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效课堂模式下数学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
【正文】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误区,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缺乏对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等等,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笔者就目前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看法,以作引玉之砖。
一、目前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几个误区
(一)滥用合作学习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把它仅仅作为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程序,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常常出现教室里表面很热闹,其实学生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水平。有些同学在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对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以上现象它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合作学习形式化,浮于表面。
(二)教师指导不够
现行的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却常常游离于学生之外。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使得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是否开小差。有的教师在进行任务分工时不明确,导致各小组成员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导致有的小组成员开小差。
(三)用合作代替思考
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只见学生分好几个小组,每人说了一遍,合作即结束。合作学习只求形式,忽视了实质,用合作代替思考。说到底,这只是立足于老师的教,而不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表面上是进行合作学习了,但最本质的数学思考没有得到开发。合作不应该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但是不能代替思考,要因材施教。
以上种种,许多课堂合作学习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并没有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教师对合作学习内在的本质特征缺乏深刻的认识。衡量课堂上是否实施了合作学习,关键不是看有没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而是看学生是不是有合作的意识,是否掌握了合作的技能,是否产生了合作的效能。
二、 采取的相应对策
在小学数学课的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要有价值、有意义,不要流于形式。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参与并做到四个学会: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积极参与,逐渐养成习惯。下面我把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培养的技能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有效沟通;得力领导;合理分工;冲突解决。
1、有效沟通。小组成员之间是否能够准确而有效的沟通是首要的合作技能,主要包括发送信息和接受信息两个方面。发送信息的技巧有:(1)要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用“我”或“我的”陈述,而不要用“大多数人”、“有些人”、“我们组”等,否则很难辨别是你的想法还是只是简单复述别人的思想感受而已。(2)使你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一致,否则别人不知道你的意思究竟是什么。接受信息的技巧有:准确而非评价性的复述信息发送者所传达的意思;描述你所看到和理解的信息发送者的思想感受;陈述你对信息的理解,与发送者商讨,直至达成一致。
2、得力领导。通常将领导定义为能够帮助小组成功完成任务和维持成员之间有效关系的表现,他们认为只有当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发表意见的权力时,这样每个人才会对小组更加尽力。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更有效的要指派一个有指挥和引导能力的学生作为小组的领导,使得小组更有效的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领导角色的具体分配也要考虑到具体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比较轻松的时候,可以考虑轮换领导角色,组内周期轮换当小组长,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领导能力。
3、合理分工。小组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 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 小组学习要想成功开展, 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 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成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4、冲突解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难免会有争论或冲突的出现。争论或冲突的出现正表明小组成员都暴露了自己真实的见解和想法。试想如果没有一个信任民主的氛围,成员没有敞开心扉,也就不可能有争论和冲突。要想建设性、创造性地利用争论,教师应当教学生:(1)视争论为问题解决情境,要辨清差异,而非把它看成某人主宰的输赢冲突;(2)在辩论中,要让学生学会对事不对人,即针对具体的观点,而非个人;(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要让所有的成员发表完各自的见解再整合观点,要防止在没有弄清不同的观点的之前就进行整合总结。
总之,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模式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一、目前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几个误区
(一)滥用合作学习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把它仅仅作为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程序,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常常出现教室里表面很热闹,其实学生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水平。有些同学在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对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以上现象它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合作学习形式化,浮于表面。
(二)教师指导不够
现行的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却常常游离于学生之外。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使得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是否开小差。有的教师在进行任务分工时不明确,导致各小组成员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导致有的小组成员开小差。
(三)用合作代替思考
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只见学生分好几个小组,每人说了一遍,合作即结束。合作学习只求形式,忽视了实质,用合作代替思考。说到底,这只是立足于老师的教,而不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表面上是进行合作学习了,但最本质的数学思考没有得到开发。合作不应该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但是不能代替思考,要因材施教。
以上种种,许多课堂合作学习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并没有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教师对合作学习内在的本质特征缺乏深刻的认识。衡量课堂上是否实施了合作学习,关键不是看有没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而是看学生是不是有合作的意识,是否掌握了合作的技能,是否产生了合作的效能。
二、 采取的相应对策
在小学数学课的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要有价值、有意义,不要流于形式。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参与并做到四个学会: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积极参与,逐渐养成习惯。下面我把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培养的技能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有效沟通;得力领导;合理分工;冲突解决。
1、有效沟通。小组成员之间是否能够准确而有效的沟通是首要的合作技能,主要包括发送信息和接受信息两个方面。发送信息的技巧有:(1)要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用“我”或“我的”陈述,而不要用“大多数人”、“有些人”、“我们组”等,否则很难辨别是你的想法还是只是简单复述别人的思想感受而已。(2)使你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一致,否则别人不知道你的意思究竟是什么。接受信息的技巧有:准确而非评价性的复述信息发送者所传达的意思;描述你所看到和理解的信息发送者的思想感受;陈述你对信息的理解,与发送者商讨,直至达成一致。
2、得力领导。通常将领导定义为能够帮助小组成功完成任务和维持成员之间有效关系的表现,他们认为只有当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发表意见的权力时,这样每个人才会对小组更加尽力。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更有效的要指派一个有指挥和引导能力的学生作为小组的领导,使得小组更有效的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领导角色的具体分配也要考虑到具体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比较轻松的时候,可以考虑轮换领导角色,组内周期轮换当小组长,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领导能力。
3、合理分工。小组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 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 小组学习要想成功开展, 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 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成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4、冲突解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难免会有争论或冲突的出现。争论或冲突的出现正表明小组成员都暴露了自己真实的见解和想法。试想如果没有一个信任民主的氛围,成员没有敞开心扉,也就不可能有争论和冲突。要想建设性、创造性地利用争论,教师应当教学生:(1)视争论为问题解决情境,要辨清差异,而非把它看成某人主宰的输赢冲突;(2)在辩论中,要让学生学会对事不对人,即针对具体的观点,而非个人;(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要让所有的成员发表完各自的见解再整合观点,要防止在没有弄清不同的观点的之前就进行整合总结。
总之,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模式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 【发布时间】2014/12/1 16:30:32
- 【点击频次】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