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创建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唐 伟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裕民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创建阅读高效教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成为阅读主体,成为高效课堂创建的担当者和建设者。而教师在这过程中就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创建
  传统阅读教学,讲解之风太浓,分析过于全面,不但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肢解得体无完肤,没有形象感,还因分析耗去太多时间,把课堂教学搞成教师独揽的演讲中心,学生成了观众。我们知道,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果学生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学习效果自然就会打折,以学习效果为主的教学效果自然就是低效或无效。所以,我认为要建设阅读教学高效课堂,必然要在学生主体性发挥方面找出路。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交流。在双向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信息传递和智慧碰撞过程。我们知道,参与是学习的前提,如果学生没有全身心地参与进来,那学习积极性就会降低,学习效果提升就没有保障。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营造愉悦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增强学生 “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这样才能让他们有参与兴趣,既参与到学当中,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如果我们教师还是只按传统教学模式“讲学”,学生就会因为无趣而“井水不犯河水”,各行其是。那样,学生主体性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这是创建高效课堂首要做的事情---更新观念,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与学,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意义建构者。
  二、梯度设计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目标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既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指导和制约着整个阅读教学活动,包括方法的选择和手段的运用等。而传统阅读教学由于“独木桥”的检测和“一刀切”的评价,不分学力、不讲基础,让所有学生达成同样目标。现在看来,这只是好的想法,在实践中根本无法实现。与其得到这种“失败”,倒不如我们就实施分层教学,梯度设计教学目标,让不同学力的学生达成不同的学习目标。这样每个人都能原有基础上“垫脚摘桃子”,都有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这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信心,发展语文学习兴趣。而且,在梯度化的教学设计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梯度设计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对全体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智力背景等“最近发展区”情况作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分类别分小组进行设计和选择方法。
  三、注重朗读教学
  语文是读的学科,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不仅在理解方面需要大量地读、反复地读,就是在能力输出方面,也是离不开读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我们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变着法子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在实践中,我们引导学生阅读,不仅要求读懂,还要求阅读主体对语言进行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进行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认读与解读两个环节上努力。在认读层面,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在解读层面,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四、培养学生“自能学”的阅读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不但有了阅读兴趣,还有了一定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自能进行阅读实践。学生有了这样学力,自然就有阅读好奇,能主动自觉地进行预习。这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显然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要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一)集中多种感官,培养学生阅读注意力。阅读,不仅仅是读的过程,还需要学生用心思考,用笔摘录、运用和记载的过程。
  (二)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读思结合。阅读不仅在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读书要带着目的去读,否则就是无用功,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呢?我认为可以从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在学生读课文之前,要巧妙地提出让学生感到好奇的问题,让学生用心去想,带着目标和问题去读书,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运用能力。写不仅仅是作文,培养写作能力,还是运用,要求学生把所学的新词、优美的句子运用到新的语境中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语文实践习惯。我们现行学生,只要教师不要求,就没有这种读了后就写、就运用的习惯,全靠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的习惯显然不能促进阅读能力的自我提升。
  总之,建设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我们必须把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出来,让他们成为阅读主体,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践行者。这样,我们的高效课堂创建才能有担当者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戴日娥,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12。
  [2]杨立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J].教育评论,2000.4。
  [3]董海钰,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6.6。
  • 【发布时间】2014/12/1 16:30:05
  • 【点击频次】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