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创新导入方法 营造激趣情境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导入方法 创新 激趣情境 营造;
【正文】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说明了开课环节在一堂课中的重要意义。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花大力气在导入中创新方法,营造激趣情境,给学生耳目一新感觉,达到既能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诱发学生用心思考,又能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知识基础,做好情感投入准备的目的。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实践数学教学,谈谈如何营造开课导入情境。
一、创设生活导入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理性概括。很多“大家”都认为数学应返朴归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才能保证数学学习的有趣性和实用性。而实施生活化数学教学,就是把这一理念落实的最好例证。在开课导入中,我们可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让生活成为数学的外衣,把数学知识蕴含其中。这样,数学就会变得真实生动而不抽象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命感强的学科。从而,我们就能达到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积极解决问题,又能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有理数加法》教学中,如何理解9+(-5)=3 呢?若让学生自己举些实际例子来说明这个式子的正确性,那就更容易理解。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把9看作我原有9元钱,把-5看作我用了5元,则手里还剩下4元钱,故等于4。”通过这个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有了感性的认识。通过这样生活实例,不仅赋予了数的真实内涵,增强了学生数感,还能形象地解释了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强化了学生理解记忆。
二、创设问题导入情境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开课环节,多数学生“神”还未聚焦到课堂上来,心更没有跟上教学进度。这时,教师要适当放慢节奏,创设问题诱思情境,让学生思维尽快参与到学习中来。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们可将一些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这样既能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求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时,我这样创设开课情境:“同学们,你将你的年龄乘以5后加上19,再把结果乘以2减去38,将最后结果告诉我,我会在一秒钟说出你的年龄。”学生个个诧异,感到万分奇惊。这时我顺势开启新课教学。新课教学完成时,我再次引导学生破解这个谜,得到(5a+19)*2-38即10a的结果,学生发出阵阵感叹,原来如此。通过这样课前设疑,不仅是激发了学生思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牢牢系住学生参与的“心”。
三、创设故事导入情境
爱听故事是人之常情,初中学生更情有独钟。我们就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寻找与教学内容联系较大的故事、典故、童话、数学家轶事载体设置情境,作为数学知识教学“开场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提高专注度。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运用下面故事作为开课引子:1876年的一个周末傍晚,当时美国俄亥俄州共和党议员伽菲尔德正散步欣赏黄昏美景。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附近小石凳上有两小孩正聚精会神地谈论着,时而大声争论,时而小声探讨。由于好奇心驱使,伽菲尔德循声向两小孩走去,想搞清楚两小孩到底在干什么。只见小男孩正俯着身子,用树枝在地上画着直角三角形,伽菲尔德便问他们。只见小男孩头也不抬地说:“请问先生,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3和4,斜边长多少呢?”伽菲尔德答:“5呀。”小男孩又问道:“两条直角边分别5和7,直角三角形斜边长又多少?”伽菲尔德不假思索地回答:“斜边平方等于5的平方加上7的平方。”小男孩又说道:“先生能说出其道理吗?”伽菲尔德当时语塞,无法解释了。伽菲尔德的无法解释当然更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未知欲望,从学生那双渴望的眼神就可以看出运用故事创设开课情境是有效的、科学的。
四、创设操作导入情境
让思维在手指尖上跳跃,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强调了动作与思维的紧密联系。正如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那句醒目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所以,我们可在开课环节中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动手学数学、做数学、在多次实践中发展探究思维、提升数学实践素养。而且,通过动手做,还能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感性经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我开课便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此时,教师抓住学生的结论就势引导,让学生大胆猜测:“能不能组成三角形是否与三条木棒的长度有关系?”请同学们接着分组测量课本中提供的三类三角形的三边之长,你能发现这其中的规律吗?创设这样动手操作情境,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在动手中获取的知识,比教师强灌的效果好得多,掌握牢固得多。
总之,开课导入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即使相同的教学内容,也会因教师不同、学情不同而存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只有不走寻常路,敢于求异,从“新”字上功夫,在“趣”字上做文章,在“效”字上求突破,才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兴趣,切实为有效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林俊伟,数学课堂中的问题设置[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1.2。
【2】侯耀先、栾宏,有效教学论[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1.2。
【3】吕世虎、石永生,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4】陈梦稀、魏书敏,教育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一、创设生活导入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理性概括。很多“大家”都认为数学应返朴归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才能保证数学学习的有趣性和实用性。而实施生活化数学教学,就是把这一理念落实的最好例证。在开课导入中,我们可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让生活成为数学的外衣,把数学知识蕴含其中。这样,数学就会变得真实生动而不抽象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命感强的学科。从而,我们就能达到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积极解决问题,又能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有理数加法》教学中,如何理解9+(-5)=3 呢?若让学生自己举些实际例子来说明这个式子的正确性,那就更容易理解。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把9看作我原有9元钱,把-5看作我用了5元,则手里还剩下4元钱,故等于4。”通过这个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有了感性的认识。通过这样生活实例,不仅赋予了数的真实内涵,增强了学生数感,还能形象地解释了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强化了学生理解记忆。
二、创设问题导入情境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开课环节,多数学生“神”还未聚焦到课堂上来,心更没有跟上教学进度。这时,教师要适当放慢节奏,创设问题诱思情境,让学生思维尽快参与到学习中来。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们可将一些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这样既能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求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时,我这样创设开课情境:“同学们,你将你的年龄乘以5后加上19,再把结果乘以2减去38,将最后结果告诉我,我会在一秒钟说出你的年龄。”学生个个诧异,感到万分奇惊。这时我顺势开启新课教学。新课教学完成时,我再次引导学生破解这个谜,得到(5a+19)*2-38即10a的结果,学生发出阵阵感叹,原来如此。通过这样课前设疑,不仅是激发了学生思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牢牢系住学生参与的“心”。
三、创设故事导入情境
爱听故事是人之常情,初中学生更情有独钟。我们就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寻找与教学内容联系较大的故事、典故、童话、数学家轶事载体设置情境,作为数学知识教学“开场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提高专注度。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运用下面故事作为开课引子:1876年的一个周末傍晚,当时美国俄亥俄州共和党议员伽菲尔德正散步欣赏黄昏美景。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附近小石凳上有两小孩正聚精会神地谈论着,时而大声争论,时而小声探讨。由于好奇心驱使,伽菲尔德循声向两小孩走去,想搞清楚两小孩到底在干什么。只见小男孩正俯着身子,用树枝在地上画着直角三角形,伽菲尔德便问他们。只见小男孩头也不抬地说:“请问先生,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3和4,斜边长多少呢?”伽菲尔德答:“5呀。”小男孩又问道:“两条直角边分别5和7,直角三角形斜边长又多少?”伽菲尔德不假思索地回答:“斜边平方等于5的平方加上7的平方。”小男孩又说道:“先生能说出其道理吗?”伽菲尔德当时语塞,无法解释了。伽菲尔德的无法解释当然更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未知欲望,从学生那双渴望的眼神就可以看出运用故事创设开课情境是有效的、科学的。
四、创设操作导入情境
让思维在手指尖上跳跃,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强调了动作与思维的紧密联系。正如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那句醒目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所以,我们可在开课环节中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动手学数学、做数学、在多次实践中发展探究思维、提升数学实践素养。而且,通过动手做,还能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感性经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我开课便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此时,教师抓住学生的结论就势引导,让学生大胆猜测:“能不能组成三角形是否与三条木棒的长度有关系?”请同学们接着分组测量课本中提供的三类三角形的三边之长,你能发现这其中的规律吗?创设这样动手操作情境,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在动手中获取的知识,比教师强灌的效果好得多,掌握牢固得多。
总之,开课导入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即使相同的教学内容,也会因教师不同、学情不同而存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只有不走寻常路,敢于求异,从“新”字上功夫,在“趣”字上做文章,在“效”字上求突破,才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兴趣,切实为有效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林俊伟,数学课堂中的问题设置[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1.2。
【2】侯耀先、栾宏,有效教学论[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1.2。
【3】吕世虎、石永生,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4】陈梦稀、魏书敏,教育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 【发布时间】2014/5/4 10:53:35
- 【点击频次】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