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生的创造性培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为孩子创造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设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孩子敢说;给孩子留有充分选择的权力,让孩子敢做。注重“千姿百态”的个性塑造: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消除孩子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培养;创造性;环境;个性塑造
创造性对于很多人而言,充满了神秘感和复杂性,而实际上,创造性并不是少数人的天赋,它是每个人都普遍存在的潜能,它不是天马行空、漫无边际,而是能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们适应新事物的能力。很多人认为,创造性与智商有关,而根据调查显示,并不是所有高智商的人都具有良好的创造性,但具有创造性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智商。在小学生的身上,也同样存在着创造的潜能,所以,如何培养孩子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小学生的创造性培养。
一、为孩子创造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1.创设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孩子敢说
教师应当给孩子创设一个能支持和包容的环境。让孩子在身心上去掉“戒备心”,让其感到心里的安全和自由。大部分孩子不说,主要是怕说错,或者被否定,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不免出现“这样做是不对的”“大部分人都不是这样做的”“你为什么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等类似话语,这对孩子的身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孩子也会对自己的行为言语产生质疑,是不是这样做不对?而如果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卸掉心理包袱,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2.给孩子留有充分选择的权力,让孩子敢做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孩子一定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有创造的时间和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为创造性提供一个产生的机会。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孩子的课余时间都用在补习功课上,而对于自己的爱好,他们只能因为繁重的课业或时间的匮乏而不了了之。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孩子和家长对于小学生周末补课持反对态度,认为小学生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不是周内上课,周末继续上。少数人持中立态度,认为应该就学生个人情况而定。而许多学校老师将学习成绩放在首要位置,从而忽略了创造性思维的应用,在疲于各科学业的同时,选择兴趣爱好从何谈起,因而使创造性行为在摇篮里被扼杀。
二、注重“千姿百态”的个性塑造
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可以这样说,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切创造性的源泉,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就是给孩子主动获得知识和促进创造性发展的有利条件。作为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而新异的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探索的欲望;其次应鼓励学生发现并探索新的问题,当学生遇到困难退缩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孩子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给学生以动力的源泉。被誉为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的徐小平,在北京大学主持的北京耶鲁俱乐部论坛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男孩对电脑编程有很大的兴趣,不同的是一个孩子的家长鼓励他去开发自己的潜能,所以他一直在做一些令人惊奇的事情,而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告诉他不应该沉溺于电脑当中,应将精力放在学习上,所以他虽然小小年纪就发明了苹果公司都可能采用的东西,却在多年耗人的高考复习后,对编程的热情也仓时代今,最终成为一家公司的雇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是创造性至关重要的条件。
2.消除孩子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要让孩子敢于提出问题,首先要让他们感到“心理安全”,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合理,都应给予肯定的态度接纳,明确提问是一个良好习惯;对出现的错误,应明确告诉其问题所在及理由,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引导孩子正视并反思自己的错误。这样学生才能敢于提出新的问题,而不至于一次碰壁就再不敢提问。例如:某校一老师在课堂上对提问的孩子说出如下话语“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上课听讲时干什么了?自己想去!”如此一来,不仅这位提问的学生不敢再问老师问题了,就连班上其他的学生也不敢再问,彼此互相交流怕得到老师的责备。如此看来,教师的言语对孩子的心理有很大影响,想要消除其“恐惧心理”,就要为其创造敢于提问的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而不循规蹈矩。
3.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下,我们的教学模式应改变更新,围绕学生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形式来理解事物。在教学中,我曾尝试以课本剧的形式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大部分学生遵照原文进行排演,十分规整。而有一组学生并不拘泥于课本,对内容进行了补充扩展,对书面语言进行了改编,使表演更接近于学生生活,既激发了学生表演的兴趣,又促进了学习的兴趣。在活动结束后,我对这一组学生进行了口头表扬,并让他们在其他各班进行表演。在随后的类似活动中,学生大施拳脚,将创新思维发挥到了极致,将短短的课文内容点缀得丰富多彩。
华罗庚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够创造性地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是教育的重要目的。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主动精神,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从生活乃至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孩子创设有利条件,鼓励孩子勇于探索。让每个小学生在快乐的生活中创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培养;创造性;环境;个性塑造
创造性对于很多人而言,充满了神秘感和复杂性,而实际上,创造性并不是少数人的天赋,它是每个人都普遍存在的潜能,它不是天马行空、漫无边际,而是能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们适应新事物的能力。很多人认为,创造性与智商有关,而根据调查显示,并不是所有高智商的人都具有良好的创造性,但具有创造性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智商。在小学生的身上,也同样存在着创造的潜能,所以,如何培养孩子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小学生的创造性培养。
一、为孩子创造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1.创设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孩子敢说
教师应当给孩子创设一个能支持和包容的环境。让孩子在身心上去掉“戒备心”,让其感到心里的安全和自由。大部分孩子不说,主要是怕说错,或者被否定,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不免出现“这样做是不对的”“大部分人都不是这样做的”“你为什么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等类似话语,这对孩子的身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孩子也会对自己的行为言语产生质疑,是不是这样做不对?而如果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卸掉心理包袱,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2.给孩子留有充分选择的权力,让孩子敢做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孩子一定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有创造的时间和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为创造性提供一个产生的机会。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孩子的课余时间都用在补习功课上,而对于自己的爱好,他们只能因为繁重的课业或时间的匮乏而不了了之。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孩子和家长对于小学生周末补课持反对态度,认为小学生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不是周内上课,周末继续上。少数人持中立态度,认为应该就学生个人情况而定。而许多学校老师将学习成绩放在首要位置,从而忽略了创造性思维的应用,在疲于各科学业的同时,选择兴趣爱好从何谈起,因而使创造性行为在摇篮里被扼杀。
二、注重“千姿百态”的个性塑造
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可以这样说,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切创造性的源泉,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就是给孩子主动获得知识和促进创造性发展的有利条件。作为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而新异的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探索的欲望;其次应鼓励学生发现并探索新的问题,当学生遇到困难退缩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孩子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给学生以动力的源泉。被誉为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的徐小平,在北京大学主持的北京耶鲁俱乐部论坛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男孩对电脑编程有很大的兴趣,不同的是一个孩子的家长鼓励他去开发自己的潜能,所以他一直在做一些令人惊奇的事情,而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告诉他不应该沉溺于电脑当中,应将精力放在学习上,所以他虽然小小年纪就发明了苹果公司都可能采用的东西,却在多年耗人的高考复习后,对编程的热情也仓时代今,最终成为一家公司的雇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是创造性至关重要的条件。
2.消除孩子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要让孩子敢于提出问题,首先要让他们感到“心理安全”,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合理,都应给予肯定的态度接纳,明确提问是一个良好习惯;对出现的错误,应明确告诉其问题所在及理由,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引导孩子正视并反思自己的错误。这样学生才能敢于提出新的问题,而不至于一次碰壁就再不敢提问。例如:某校一老师在课堂上对提问的孩子说出如下话语“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上课听讲时干什么了?自己想去!”如此一来,不仅这位提问的学生不敢再问老师问题了,就连班上其他的学生也不敢再问,彼此互相交流怕得到老师的责备。如此看来,教师的言语对孩子的心理有很大影响,想要消除其“恐惧心理”,就要为其创造敢于提问的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而不循规蹈矩。
3.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下,我们的教学模式应改变更新,围绕学生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形式来理解事物。在教学中,我曾尝试以课本剧的形式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大部分学生遵照原文进行排演,十分规整。而有一组学生并不拘泥于课本,对内容进行了补充扩展,对书面语言进行了改编,使表演更接近于学生生活,既激发了学生表演的兴趣,又促进了学习的兴趣。在活动结束后,我对这一组学生进行了口头表扬,并让他们在其他各班进行表演。在随后的类似活动中,学生大施拳脚,将创新思维发挥到了极致,将短短的课文内容点缀得丰富多彩。
华罗庚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够创造性地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是教育的重要目的。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主动精神,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从生活乃至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孩子创设有利条件,鼓励孩子勇于探索。让每个小学生在快乐的生活中创造美好的未来。
- 【发布时间】2014/12/1 16:40:35
- 【点击频次】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