡的老师少讲走向了极端。很多讨论课和学生表演课中教师纯粹就是一个倾听者,要么学生热火朝天地讨论,教师缄口不言;要么学生活灵活现地表演,教师微笑着观看,很少有教师的讲解,即使有也是只言片语,蜻蜓点水般地附和着,好像皆大欢喜。这哪里能看得出教师是一个参与者、一个合作者呢?教师根本就没有起到教师的作用,根本没有体现他们作为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相反他们在整堂课中几乎是“不作为”,而这种教学行为就是无效的。老师应该由衷地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情说出来与同学一起分享,师生可以争辩,这才是真正有活力的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获得感情的共鸣与启发,少一些理性分析,多一些感情,多些有效的讲解行为,而不是少讲或不讲,更不是“不作为”,这样学生才真正从“被追问”“被灌输”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二、对语文本位的疏离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并不主要指课文所反映的人文内容,而是指语文本身的人文本质。“语言的获得”“言语的欲望”就是语文课的人文性所在,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追求课堂新异的同时把现实语文教学的人文理解为对课文所反映的人类生活场景的把握。这样语文课几乎成了生物课、地理课、历史课。例如,有老师在上《〈物种起源〉导言》这课时,花了很长时间讲解“物种起源”相关的知识,“达尔文学说”“达尔文的考察经历”“物种起源”学说的历史发展,等等,在教材分析时,主要的任务是寻找物种进化史上的材料和生物学上的理论来印证课文中的种种判断。这是一堂用现代媒体介绍生物进化知识的生物课,并不是语文课,因为语文教学内容的移位,语文教学目标的模糊,使得这篇文章的教学“理科化”了。
现在很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所确立的话题也是越来越偏离语文教学本身。从《孔雀东南飞》出发,讨论刘兰芝怎么做人;《愚公移山》讨论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愚公的问题,从《孔乙己》出发讨论绍兴的酒文化,也许这些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从语文教学本身的角度看,似乎有点舍本逐末,放弃言语形式和语感教学导致了语文教学的错失。这样的教学行为对语文教学而言同样也是无效的。
三、课堂教学形式的误用
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合作学习、讨论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大多数的语文课堂里都能找到,但是问题却不少,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到底应该是如何作为,研究性学习如何正确地进行,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例如在上《一面》时,教师指导学生熟悉了课文的故事情节后,向学生提问:“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青年工人在内山书店遇到了鲁迅先生和鲁迅先生赠给他书的故事。你们说,这事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然后学生开始讨论,讨论到最后得出结论:世界上的事情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这样的讨论几乎就是无效讨论,问题根本不存在,无难可疑。
教学中出现无效教学行为主要是教师没有正确处理好教学的纵向、横向和内向结构的关系。所谓“教学的纵向结构是指教学的时间展开顺序,横行结构是指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集体性个体学习等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时间展开中的空间组合方式,内向结构则是指课程实施中师生所要实现和达成的教学内容目标和任务体系。”有效的合作学习不允许任何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同学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依赖意味着大家在彼此合作、相互启发中共同学习,而不是消极地依靠某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解决全组问题。而我们现在很多的合作只看到“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看不到讨论有无必要,合作中的分工与协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教师的作用又体现在哪里。有效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没有教师有效的组织、因势利导的促进,学生囿于自身的水平,就不能在较高层面上把握课文,这样的教学必然是无效的,小组合作也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
所以在真正的小组讨论中,教师在合适的时机提出适合讨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组织,讨论的问题一定要体现教学目标,一定要有实质内容,同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讨论中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与帮助,避免使讨论流于表面的形式。
四、“教”与“学”转变的误解
目前许多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认识到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但从教学实际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却往往是以教的效率来代替学的效率。“备教材”主要是记住教材上的标准答案,“备学生”就是如何把学生引向“标准答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答案”却经过学生自己思考的有创造性、有个性的不同的回答,不是忽视就是给予否定。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背诵“标准答案”的过程。
例如某学生被提问回答《桃花源记》的主题思想,回答到:“是为了讽刺和鞭挞言而无信的小人。”大家都一愣,该生继续回答,渔夫偶入桃花源,受到热情招待。主人明明告诉他为了躲避战乱才至此的,临走又叮嘱他“不足为外人道也”,他满口答应。可他“得其船”后,不仅沿途作了记号,而且还到衙门去告密,是不是自食其言?老师听后非常生气,说:错。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作者对当时黑暗的社会有强烈的反感,对农民的苦难有深切的同情,因而幻想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
新课程改革理念追求人的主动全面和谐发展,关注个性差异,课堂教学着眼于发挥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这个例子中教师的回答行为却依然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叠加,先教后学,师生之间没有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也没有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教学有无效率,并不是指教师给学生多少标准答案,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学生自己的观点被教师否定了,机械地背诵教师的答案,学生成了接受的容器,教师没有重视学生学会学习和获取新知识能力的培养,虽然也能在有些考试中体现出这种教学的某种有效性,学生考试也可能得到高分,但是从促进学生发展的长远观点来看,这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非常令人怀疑的。
在教育实践中也经常出现“备教材”“备学生”成了盲目没有目的的“备”。学生提问,教师不加归类、筛选,也不置可否,怕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结果是重点、难点不突出,教学效果不理想;放手让学生回答,学生答出七八种答案,教师对每个答案都加以肯定、表扬。但事实上,有的问题答案即使有多个角度回答,也有一个最佳角度。而且也有些问题答案是单一的,在这些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甄别答案的优劣及真假,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回答这类问题的方法。
以上两种都是对“教”与“学”的误解,教师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要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者低效教学,所以变革学习方式,变革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势在必然。
五、教师用语的不足
语言的浪费。有的教师好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甚至成了口头禅,造成了语言的浪费。语言的浪费,也是时间的浪费,教师不注意通过优化教学语言,不能充分利用教学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得很多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明显减少,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那么这样的教学行为肯定是无效的。
语言的游戏。有的教师喜欢说上句,让学生接下句。如“表现了什么?”(主题);“体现了什么?”(精神);“心想什么?”(事成);“梦想怎么样?”(成真)。而这些问题却极容易让学生形成惯性思维,对问题不经思考而作答。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语意表达的简洁性优于复杂性,讲其必讲,不在多少;生动性优于启发性,启发性不一定体现在提问上,讲解也可以启发。
一、 调查目的: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及方式
二、 调查时间:2011年9月——2012年6月
三、 调查对象:鄂州市一中、鄂州市三中、鄂州市五中、鄂州市吴都中学、鄂州市实验中学全校师生
四、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采访教师、学生,随堂听课
五、 调查过程:
第一阶段:2011年 9月——2011年12月,随堂听课,听取每校每位语文教师至少两节课。
第二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 2月,采访部分教师、学生。
第三阶段:2012年 3月——2012年6月,问卷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问卷调查,我分别设计了五道问题分发给100位教师和1000名学生。现将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1. 对教师的调查
2. 对学生的调查
六、 出现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发现鄂州市几所中学的阅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不活动
新课程提倡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其中“对话”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教师要改变以往“灌输”的方法,扬弃“训诲——驯化”“传授——训练”,和学生之间平等地对话,它不是向学生灌输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是启发、引导学生和“他者”对话,教师的作用也是在和学生的对话中实现的,并且在这种对话中受益。二是教师也是对话的一方,也是教学的参与者,教师就是应该由衷地把自己的阅读想法、自己的感情说出来与同学一起分享,让学生倾听;当学生讲的时候,教师倾听,师生之间可以一起争辩。所以新课程所提倡的师生关系的改变,并不是让教师离开教学过程,更不是让教师上课不讲,然而现在有些课堂教学误解了新课程的理念,觉得语文老师课堂上一定要少讲或者不讲,以为这样才能体现学生为主,几乎变成了教师“不作为”,其实质还是无效教学的体现。
例如:上课铃还没响,教室里就响起来“大河向东流”这首《好汉歌》。铃声一响,老师播放电视剧《水浒》中剪辑下来的关于林冲的片断,原来这堂课是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生的情绪是高昂的,整堂课,除了看录像,就是讨论林冲是怎样一个人,讨论也很热烈,这堂课在又一次好汉歌声中结束。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整堂课中没有读过课文,有几位同学的书也没有打开过。
在这堂课中老师明显是想摆脱以前的“灌输”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似乎就是一个旁观者,并没有表明他自己对文本的独立理解,好像担心一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提倡的老师少讲走向了极端。很多讨论课和学生表演课中教师纯粹就是一个倾听者,要么学生热火朝天地讨论,教师缄口不言;要么学生活灵活现地表演,教师微笑着观看,很少有教师的讲解,即使有也是只言片语,蜻蜓点水般地附和着,好像皆大欢喜。这哪里能看得出教师是一个参与者、一个合作者呢?教师根本就没有起到教师的作用,根本没有体现他们作为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相反他们在整堂课中几乎是“不作为”,而这种教学行为就是无效的。老师应该由衷地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情说出来与同学一起分享,师生可以争辩,这才是真正有活力的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获得感情的共鸣与启发,少一些理性分析,多一些感情,多些有效的讲解行为,而不是少讲或不讲,更不是“不作为”,这样学生才真正从“被追问”“被灌输”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二、对语文本位的疏离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并不主要指课文所反映的人文内容,而是指语文本身的人文本质。“语言的获得”“言语的欲望”就是语文课的人文性所在,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追求课堂新异的同时把现实语文教学的人文理解为对课文所反映的人类生活场景的把握。这样语文课几乎成了生物课、地理课、历史课。例如,有老师在上《〈物种起源〉导言》这课时,花了很长时间讲解“物种起源”相关的知识,“达尔文学说”“达尔文的考察经历”“物种起源”学说的历史发展,等等,在教材分析时,主要的任务是寻找物种进化史上的材料和生物学上的理论来印证课文中的种种判断。这是一堂用现代媒体介绍生物进化知识的生物课,并不是语文课,因为语文教学内容的移位,语文教学目标的模糊,使得这篇文章的教学“理科化”了。
现在很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所确立的话题也是越来越偏离语文教学本身。从《孔雀东南飞》出发,讨论刘兰芝怎么做人;《愚公移山》讨论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愚公的问题,从《孔乙己》出发讨论绍兴的酒文化,也许这些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从语文教学本身的角度看,似乎有点舍本逐末,放弃言语形式和语感教学导致了语文教学的错失。这样的教学行为对语文教学而言同样也是无效的。
三、课堂教学形式的误用
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合作学习、讨论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大多数的语文课堂里都能找到,但是问题却不少,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到底应该是如何作为,研究性学习如何正确地进行,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例如在上《一面》时,教师指导学生熟悉了课文的故事情节后,向学生提问:“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青年工人在内山书店遇到了鲁迅先生和鲁迅先生赠给他书的故事。你们说,这事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然后学生开始讨论,讨论到最后得出结论:世界上的事情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这样的讨论几乎就是无效讨论,问题根本不存在,无难可疑。
教学中出现无效教学行为主要是教师没有正确处理好教学的纵向、横向和内向结构的关系。所谓“教学的纵向结构是指教学的时间展开顺序,横行结构是指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集体性个体学习等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时间展开中的空间组合方式,内向结构则是指课程实施中师生所要实现和达成的教学内容目标和任务体系。”有效的合作学习不允许任何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同学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依赖意味着大家在彼此合作、相互启发中共同学习,而不是消极地依靠某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解决全组问题。而我们现在很多的合作只看到“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看不到讨论有无必要,合作中的分工与协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教师的作用又体现在哪里。有效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没有教师有效的组织、因势利导的促进,学生囿于自身的水平,就不能在较高层面上把握课文,这样的教学必然是无效的,小组合作也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
所以在真正的小组讨论中,教师在合适的时机提出适合讨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组织,讨论的问题一定要体现教学目标,一定要有实质内容,同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讨论中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与帮助,避免使讨论流于表面的形式。
四、“教”与“学”转变的误解
目前许多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认识到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但从教学实际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却往往是以教的效率来代替学的效率。“备教材”主要是记住教材上的标准答案,“备学生”就是如何把学生引向“标准答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答案”却经过学生自己思考的有创造性、有个性的不同的回答,不是忽视就是给予否定。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背诵“标准答案”的过程。
例如某学生被提问回答《桃花源记》的主题思想,回答到:“是为了讽刺和鞭挞言而无信的小人。”大家都一愣,该生继续回答,渔夫偶入桃花源,受到热情招待。主人明明告诉他为了躲避战乱才至此的,临走又叮嘱他“不足为外人道也”,他满口答应。可他“得其船”后,不仅沿途作了记号,而且还到衙门去告密,是不是自食其言?老师听后非常生气,说:错。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作者对当时黑暗的社会有强烈的反感,对农民的苦难有深切的同情,因而幻想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
新课程改革理念追求人的主动全面和谐发展,关注个性差异,课堂教学着眼于发挥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这个例子中教师的回答行为却依然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叠加,先教后学,师生之间没有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也没有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教学有无效率,并不是指教师给学生多少标准答案,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学生自己的观点被教师否定了,机械地背诵教师的答案,学生成了接受的容器,教师没有重视学生学会学习和获取新知识能力的培养,虽然也能在有些考试中体现出这种教学的某种有效性,学生考试也可能得到高分,但是从促进学生发展的长远观点来看,这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非常令人怀疑的。
在教育实践中也经常出现“备教材”“备学生”成了盲目没有目的的“备”。学生提问,教师不加归类、筛选,也不置可否,怕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结果是重点、难点不突出,教学效果不理想;放手让学生回答,学生答出七八种答案,教师对每个答案都加以肯定、表扬。但事实上,有的问题答案即使有多个角度回答,也有一个最佳角度。而且也有些问题答案是单一的,在这些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甄别答案的优劣及真假,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回答这类问题的方法。
以上两种都是对“教”与“学”的误解,教师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要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者低效教学,所以变革学习方式,变革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势在必然。
五、教师用语的不足
语言的浪费。有的教师好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甚至成了口头禅,造成了语言的浪费。语言的浪费,也是时间的浪费,教师不注意通过优化教学语言,不能充分利用教学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得很多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明显减少,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那么这样的教学行为肯定是无效的。
语言的游戏。有的教师喜欢说上句,让学生接下句。如“表现了什么?”(主题);“体现了什么?”(精神);“心想什么?”(事成);“梦想怎么样?”(成真)。而这些问题却极容易让学生形成惯性思维,对问题不经思考而作答。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语意表达的简洁性优于复杂性,讲其必讲,不在多少;生动性优于启发性,启发性不一定体现在提问上,讲解也可以启发。
- 【发布时间】2014/11/17 16:07:41
- 【点击频次】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