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多媒体与数学教学整合作用探析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整合,出现“以机代人”、“以机代教”等滥用或乱用现象,是由于对多媒体辅助定位认识不准,过分依赖所致。加强多媒体作用研究,有利于科学使用、恰当使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媒体 整合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日益紧密,特别是在以“媒体教学常态化”为理念的新课改实践中,多媒体成为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由于其直观、形象,能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而倍受教师青睐。但正是由于这种热衷,很多教师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首选甚至全部,夸大多媒体作用,出现了“以机代人”、“以机代教”等滥用或乱用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共商多媒体的使用,正确认识其作用,做到恰当使用,有效使用。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看法。
一、丰富备课资源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唯有充分准备,做好备课工作。而传统备课,教师只有教材和教参两种资料可作参考,没有其他资源可以借鉴,甚至连新课标(传统称大纲)都无法参阅。而在网络技术高度发展、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教师备课不会再受条件限制而找不到参考资料。只要教师能想好关键词、会使用搜索引擎,基本上就能找到他想要的资源。上好一堂数学课,我们需要的就是新课标理念、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件、动画等资源,这些资源在互联网上不但有,而且还相当丰富,教师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包括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导入、创设情境、硬解重难点、布置作业等都可以借鉴、学习和课堂观摩,甚至还有能直接指导你教学的在线论坛和名师指点。这些资源都是我们教学的良好助手,都是我们备课的良好素材。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到来,有力的破解了传统备课资源匮乏问题。
二、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但兴趣不是天生的,需要环境影响和教师培养。而多媒体的出现,显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巨大优势,不但能营造良好的图文并茂、影音结合的教学氛围,还能把知识通过图片、声音、动画、文本、视频等不同载体呈现,一改传统板书加渲讲呈现模式,既拓展了学生学习视野,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快速体验学习成功中增添了学习自信,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特别是在运用多媒体营造教学情境过程中,通过电子白板或智能大屏电视能把概念引入、算理理解、数学建模、几何直观等抽象性较强的知识变为生动形象、合乎学生学习习惯,更适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既吸引学生,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又能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更好地理解知识,发展数学素养。
三、增大课堂容量
多媒体由于存储空间大,能把教师课前设计内容进行存储预设。加之它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教师上课时,只有单击或触摸相应控件,就能调出相应的图片、或动画、文字、声音等教学资源。这样就大大节省了传统教学板书、绘图等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相应40分钟中,就无疑拓展了教学空间,增大了课堂容量。在促疑启思方面,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显然能给学生赢得更多思考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做更多的数学练习,或者开展更多的教学活动。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得到了更多有效的学习实践,促进了自我学习体验。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口算能力,很多教师都乐意在课间安排一些口算练习。而传统需要教师板书,学生抄题再答题。而使用多媒体,教师的预设只要一点击分发按钮,学生机上就有了相应的口算练习。学生完成后,就通过上传功能,教师一眼就知道学生哪道题做对做错,全班学生正确率有多大,哪些学生还存在问题等。这样的信息反馈是传统教学无法想像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就即使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答题效果,也要花费几分钟,而现在只是瞬间功夫。
四、迅速克难破重
多媒体与数学教学整合,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响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特别是用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的教学,也就是传统所言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显身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很难霁难懂的内容,通过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给学生看,让学生看清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更快、更全地建立起表象,加快知识形成过程,促进理解。
五、促进感官感知
由于多媒体集多种功能于一体,通过多种不同表现形式的载体,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内容,极大地吸引着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变理性为感性,促进学生感官感知。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启发思维,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这一知识。
总之,多媒体的作用巨大,数学教学如果能克弊扬长,充分凸现其优势,就能取得多方面的教学意义。但我们也要注意,不能过分依赖,导致“机灌”课堂出现,其辅助性定位说明我们只能把它用在关键处、“刀刃”上。
参考文献:
[1]周子琴,恰当运用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J].江苏电化教育,2001。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4]董俊霞,多媒体课件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中小学教育,2010.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媒体 整合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日益紧密,特别是在以“媒体教学常态化”为理念的新课改实践中,多媒体成为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由于其直观、形象,能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而倍受教师青睐。但正是由于这种热衷,很多教师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首选甚至全部,夸大多媒体作用,出现了“以机代人”、“以机代教”等滥用或乱用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共商多媒体的使用,正确认识其作用,做到恰当使用,有效使用。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看法。
一、丰富备课资源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唯有充分准备,做好备课工作。而传统备课,教师只有教材和教参两种资料可作参考,没有其他资源可以借鉴,甚至连新课标(传统称大纲)都无法参阅。而在网络技术高度发展、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教师备课不会再受条件限制而找不到参考资料。只要教师能想好关键词、会使用搜索引擎,基本上就能找到他想要的资源。上好一堂数学课,我们需要的就是新课标理念、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件、动画等资源,这些资源在互联网上不但有,而且还相当丰富,教师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包括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导入、创设情境、硬解重难点、布置作业等都可以借鉴、学习和课堂观摩,甚至还有能直接指导你教学的在线论坛和名师指点。这些资源都是我们教学的良好助手,都是我们备课的良好素材。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到来,有力的破解了传统备课资源匮乏问题。
二、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但兴趣不是天生的,需要环境影响和教师培养。而多媒体的出现,显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巨大优势,不但能营造良好的图文并茂、影音结合的教学氛围,还能把知识通过图片、声音、动画、文本、视频等不同载体呈现,一改传统板书加渲讲呈现模式,既拓展了学生学习视野,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快速体验学习成功中增添了学习自信,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特别是在运用多媒体营造教学情境过程中,通过电子白板或智能大屏电视能把概念引入、算理理解、数学建模、几何直观等抽象性较强的知识变为生动形象、合乎学生学习习惯,更适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既吸引学生,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又能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更好地理解知识,发展数学素养。
三、增大课堂容量
多媒体由于存储空间大,能把教师课前设计内容进行存储预设。加之它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教师上课时,只有单击或触摸相应控件,就能调出相应的图片、或动画、文字、声音等教学资源。这样就大大节省了传统教学板书、绘图等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相应40分钟中,就无疑拓展了教学空间,增大了课堂容量。在促疑启思方面,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显然能给学生赢得更多思考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做更多的数学练习,或者开展更多的教学活动。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得到了更多有效的学习实践,促进了自我学习体验。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口算能力,很多教师都乐意在课间安排一些口算练习。而传统需要教师板书,学生抄题再答题。而使用多媒体,教师的预设只要一点击分发按钮,学生机上就有了相应的口算练习。学生完成后,就通过上传功能,教师一眼就知道学生哪道题做对做错,全班学生正确率有多大,哪些学生还存在问题等。这样的信息反馈是传统教学无法想像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就即使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答题效果,也要花费几分钟,而现在只是瞬间功夫。
四、迅速克难破重
多媒体与数学教学整合,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响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特别是用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的教学,也就是传统所言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显身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很难霁难懂的内容,通过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给学生看,让学生看清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更快、更全地建立起表象,加快知识形成过程,促进理解。
五、促进感官感知
由于多媒体集多种功能于一体,通过多种不同表现形式的载体,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内容,极大地吸引着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变理性为感性,促进学生感官感知。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启发思维,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这一知识。
总之,多媒体的作用巨大,数学教学如果能克弊扬长,充分凸现其优势,就能取得多方面的教学意义。但我们也要注意,不能过分依赖,导致“机灌”课堂出现,其辅助性定位说明我们只能把它用在关键处、“刀刃”上。
参考文献:
[1]周子琴,恰当运用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J].江苏电化教育,2001。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4]董俊霞,多媒体课件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中小学教育,2010.11。
- 【发布时间】2014/11/17 16:40:39
- 【点击频次】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