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使用“选点突破”教学方法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教例 选点突破 思考;
【正文】这是笔者教授《包身工》时的一则教例:
一、介绍报告文学及特点:
①鲜明的新闻性。指的是对所反映的人或事必须是现实生活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夸大,不缩小,更不能无中生有。另一方面,要反映正确,即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②强烈的文学性。报告文学属于文学范畴。报告文学需要从文学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如提炼、剪裁、描摹、渲染、精选角度、澎湃的抒情、恰当的议论以及艺术语言的调动等等 。
二、朗读与小组探究:
1、泛读全文:给这篇文章的标题加一个定语:《 的包身工》
2、跳读全文:说说作者描写了包身工的哪些遭遇?它背后的原因是?(结合报告文学“新闻性”进行思考)
3、精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包身工的遭遇的?(结合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进行思考)
4、深情朗读:作者是如何评价包身工的遭遇的?(结合报告文学的“政论性”进行思考)
教后思考:1、《包身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唯一入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为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很强的典范性和思想性。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而教者又必须在两节课中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确对教和学两方面来说是一次大挑战。几番冥思苦想之后,我决定采取“整体感悟、选点突破”的教学策略,以报告文学的特点进行整体优化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实现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
2、传统的教法在介绍“报告文学”这一体裁时只是作为其中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教师并没有对这一文体的属性和特点进行思考和分析,而是照例对文本进行繁琐的肢解。因此《包身工》作为报告文学这一典例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例子”的作用。笔者围绕报告文学的特点进行设计同时紧扣“包身工”这一对象,从大处从整体着眼,重视单元整体与课文个体,练习与能力的联系,正确处理好了教读课文中写什么、怎样写、抒何情和读(含朗读)这四个层面的训练问题,以突破一点带动全篇,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又获得语感。
3、真正把“读”落到了实处。以问促读,以读引思,以思带读,使学生逐渐进入情境,带着问题读有不至于“盲读”而陷入走过场的形式,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中读通了、读明了。 传统语文教学的失败,就是缺少读的训练。课堂内外重视了读,不但可以培养语感,增强能力,而且能有效地养成语文素养。
“选点突破”在古代经学串讲中就存在。1903年我国语文课程独立设科以来,更不乏实践者。现代教育大师也甚为倡导之。叶圣陶的“语文教师不要做说书先生,……要尽量少讲,学生领悟不到之处才给说一说”,吕叔湘的“少而精”,都有“选点突破”精讲的意思。
一、“选点突破”的出发点:宏观驾驭,整体感悟
运用“选点突破”教学手法是对传统教学中字、词、句、段、篇、文串讲肢解的一种反拨。特别强调要遵循提领性原则,把课文当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让学生整体感悟,坚决杜绝摒弃传统教学中繁琐的肢解分析。所以在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时,要求有的放矢,直击要点,能以一当十。
钱梦龙先生说:“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 具体教学中,用“片言居要”“要言不烦”作为处理教材的指导思想,遵循并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顺序。既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走进去,又让学生由里及表、由深到浅地走出来,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效果。
二、“选点突破”切入点:据教学的需要(目标、重点)来确定
“选点突破”的切入点的选择要遵循目标性原则,教师在研究教材时,首先弄清楚在具体的课文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那些知识,学习哪些技能,结合学科要求,然后根据课文的文体体裁、行文构思、语言艺术、思想意蕴等等特点,或者当堂教学的任务目标,或者知识的重点难点,这样则有利于文章的展开分析,并且经过层层深入的探究,落实学习目标,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浅出地学习文本,以达成教学过程的实施。
一篇文章的教学切入角度和方法,不要贪多求全、全面铺开。切入点找得好,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正确地引导学生流畅地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研究课文,上起课来简洁明快,学生也容易听懂,使教和学两方面都心中有数。
三、“选点突破”的落脚点: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学生“读”“思”“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重在让学生占有时间、解决问题。在教师的调控下,课文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品出来、析出来、讲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索感、创造感、成功感。
“选点突破”的最大特点是题少而精,因此留给学生一个较长的时间板块。让学生充分自读,对文本仔细认真地整体感知,保证他们能最大限度的参与表达就成了它的最终落脚点;在施教时,每一次安排学生读课文时都有明确的要求,如设计《包身工》教学过程时,笔者就安排泛读、跳读、精读和深情朗读等等,每一个层级的读,都有与之伴随的思考点,学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进入课文,还要深入地读课文,才会有深刻的见解。
总之, 对“选点突破”这一古老而崭新的课题,我们如果持续深入的研究,在紧贴中学语文的实际中推陈出新,用朴实有效的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就能使之备课有方法,教学有策略,育人结硕果,并力图改变长期困扰语文界的“少、慢、差、费”局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
[2] 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
[3] 李志厚.《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介绍报告文学及特点:
①鲜明的新闻性。指的是对所反映的人或事必须是现实生活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夸大,不缩小,更不能无中生有。另一方面,要反映正确,即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②强烈的文学性。报告文学属于文学范畴。报告文学需要从文学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如提炼、剪裁、描摹、渲染、精选角度、澎湃的抒情、恰当的议论以及艺术语言的调动等等 。
二、朗读与小组探究:
1、泛读全文:给这篇文章的标题加一个定语:《 的包身工》
2、跳读全文:说说作者描写了包身工的哪些遭遇?它背后的原因是?(结合报告文学“新闻性”进行思考)
3、精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包身工的遭遇的?(结合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进行思考)
4、深情朗读:作者是如何评价包身工的遭遇的?(结合报告文学的“政论性”进行思考)
教后思考:1、《包身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唯一入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为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很强的典范性和思想性。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而教者又必须在两节课中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确对教和学两方面来说是一次大挑战。几番冥思苦想之后,我决定采取“整体感悟、选点突破”的教学策略,以报告文学的特点进行整体优化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实现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
2、传统的教法在介绍“报告文学”这一体裁时只是作为其中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教师并没有对这一文体的属性和特点进行思考和分析,而是照例对文本进行繁琐的肢解。因此《包身工》作为报告文学这一典例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例子”的作用。笔者围绕报告文学的特点进行设计同时紧扣“包身工”这一对象,从大处从整体着眼,重视单元整体与课文个体,练习与能力的联系,正确处理好了教读课文中写什么、怎样写、抒何情和读(含朗读)这四个层面的训练问题,以突破一点带动全篇,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又获得语感。
3、真正把“读”落到了实处。以问促读,以读引思,以思带读,使学生逐渐进入情境,带着问题读有不至于“盲读”而陷入走过场的形式,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中读通了、读明了。 传统语文教学的失败,就是缺少读的训练。课堂内外重视了读,不但可以培养语感,增强能力,而且能有效地养成语文素养。
“选点突破”在古代经学串讲中就存在。1903年我国语文课程独立设科以来,更不乏实践者。现代教育大师也甚为倡导之。叶圣陶的“语文教师不要做说书先生,……要尽量少讲,学生领悟不到之处才给说一说”,吕叔湘的“少而精”,都有“选点突破”精讲的意思。
一、“选点突破”的出发点:宏观驾驭,整体感悟
运用“选点突破”教学手法是对传统教学中字、词、句、段、篇、文串讲肢解的一种反拨。特别强调要遵循提领性原则,把课文当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让学生整体感悟,坚决杜绝摒弃传统教学中繁琐的肢解分析。所以在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时,要求有的放矢,直击要点,能以一当十。
钱梦龙先生说:“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 具体教学中,用“片言居要”“要言不烦”作为处理教材的指导思想,遵循并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顺序。既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走进去,又让学生由里及表、由深到浅地走出来,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效果。
二、“选点突破”切入点:据教学的需要(目标、重点)来确定
“选点突破”的切入点的选择要遵循目标性原则,教师在研究教材时,首先弄清楚在具体的课文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那些知识,学习哪些技能,结合学科要求,然后根据课文的文体体裁、行文构思、语言艺术、思想意蕴等等特点,或者当堂教学的任务目标,或者知识的重点难点,这样则有利于文章的展开分析,并且经过层层深入的探究,落实学习目标,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浅出地学习文本,以达成教学过程的实施。
一篇文章的教学切入角度和方法,不要贪多求全、全面铺开。切入点找得好,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正确地引导学生流畅地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研究课文,上起课来简洁明快,学生也容易听懂,使教和学两方面都心中有数。
三、“选点突破”的落脚点: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学生“读”“思”“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重在让学生占有时间、解决问题。在教师的调控下,课文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品出来、析出来、讲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索感、创造感、成功感。
“选点突破”的最大特点是题少而精,因此留给学生一个较长的时间板块。让学生充分自读,对文本仔细认真地整体感知,保证他们能最大限度的参与表达就成了它的最终落脚点;在施教时,每一次安排学生读课文时都有明确的要求,如设计《包身工》教学过程时,笔者就安排泛读、跳读、精读和深情朗读等等,每一个层级的读,都有与之伴随的思考点,学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进入课文,还要深入地读课文,才会有深刻的见解。
总之, 对“选点突破”这一古老而崭新的课题,我们如果持续深入的研究,在紧贴中学语文的实际中推陈出新,用朴实有效的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就能使之备课有方法,教学有策略,育人结硕果,并力图改变长期困扰语文界的“少、慢、差、费”局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
[2] 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
[3] 李志厚.《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发布时间】2014/5/4 10:55:14
- 【点击频次】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