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探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作为奠基学科的重要责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新策略加以培养,切实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意识和使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我们知道,学习过程都是思维活动的过程,离开了语言这个“介质”是无法进行的。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必须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迅速提升。而在以往“应试”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有意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致使学生连一句简单的数学语言都无法准确表达,更不会在数学语言描述的文字题目中理解内容,找到着笔方向,从而让数学更抽象和乏味。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积攒了一些感触,下面与你分享。
一、开展数学阅读,让学生感悟数学语言
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或者数学语言理解能力都不开语感。而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敏感程度需要教师长期的教育培养,特别是通过以感悟为引导的培养方式。我们知道,数学语言逻辑性很强,虽然语短字少,但每个术语和符号都是关键,都是理解的重要内容,都需要认真领会阅读。而小学生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理解能力和阅读习惯,也就更难于掌握这些内容。因此开展数学阅读就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数学中基本的概念、定义、公式等语言的本真理解。我们知道,数学语言的表述都很简洁精准,每个术语都有特定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我们在数学阅读教学时,应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勤思多想,抓住每个字词思考,如“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除外)”这个概念,我们应要求学生其中几个关键词,如“乘积是1”而不是差、和、商是1,“两个数”而不是一个数,“互为”表明两个数存在的关系,为什么“0除外”等,都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只有这样去理解、去掌握,学生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概念。
二、准确语言示范,让学生形成数学语言
行为世范的教师,其言必为学生良好示范。教师的数学语言是学生习得数学语言的直接教材。所以其语言表达除了具有一般教师的亲和力之外,还应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语言素养,提高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通过教师语言的精准示范,给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语言奠基坚实基础。我们知道,儿童模仿力强,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语言形成,所以,教师每次的数学语言表达都要讲究,别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不良语言习惯。
三、抓住阵地教学,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主阵地也仍在课堂。我们要充分抓住课堂这块育人沃土,创新策略,有效运用教学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一)问题回答。通过提问,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在学生答问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时抓住反馈中的不科学、不准确的数学语言用词,让学生在重复回答中形成准确的用语习惯,提高数学语言的规范意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回答用语随意,如“和的积”与“积的和”这些语言常混淆,导致自身在数学练习实践中屡犯错误。因此,在学生答问中,我们应充分注意其表达,通过纠正其语言表达,提高的不仅是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思维的缜密性。
(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新课改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既是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良好载体,也是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平台。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环节,教师要深入到小组讨论中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对学生讨论中用词不明或有错误地及时加以纠正。
(三)课堂小结。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不但能让学生及时把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技能,还能提高学生语言综合概括能力。而传统教学,课堂小结往往是教师的“独揽”,但新课改认为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因此,课堂小结的主体也应是学生“所为”。虽然小学生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也能正确地概括,完成真正意义的学的小结。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有效载体,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反复地练习中逐渐提高。在以上总结中,方法未能完全表达,如操作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也是有效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我认为我们教师首先要有这种意识,把它列为教学的日常目标,通过寻策添措加以落实,才能达到促进、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全胜、杨华,如何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话[J].数学教育学报,2011年02期。
[2]吴有昌,数学语言障碍初探[J].数学教育学报,2002年02期。
[3]黄园媚,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6期。
[4]陆晖,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1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我们知道,学习过程都是思维活动的过程,离开了语言这个“介质”是无法进行的。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必须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迅速提升。而在以往“应试”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有意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致使学生连一句简单的数学语言都无法准确表达,更不会在数学语言描述的文字题目中理解内容,找到着笔方向,从而让数学更抽象和乏味。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积攒了一些感触,下面与你分享。
一、开展数学阅读,让学生感悟数学语言
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或者数学语言理解能力都不开语感。而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敏感程度需要教师长期的教育培养,特别是通过以感悟为引导的培养方式。我们知道,数学语言逻辑性很强,虽然语短字少,但每个术语和符号都是关键,都是理解的重要内容,都需要认真领会阅读。而小学生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理解能力和阅读习惯,也就更难于掌握这些内容。因此开展数学阅读就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数学中基本的概念、定义、公式等语言的本真理解。我们知道,数学语言的表述都很简洁精准,每个术语都有特定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我们在数学阅读教学时,应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勤思多想,抓住每个字词思考,如“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除外)”这个概念,我们应要求学生其中几个关键词,如“乘积是1”而不是差、和、商是1,“两个数”而不是一个数,“互为”表明两个数存在的关系,为什么“0除外”等,都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只有这样去理解、去掌握,学生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概念。
二、准确语言示范,让学生形成数学语言
行为世范的教师,其言必为学生良好示范。教师的数学语言是学生习得数学语言的直接教材。所以其语言表达除了具有一般教师的亲和力之外,还应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语言素养,提高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通过教师语言的精准示范,给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语言奠基坚实基础。我们知道,儿童模仿力强,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语言形成,所以,教师每次的数学语言表达都要讲究,别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不良语言习惯。
三、抓住阵地教学,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主阵地也仍在课堂。我们要充分抓住课堂这块育人沃土,创新策略,有效运用教学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一)问题回答。通过提问,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在学生答问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时抓住反馈中的不科学、不准确的数学语言用词,让学生在重复回答中形成准确的用语习惯,提高数学语言的规范意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回答用语随意,如“和的积”与“积的和”这些语言常混淆,导致自身在数学练习实践中屡犯错误。因此,在学生答问中,我们应充分注意其表达,通过纠正其语言表达,提高的不仅是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思维的缜密性。
(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新课改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既是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良好载体,也是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平台。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环节,教师要深入到小组讨论中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对学生讨论中用词不明或有错误地及时加以纠正。
(三)课堂小结。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不但能让学生及时把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技能,还能提高学生语言综合概括能力。而传统教学,课堂小结往往是教师的“独揽”,但新课改认为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因此,课堂小结的主体也应是学生“所为”。虽然小学生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也能正确地概括,完成真正意义的学的小结。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有效载体,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反复地练习中逐渐提高。在以上总结中,方法未能完全表达,如操作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也是有效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我认为我们教师首先要有这种意识,把它列为教学的日常目标,通过寻策添措加以落实,才能达到促进、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全胜、杨华,如何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话[J].数学教育学报,2011年02期。
[2]吴有昌,数学语言障碍初探[J].数学教育学报,2002年02期。
[3]黄园媚,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6期。
[4]陆晖,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1期。
- 【发布时间】2014/12/17 10:26:07
- 【点击频次】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