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德育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作用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对小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德育教育 学生成长 道德素质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德育不仅培养人的品德,还培养人的个性品质,因而影响到个人能力和才干的形成与发挥。德育对个人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它保证人的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它又是人发展的动力。德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以下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德育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所起到的作用。
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我们针对学科的知识,把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在教学中,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以适当的教材内容为契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比如数学学科具有广泛的实用性,用数据说话,是最具体,最有说服力的。如教材中“大数的认识”这一部分的教学中,让学生收集我国的领土有多大,人口有多少,河流的长短等数据,课上小组汇报,说明祖国的伟大。通过数据介绍气温的高低,通过对抗洪抢险时水位上升,下降的数据,让学生解说新知识的实用性,同时掌握新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和民族自尊心的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不可忽视的,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教育要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
二、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必须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我校多年来重视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参与了市、国家级科研实验,如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及以红岩精神为主导的小学生责任感启蒙教育等。通过科研实验培养、锻炼、提高了干部、教师队伍素质,大家思想解放,努力实践,勇于探索,获得了丰硕成果。
三、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有统一用磁砖烧制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丰富多彩的艺术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并形成了学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的大型活动传统。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四、加强爱国主义,激发爱国之情。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爱国既是重要的政治原则,又是重要的道德规范。如何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扎实有效?一是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国家有关进行国旗、国徽、国歌教育的规定,让学生了解两个问题:我国国徽的政治含义是什么?国徽与国家性质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整个国徽图案鲜明的表现了新中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二是开设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爱国主义专题讲座。如:向学生专题介绍“伟大祖国”、“灿烂的文明”、“杰出的人物”、“革命历史”、“辉煌的成就”等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祖国,了解祖国,从而更加热爱祖国。三是利用主题班会进行爱国主义演讲比赛,充满热情的演讲,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为振兴祖国去奋斗、去拼搏的爱国主义热情。
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在小学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起,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德育教育的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组织活动的实际性,长期坚持,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明基.浅议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小学教育》,2010.03
[2]徐大涛.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教师教育研究》,2012.06
关键词:德育教育 学生成长 道德素质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德育不仅培养人的品德,还培养人的个性品质,因而影响到个人能力和才干的形成与发挥。德育对个人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它保证人的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它又是人发展的动力。德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以下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德育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所起到的作用。
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我们针对学科的知识,把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在教学中,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以适当的教材内容为契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比如数学学科具有广泛的实用性,用数据说话,是最具体,最有说服力的。如教材中“大数的认识”这一部分的教学中,让学生收集我国的领土有多大,人口有多少,河流的长短等数据,课上小组汇报,说明祖国的伟大。通过数据介绍气温的高低,通过对抗洪抢险时水位上升,下降的数据,让学生解说新知识的实用性,同时掌握新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和民族自尊心的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不可忽视的,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教育要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
二、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必须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我校多年来重视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参与了市、国家级科研实验,如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及以红岩精神为主导的小学生责任感启蒙教育等。通过科研实验培养、锻炼、提高了干部、教师队伍素质,大家思想解放,努力实践,勇于探索,获得了丰硕成果。
三、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有统一用磁砖烧制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丰富多彩的艺术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并形成了学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的大型活动传统。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四、加强爱国主义,激发爱国之情。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爱国既是重要的政治原则,又是重要的道德规范。如何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扎实有效?一是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国家有关进行国旗、国徽、国歌教育的规定,让学生了解两个问题:我国国徽的政治含义是什么?国徽与国家性质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整个国徽图案鲜明的表现了新中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二是开设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爱国主义专题讲座。如:向学生专题介绍“伟大祖国”、“灿烂的文明”、“杰出的人物”、“革命历史”、“辉煌的成就”等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祖国,了解祖国,从而更加热爱祖国。三是利用主题班会进行爱国主义演讲比赛,充满热情的演讲,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为振兴祖国去奋斗、去拼搏的爱国主义热情。
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在小学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起,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德育教育的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组织活动的实际性,长期坚持,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明基.浅议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小学教育》,2010.03
[2]徐大涛.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教师教育研究》,2012.06
- 【发布时间】2014/12/17 10:04:23
- 【点击频次】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