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校本教研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扎德项秀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教育局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当前,校本教研作为促进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已引起教育界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校本教研活动一直都在开展,但由于存在认识不够到位、操作不够规范等问题,工作状况不尽如人意,存在不少弊端。现结合自己的实践和调研,谈一点薄见:
  问题一:认为校本教研是加重负担、徒劳无功
  一些教师(包括个别学校领导)认为,搞教研科研是教研员、专家的事,教师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搞,校本教研对提高教学质量没有什么帮助。
  对策: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第一,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教师职业是一门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的职业,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实情况是:一些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知之甚少,不适应新课程;一些教师从教多年,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总是落后于人,不受学生和家长欢迎……。不加强学习、提高自己,能行吗?
  第二,校本教研是课程改革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学校而言,管理解决的是“态度”问题,教研解决的是“方法”问题。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通过校本教研探索、发现好的教学方法,推广先进经验,带领教师在方法上、巧干上下工夫。校本教研立足于教学实践,对学校来说是可以为、且有所为的;同时,作为教育科研的基础,它对于推动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和验证作用。
  2、精心组织、增强实效
  一次教研活动如果准备不足、组织涣散,就不会有什么效果,当然就不受教师欢迎。要提高活动效率和质量,就必须加强领导和监管,明晰职责、完善制度,切实抓好计划、实施、检查、考核、激励等各环节工作,增强校本教研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和教师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纪律性,使参与者“己有所获、彼有所得”。
  问题二:教研课“教而不研”、“研而不实”
  现在,很多教研课已经没有多少“研究味”了,往往被作为一项期望值很低的“例行公事”。课前不讨论,课后评议草率(或不评议),就算提出了一些问题,也不去深入研究和实践。
  对策:
  1、周密计划、认真准备。学校应在学期计划中认真分析本校教师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突出的个性问题,以“问题”为研究对象,明确各学科教研活动的主题,教研组和教师围绕研究主题确定课题,以克服随意性,提高针对性。课前,教师应精心备课(或集体备课),经学校教导处(或教研组长)审核后才能实施。
  2、认真听课。听课者要注意“听、观、思、记”相结合,在对课堂基本程序进行记录的基础上,要重点围绕以下方面进行观察和思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心理环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效果。
  3、改进评课。评课不是简单的对执教者教学水平的价值判断,而是通过评价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参与者思维的交流、碰撞和分享,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术活动。执教者和评课者应有开放的心态,都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在执教者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特点、教学得失进行说明和反思的基础上,大家应就课堂进行解剖式研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其次,应提倡“1+1”评议课模式,切实提高参与度和实效性。
  4、加强实践检验。研究成果必须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动,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可以采取“实践再创”,按修改后的设计重新尝试、检验;也可开展课堂追踪调查,深入研究。
  问题三:认为“集体备课=集体教案”
  “备课就是写教案,集体备课就是写集体教案,就是为了减轻备课负担”。抱这种想法的教师不在少数,有过这种尝试的学校也不少,从调查情况看,集体备课效果普遍不甚理想。
  对策:
  1、纠正认识偏差。集体备课不仅仅是讨论教案,也不是为了减轻负担,而是为教师们学习教材、探究教法、集中智慧搭建的一个平台。集体备课可以形成一些典型案例,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差异,绝不能照搬应用。
  2、改进操作模式。集体备课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应有基本的程序和要求,一般包括:个人准备(分配任务、研习教材、独立备课、提出问题)、互助研讨(交流学习心得和典型案例、讨论解决问题、达成共识)、改进实施(修正教案、实践应用、教学反思)等几个步骤。
  3、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集体备课既要利用同伴互助发挥集体智慧,又要充分利用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引领,以加快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成长。骨干教师作为中心发言人,应毫无保留地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考点、学生易错点、知识延伸点等方面进行提示和点拨,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点评,并介绍自己好的方法。
  问题四:“只有经验,没有反思”
  一位教学成绩比较差的教师,领导听了他的课后给他提改进建议,他满不在乎地说:“我几十年来就这么教,照样有学生考上了学校(大学),再怎么改还能有经验管用?”有这种想法的教师不会很少,说到“经验”一大筐,说到“反思”搔头抓脑也难写出几个字。这既有意识问题,也有方法问题。
  对策:
  1、认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叶谰教授说:“一个教师不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几十年书还是一个教书匠;如果坚持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教育家。”一些教师教学成绩不好,总是去找客观原因,却不找自己的主观原因。实践证明,同一个班同一门课程,不同的教师教效果可能会千差万别。所以,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要多从“外归因”转向“内归因”;要认识到“经验”固然重要,但如果一成不变,“经验”也是要过时的;没有反思,经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指导反思的方法。教学反思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学反思可以是“内隐”的,即孔子说的“吾日有三思”,坚持每天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回眸、审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外现”的,即把一些偶获的灵感、深有感触的真实课堂案例(或片断),结合一定的教学理论,归纳提炼成文,以更好地指导自己、帮助他人。
  3、开展交流。“多一次交流就多获得一种思想”。学校应定期开展教学反思和教学经验的交流、评比,这样既可以推广先进的教研成果,改进教学工作,又有利于调动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积极性。
  • 【发布时间】2014/12/1 16:26:22
  • 【点击频次】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