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由我的回答想开去
【关键词】 ;
【正文】从教十多年来,我总觉得自己是尽心尽力地在研究教学,而且认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一次研修班的活动改变了我对教育教学的一些观点。
那天下午,浙江金师附小教育集团总支部副书记吴小军老师为我们做题目为“教育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报告,为了与我们这些学员更好地互动,他站在听讲座的学员中间。在报告之前,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都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认识自己的?由于我正好坐在吴老师的身边,他很自然地把话筒伸给了我。
我愣了一下,接着把这个问题在心中快速地复述了一遍,感到平时对“如何认识自己”还是有一些想法的,也许出于数学老师职业的习性,并没有过多地思考,就回答:我是通过三个方面来认识自己的。说出口后,我自己都吓了一跳,不明白为什么要说“三个方面”,但话已出口,只好把自己平时形成的点滴不成熟的见解当作第一点说了出来:第一我常通过自省来认识自己,对平时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教学中的得失等来反思自己的工作行为与教学行为……边说大脑边高速地运转,还有哪两个方面可以当作“认识自己” 的途径呢?当第一点说到尾声时,我还没有形成说服自己的观点,只得凭着常识说,第二点我通过与同事的交流来认识自己,说出后,又觉得说得过于平淡,我又画蛇添足地说,我与同事们平时感情较好,他们总能客观地指出我在教学中的得失;第三点我通过家庭来认识自己,爱人和孩子会通过我心情的好坏了解我最近的工作情况,然后促使我进一步地认识自己。
对于自己都感到不知所云的观点,吴老师还给予了大力地表扬,并接着我的回答进入了他那精彩地报告。
中途休息的时候,我有了静静思索地时间,重温讲座前的那个场景,对“如何认识自己”这个问题我再次思考,开始的那个回答是自己想要表达的吗?如果有机会让我再次回答这个问题,我会说,我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使用三种方式来认识自己的,三个方面分别是自身、他人和书籍;三种方式分别是内省、交流与指导。我会通过审视自己、他人(同事、朋友和家人)的行为和言语来进行深入地思考,确定自己的优点、了解自己的缺点;我会通过与内心、他人或书籍的交流来认识自己,并用这种方式来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我会通过与优秀群体和经典书籍的碰撞,用他们高超的技艺和深遂的内涵来指导自己,成为我在生活和工作中前进的指明灯。
自我觉得这个回答比刚才的回答更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与开始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表述的形式和效果上要比开始的回答好得多,想到这儿,脸上不禁浮现得意的笑容。
可得意了一会儿,我突然想到:由于我是在参加成人的培训班,对于我的回答,也许吴老师心中并不认同我的观点,但出于对我尊严的维护,他还是给予了正面评价,让我有了一个好心情,而正因为是有了这样一个好心情,我才会去静静地重新思考过这个问题,如果他对我的回答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指责,我还会有一个好心情去重新思考吗?我还会饶有兴致地去听他那精彩的讲座吗?大概我坐在下面,心中满是颓丧,同时对吴老师也会露出不屑的神色,心中会想:难道我说的不对吗?在这种糟糕的心态下,我根本不会去想,难道我的回答好吗?
想到这儿,我猛然又感觉到,我们老师在对待学生的回答时,又常如何处理的呢?也许当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不满意的时候,即使这个回答存在一定的道理,老师能“听而不见” 已是较好地表现了,甚至有时还会不轻不重地批评一下那个学生,试想一想,受了冷淡甚至是受了批评的学生,他还会有一个好心情去静静地思考,积极地学习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还有什么让我有了这样更好地回答呢?不言而喻,是时间,是充足的时间给了我静静思考的机会,让我有了更为理性地认识。由此我联想到,在课堂上,面对学生似是而非的回答,我们老师给了他们静静思考的时间吗?扪心而问,只要学生的回答不出现本质的错误,我总是抓住学生回答中最合理的那部分引入教学,并不会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去重新审视和完善自己的观点。比如有一次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我首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直奔主题:同学们,我想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究竟有多大,应该怎么办?其中有一个孩子这样回答:因为我们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求法,我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们的求法有些关系。当时我一听大喜,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知道联想。于是我迫不及待地顺着这个思考开始了学生的“探索”之旅。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我不急于讲课,让学生们静静地去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真的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让他们经过思考,得出表象的认识 (哪怕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后,再去进行探究,他们会有认知的动力和认知方向,不仅不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和理解,反而会更好地促进孩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想到这儿,我有点坐立不安了,这些不经意的错误曾经充满了我的数学课堂。但在汗颜的同时,我又有点庆幸,毕竟我的教学生涯还有很长,我将会用今天的体会去细细地修正我今后的教学方式。
那天下午,浙江金师附小教育集团总支部副书记吴小军老师为我们做题目为“教育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报告,为了与我们这些学员更好地互动,他站在听讲座的学员中间。在报告之前,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都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认识自己的?由于我正好坐在吴老师的身边,他很自然地把话筒伸给了我。
我愣了一下,接着把这个问题在心中快速地复述了一遍,感到平时对“如何认识自己”还是有一些想法的,也许出于数学老师职业的习性,并没有过多地思考,就回答:我是通过三个方面来认识自己的。说出口后,我自己都吓了一跳,不明白为什么要说“三个方面”,但话已出口,只好把自己平时形成的点滴不成熟的见解当作第一点说了出来:第一我常通过自省来认识自己,对平时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教学中的得失等来反思自己的工作行为与教学行为……边说大脑边高速地运转,还有哪两个方面可以当作“认识自己” 的途径呢?当第一点说到尾声时,我还没有形成说服自己的观点,只得凭着常识说,第二点我通过与同事的交流来认识自己,说出后,又觉得说得过于平淡,我又画蛇添足地说,我与同事们平时感情较好,他们总能客观地指出我在教学中的得失;第三点我通过家庭来认识自己,爱人和孩子会通过我心情的好坏了解我最近的工作情况,然后促使我进一步地认识自己。
对于自己都感到不知所云的观点,吴老师还给予了大力地表扬,并接着我的回答进入了他那精彩地报告。
中途休息的时候,我有了静静思索地时间,重温讲座前的那个场景,对“如何认识自己”这个问题我再次思考,开始的那个回答是自己想要表达的吗?如果有机会让我再次回答这个问题,我会说,我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使用三种方式来认识自己的,三个方面分别是自身、他人和书籍;三种方式分别是内省、交流与指导。我会通过审视自己、他人(同事、朋友和家人)的行为和言语来进行深入地思考,确定自己的优点、了解自己的缺点;我会通过与内心、他人或书籍的交流来认识自己,并用这种方式来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我会通过与优秀群体和经典书籍的碰撞,用他们高超的技艺和深遂的内涵来指导自己,成为我在生活和工作中前进的指明灯。
自我觉得这个回答比刚才的回答更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与开始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表述的形式和效果上要比开始的回答好得多,想到这儿,脸上不禁浮现得意的笑容。
可得意了一会儿,我突然想到:由于我是在参加成人的培训班,对于我的回答,也许吴老师心中并不认同我的观点,但出于对我尊严的维护,他还是给予了正面评价,让我有了一个好心情,而正因为是有了这样一个好心情,我才会去静静地重新思考过这个问题,如果他对我的回答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指责,我还会有一个好心情去重新思考吗?我还会饶有兴致地去听他那精彩的讲座吗?大概我坐在下面,心中满是颓丧,同时对吴老师也会露出不屑的神色,心中会想:难道我说的不对吗?在这种糟糕的心态下,我根本不会去想,难道我的回答好吗?
想到这儿,我猛然又感觉到,我们老师在对待学生的回答时,又常如何处理的呢?也许当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不满意的时候,即使这个回答存在一定的道理,老师能“听而不见” 已是较好地表现了,甚至有时还会不轻不重地批评一下那个学生,试想一想,受了冷淡甚至是受了批评的学生,他还会有一个好心情去静静地思考,积极地学习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还有什么让我有了这样更好地回答呢?不言而喻,是时间,是充足的时间给了我静静思考的机会,让我有了更为理性地认识。由此我联想到,在课堂上,面对学生似是而非的回答,我们老师给了他们静静思考的时间吗?扪心而问,只要学生的回答不出现本质的错误,我总是抓住学生回答中最合理的那部分引入教学,并不会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去重新审视和完善自己的观点。比如有一次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我首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直奔主题:同学们,我想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究竟有多大,应该怎么办?其中有一个孩子这样回答:因为我们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求法,我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们的求法有些关系。当时我一听大喜,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知道联想。于是我迫不及待地顺着这个思考开始了学生的“探索”之旅。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我不急于讲课,让学生们静静地去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真的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让他们经过思考,得出表象的认识 (哪怕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后,再去进行探究,他们会有认知的动力和认知方向,不仅不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和理解,反而会更好地促进孩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想到这儿,我有点坐立不安了,这些不经意的错误曾经充满了我的数学课堂。但在汗颜的同时,我又有点庆幸,毕竟我的教学生涯还有很长,我将会用今天的体会去细细地修正我今后的教学方式。
- 【发布时间】2014/12/1 16:57:36
- 【点击频次】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