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谈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学策略、方式和方法的调整与优化,根本上取决于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和主体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做法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学策略、方式和方法的调整与优化。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方向
  教学观念影响和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其结果,正确的教学观念有助于教师沿着正确方向进行教学,而不至于误入歧途。尽管素质教育由提出到全面实施已有多年,但时至今日仍然有部分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教学行为还没有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从而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转变重教轻学的观念。在传统观念影响下教师通常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更多地考虑如何教,怎样传授更多的知识,却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理解和接受能力,更少考虑如何让学生更轻松更有效地学习。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教的好,不如学生学的好。教学只是手段,是为学生有效学习服务的,正如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学。”因此教师在不忽视教的前提下应更加重视学法指导、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过程的优化,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学会学习,并成为学习的主人。
  转变重结果轻过程的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只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会使学生产生焦虑。重结果轻过程的观念往往导致教师过多地关注尖子生和有希望考取大学那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致使他们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由此积淀的负性情绪不仅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制约着成绩的提高。至于其他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则不在教师的关注范围内,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教师在不忽视结果的同时,应更加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以全面提高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
  转变重教轻育的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片面地强调教学而轻视对学生的教育,割裂了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虽然部分学生的成绩能够提高,但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重视对学生的教育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正如赞科夫所指出的:“教师不应当只限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还有教育学生,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因此,教师应将教育与教学统一起来,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适时适当地进行渗透式的思想教育,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应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确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视学生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有独特个性、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很强可塑性的青少年,而不是会说话的自由行走的“书架”、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解题的“机器”。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方向上的保证。
  二、激发兴趣,提供学习动力
  乌申斯基指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主动性强,积极性高,就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反之,他的才能只能发挥20%-30%。法国著名作家法希尔说过:“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其能量好比炸药,立即把障碍物炸得干干净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提供持久的动力。
  加强修养,提高影响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一开始往往是由学生对教师钦佩而爱屋及乌。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70%的学生认为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喜欢他上的课。如果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自身涵养和师德品质等方面不足以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感,那么学生很难对教师及其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努力钻研业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以提高自身的威信和影响力,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条件。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研究发现,教师使学生对自己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善于采用多样的教学行为。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即使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有效方式一旦固化并成为常态化,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渐渐地失去兴趣。为此,教师在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前提下,应做好两个方面工作:其一是依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如果教学内容抽象概括程度较高、晦涩难懂、学生理解困难,那么教师应以讲授为主,适当地放缓语速,加强语气,引起学生注意,让他们边听边思考。或者将该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层次,提出相应的若干个具体问题,在学生思考和回答后,教师再行讲解、归纳和总结。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观点,可采用讨论方式,让学生获得更为明晰的认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以及值得探究和能够探究的问题可采用课外探究,课堂展示成果的教学方式。而一般性知识、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可采用自主学习、学生讲解和知识竞赛等方式组织教学。其二是根据学生注意力的特点确定教学方式。人的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前15分钟和25分钟~40分钟的15分钟,学生脑力处于最佳状态,第15分钟~25分钟这段时间是学生课堂疲劳的低谷期。教师应在学生脑力处于最佳状态时分析讲解重点和难点知识,相反,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参与教学,保持学习兴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注意力的特点将多种方式交替使用,以利于激发和保持其学习兴趣,从而为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
  从已知走向未知。学生对全新的或熟知的知识并不感兴趣,而对包含一定量的已知的新知比较感兴趣,正如K.A.施密特所说的:“可以引起学生最大兴趣的事物是知与未知的混合物。”赫尔巴特指出:“实践表明,当课堂上所讲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的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要讲学生熟知的东西,也不要讲学生完全不知道的东西。教师在面对学生熟知的知识时应转换角度讲出新意,或适当挖掘,提炼升华,使之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教师在面对全新的知识时应借助于知识间的联系从已知逐步过渡到当下所学的新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营造氛围,创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班级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纯正的班风学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等共同形成班级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给学生以安全感和归属感,对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从文化角度重视班级氛围的营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实践表明,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基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情绪,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内心需要和自觉的行为,从而成为奋发学习的动力。相反,过于紧张的学习氛围或过于涣散的课堂秩序,不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对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制约作用,因此教师应在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方面做到:一是尊重学生。尊重的前提是了解。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那么既难以因材施教,又难以做到真正的尊重。因此,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即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重学生的自尊和尊严,尊重学生的独特认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等,这样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在对学生尊重的问题上,马卡连柯总结道:“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二是关爱学生。爱是教育的本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没有爱也就没有教学。正如夏丏尊所说的:“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学生的教学、教育和精神成长上取得更好的成果。其次应给学生以切实的指导,帮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充分挖掘潜力,以促进其全面发展。三是包容学生。成长中的学生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应在理解、尊重和关爱的前提下以包容之心理性地善待他们存在的问题,或新出现的问题,同时循循善诱有理有据地进行分析指导,给他们以自行纠错的时间和机会,以便他们在纠错的过程中逐步地走向成熟。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并以包容之心善待他们,以欣赏的眼光审视他们,以赞美的言词激励他们,那么学生就能够更加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指导,从而融洽了师生关系。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为他们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这样教师的教学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发布时间】2014/12/1 16:26:50
  • 【点击频次】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