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 ;
【正文】德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百年大计,育人为本,大力开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养的需要。然而我们的德育管理体制、理念、方法等方面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德育教育的要求。
当今时代,学生虽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敢于竞争的意识,但许多学生被金钱至上和物质崇拜思想所影响,模糊和淡化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个不良行为在校园中频繁出现。在大部分学生心理普遍还不成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强但辨别能力弱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把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本人结合我校德育教育的采用的几种实际教育方法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一、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中学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学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互相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职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一方面学习职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对各种社会信息反应更为敏感和直接。因此,我们对职业教育中德育工作系列问题进行了总体构思和初步尝试,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实际的德育工作体系,在教育内容上确立了以渗透思想教育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以科学信念为核心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以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心理品质教育。
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直接关系到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思维方式的形成,认真学习德育教育工作的科学内涵,分析我国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德育教育工作的重心和目标,以教育学、德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为理论支撑点,完善学生德育教学工作的执行方式,构建创新性德育教育模式,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展开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德育教育
培养公民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是一项长期性的使命,要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抓起。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将基本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道德行为,并养成相应的道德习惯。因此,养成道德习惯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重大。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可操作且最有实效的德育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其中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是首要的。良好的思想品德会使人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因此,德育教育在对社会和个人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约束不良的习惯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如学生遵纪守法,自觉按规章制度要求来检查自己的行为品质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很必要的的手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得让学生明白某种好习惯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他们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位,行动上才能积极起来、自觉起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更具有实际意义。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对他们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校教师要以身作则,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否则就会让学生失去信任。另外,家长的表率作用也不可低估,所以,教师还得获得家长的积极配合,使学校、家庭形成一个德育的整体,形成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阵地。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德育既不完全是相同,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充分认识到良好习惯的形成对德育教育的促进作用。
三、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德育教育方法
我们从学生思想变化的一般特点出发,把德育工作分四个层次进行。即入学初进行思想教育:指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判断认知,根据自身实际树立不同层次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德育教育的首要目标;学习中进行政治教育:指学校通过系统的教学,增进学生对我国社会制度和相关的国体、政体、民族、阶级等,培养学生应有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情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是德育教育的社会性目标;实习期道德教育: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学校实际教学和外部舆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内心的责任义务感,产生社会普遍认可的、正确的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保证学生的实际行为被道德约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毕业前法制思想:指根据我国现阶段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状况,为了改变我国公民法制意识普遍淡薄和低下的情况,帮助我国在校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保证其能够有效维护社会集体和个人的法律权益的教育内容,是德育教育的法制目标。
学生是所有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突出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应有人格、尊严,才能不断强化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同时,改变传统的强制灌输式德育教育,重视隐性课程的教育,在具体工作中要推进学生管理自主化的德育理念,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教育、服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踏实、进取的精神,把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当今时代,学生虽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敢于竞争的意识,但许多学生被金钱至上和物质崇拜思想所影响,模糊和淡化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个不良行为在校园中频繁出现。在大部分学生心理普遍还不成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强但辨别能力弱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把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本人结合我校德育教育的采用的几种实际教育方法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一、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中学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学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互相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职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一方面学习职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对各种社会信息反应更为敏感和直接。因此,我们对职业教育中德育工作系列问题进行了总体构思和初步尝试,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实际的德育工作体系,在教育内容上确立了以渗透思想教育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以科学信念为核心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以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心理品质教育。
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直接关系到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思维方式的形成,认真学习德育教育工作的科学内涵,分析我国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德育教育工作的重心和目标,以教育学、德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为理论支撑点,完善学生德育教学工作的执行方式,构建创新性德育教育模式,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展开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德育教育
培养公民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是一项长期性的使命,要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抓起。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将基本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道德行为,并养成相应的道德习惯。因此,养成道德习惯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重大。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可操作且最有实效的德育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其中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是首要的。良好的思想品德会使人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因此,德育教育在对社会和个人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约束不良的习惯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如学生遵纪守法,自觉按规章制度要求来检查自己的行为品质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很必要的的手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得让学生明白某种好习惯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他们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位,行动上才能积极起来、自觉起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更具有实际意义。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对他们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校教师要以身作则,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否则就会让学生失去信任。另外,家长的表率作用也不可低估,所以,教师还得获得家长的积极配合,使学校、家庭形成一个德育的整体,形成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阵地。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德育既不完全是相同,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充分认识到良好习惯的形成对德育教育的促进作用。
三、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德育教育方法
我们从学生思想变化的一般特点出发,把德育工作分四个层次进行。即入学初进行思想教育:指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判断认知,根据自身实际树立不同层次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德育教育的首要目标;学习中进行政治教育:指学校通过系统的教学,增进学生对我国社会制度和相关的国体、政体、民族、阶级等,培养学生应有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情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是德育教育的社会性目标;实习期道德教育: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学校实际教学和外部舆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内心的责任义务感,产生社会普遍认可的、正确的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保证学生的实际行为被道德约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毕业前法制思想:指根据我国现阶段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状况,为了改变我国公民法制意识普遍淡薄和低下的情况,帮助我国在校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保证其能够有效维护社会集体和个人的法律权益的教育内容,是德育教育的法制目标。
学生是所有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突出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应有人格、尊严,才能不断强化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同时,改变传统的强制灌输式德育教育,重视隐性课程的教育,在具体工作中要推进学生管理自主化的德育理念,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教育、服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踏实、进取的精神,把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 【发布时间】2014/11/17 16:21:26
- 【点击频次】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