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
【关键词】 ;
【正文】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第三部分,体会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继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说明白的。
教学准备 爬山虎实物图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出课题(直奔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师:这节课,陆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
板书课题:《25爬山虎的脚》
生齐读课题
你读完课题你最想问什么?
生: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的呢?
生: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
(对课题地质疑,既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又阐释了课题。)
(2)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爬山虎,爬山虎其实是一种植物,又叫“常春藤”、“地锦”、“巴山虎”。多年生落叶藤本。(学生一边看实物,教师一边用课件资料介绍爬山虎,不仅让学生对爬山虎的了解更直观,而且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本地没有爬山虎,用课件观察也可以。)叶圣陶老爷爷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二)、读通课文,学习生字,理清脉络
1、用自己学到的识字方法学会文中的生字
2、想一想课文从哪几个部分写爬山虎的?
师:好的,老师检查同学们生字学习情况,谁来读读课后的生字
生读生字
师:你听出哪个音没读好?评议,正音
齐读生字
师:那么,你又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呢?
生:虎字,我用偏旁+字的方法记住它,虎字头+几
师:用这种方法记,本课生字还有哪几个?归纳一下
师:剩余的字可以用什么方法?
再齐读生字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识字能力,他们能按照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那么我们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评、正音,在分析生字时,老师要求归纳还有哪些生字也是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这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交给他们归纳的良好学习习惯)
(3)理清脉络师:老师还给你们一个小任务,想一想课文从哪几个部分写爬山虎的?
生:生长的位置
生:叶子
生:脚
师:那么,根据这三点你给课文分三段,怎么分?
生:1/2/3-5
师:真能干
师:那么,你认为课文的重点在哪部分?
生:3-5
(理清脉络,使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巩固根据意思归并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师:看样子同学们挺会抓重点的。今天,我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现在请同学们默读三四五段,边读边想,请默读。
生默读。
师:有的同学一边读书一边写写画画,很好。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爬山虎的脚能抓住墙?
师:你读得很仔细,谁来接着提问。
生:“萎”可不可以换成“枯萎”?
师:你真会思考,一会儿我们一定好好研究这个问题。谁还有其他问题?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师:谁还有问题?
生:为什么他的脚一拉直就粘在墙上?
生:为什么脚萎了之后就连一点痕迹都没有?
生:是用牢牢的贴在墙上好还是紧紧的贴在墙上好。
(通过质疑,一则培养学生勤思考,二则凝聚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师: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动脑筋了,非常好,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大致归纳一下有这么几个问题:(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2)它是怎样爬的,是怎么变化的?那我们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学习方法:
(2)出示学习方法
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
(3)指导大家学习第3自然段
师: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划句子,用。。。。标出词
师:读读你找出的重点词句
生: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生:枝状、细丝
生:嫩红色
师:你能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吗?
生画画
师板书: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指导朗读
师: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容易发现吗?难怪“我”原来也不知道爬山虎是有脚的,那么,为什么今年我就知道了,而且知道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呢?
生:留心观察
师:留心观察到的脚是什么形状?
生:枝状,细丝
师:一根根细丝就像什么?
生:蜗牛的触角
师:你见过蜗牛的触角吗?
生:蜗牛很细,而且头上还有小圆点
(老师带领学生咬文嚼字,体会文字的美,并且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词和学生理解的含糊点进行提问,有利于对文章的把握。)
师:这么恰如其分的比喻,不知道又是因为什么而来的呢?
生:留心观察
师:那么,留心观察到它的颜色是怎么样的?
生:嫩红色
师:通过留心观察,作者都发现什么秘密?
生归纳
(渗透留心观察习惯的培养)
师:观察到这些现象你觉得开心吗?
生:很开心
师:那么,我们带着高兴之情读一读第3自然段
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感受观察大自然得到的无穷乐趣和情趣,从而产生热爱之情。)
师:最后,请你把最喜欢的句子抄下来,并记在脑子里(培养积累词汇的习惯。)
师:通过学习,我们不仅知道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而且还感受到留心观察的乐趣,那么,下面让同学们用上面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第4、5自然段,看看你能有什么收获
(4)生小组讨论学习4、5自然段
交流
师:只要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生读重点句子
师:爬山虎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谁能找出表示动作的词?
生:触--→巴--→拉--→贴
师:你能用动作表示这些词吗?
生用手表示
师:原来是这样,读课文这句话
指导朗读
师:爬山虎的脚与墙又是什么关系呢,引读
师:3-5自然段主要写了
生: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师:为了把这个内容写好,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的?
生: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生: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生:爬山虎的脚跟墙的关系
师:从这三方面把脚的写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
(把学习的自主权一步步的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在交流中丰富认知,并体验合作伙伴的角色,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5)配乐读第3-5自然段,再次去感受
(配乐读,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陶醉在语言、情境中,可以激发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
(6)课后,也请你把这两自然段中喜欢的句子也抄到本子中,记在脑子里
(四)、小结
师:真不错,刚才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脚,其实叶子写得也很美,下节课我们就学习它的叶子。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另外请同学们在课下观察一种你喜欢的植物,运用你学到的方法把他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第三部分,体会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继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说明白的。
教学准备 爬山虎实物图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出课题(直奔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师:这节课,陆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
板书课题:《25爬山虎的脚》
生齐读课题
你读完课题你最想问什么?
生: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的呢?
生: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
(对课题地质疑,既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又阐释了课题。)
(2)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爬山虎,爬山虎其实是一种植物,又叫“常春藤”、“地锦”、“巴山虎”。多年生落叶藤本。(学生一边看实物,教师一边用课件资料介绍爬山虎,不仅让学生对爬山虎的了解更直观,而且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本地没有爬山虎,用课件观察也可以。)叶圣陶老爷爷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二)、读通课文,学习生字,理清脉络
1、用自己学到的识字方法学会文中的生字
2、想一想课文从哪几个部分写爬山虎的?
师:好的,老师检查同学们生字学习情况,谁来读读课后的生字
生读生字
师:你听出哪个音没读好?评议,正音
齐读生字
师:那么,你又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呢?
生:虎字,我用偏旁+字的方法记住它,虎字头+几
师:用这种方法记,本课生字还有哪几个?归纳一下
师:剩余的字可以用什么方法?
再齐读生字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识字能力,他们能按照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那么我们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评、正音,在分析生字时,老师要求归纳还有哪些生字也是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这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交给他们归纳的良好学习习惯)
(3)理清脉络师:老师还给你们一个小任务,想一想课文从哪几个部分写爬山虎的?
生:生长的位置
生:叶子
生:脚
师:那么,根据这三点你给课文分三段,怎么分?
生:1/2/3-5
师:真能干
师:那么,你认为课文的重点在哪部分?
生:3-5
(理清脉络,使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巩固根据意思归并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师:看样子同学们挺会抓重点的。今天,我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现在请同学们默读三四五段,边读边想,请默读。
生默读。
师:有的同学一边读书一边写写画画,很好。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爬山虎的脚能抓住墙?
师:你读得很仔细,谁来接着提问。
生:“萎”可不可以换成“枯萎”?
师:你真会思考,一会儿我们一定好好研究这个问题。谁还有其他问题?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师:谁还有问题?
生:为什么他的脚一拉直就粘在墙上?
生:为什么脚萎了之后就连一点痕迹都没有?
生:是用牢牢的贴在墙上好还是紧紧的贴在墙上好。
(通过质疑,一则培养学生勤思考,二则凝聚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师: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动脑筋了,非常好,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大致归纳一下有这么几个问题:(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2)它是怎样爬的,是怎么变化的?那我们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学习方法:
(2)出示学习方法
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
(3)指导大家学习第3自然段
师: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划句子,用。。。。标出词
师:读读你找出的重点词句
生: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生:枝状、细丝
生:嫩红色
师:你能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吗?
生画画
师板书: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指导朗读
师: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容易发现吗?难怪“我”原来也不知道爬山虎是有脚的,那么,为什么今年我就知道了,而且知道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呢?
生:留心观察
师:留心观察到的脚是什么形状?
生:枝状,细丝
师:一根根细丝就像什么?
生:蜗牛的触角
师:你见过蜗牛的触角吗?
生:蜗牛很细,而且头上还有小圆点
(老师带领学生咬文嚼字,体会文字的美,并且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词和学生理解的含糊点进行提问,有利于对文章的把握。)
师:这么恰如其分的比喻,不知道又是因为什么而来的呢?
生:留心观察
师:那么,留心观察到它的颜色是怎么样的?
生:嫩红色
师:通过留心观察,作者都发现什么秘密?
生归纳
(渗透留心观察习惯的培养)
师:观察到这些现象你觉得开心吗?
生:很开心
师:那么,我们带着高兴之情读一读第3自然段
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感受观察大自然得到的无穷乐趣和情趣,从而产生热爱之情。)
师:最后,请你把最喜欢的句子抄下来,并记在脑子里(培养积累词汇的习惯。)
师:通过学习,我们不仅知道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而且还感受到留心观察的乐趣,那么,下面让同学们用上面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第4、5自然段,看看你能有什么收获
(4)生小组讨论学习4、5自然段
交流
师:只要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生读重点句子
师:爬山虎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谁能找出表示动作的词?
生:触--→巴--→拉--→贴
师:你能用动作表示这些词吗?
生用手表示
师:原来是这样,读课文这句话
指导朗读
师:爬山虎的脚与墙又是什么关系呢,引读
师:3-5自然段主要写了
生: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师:为了把这个内容写好,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的?
生: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生: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生:爬山虎的脚跟墙的关系
师:从这三方面把脚的写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
(把学习的自主权一步步的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在交流中丰富认知,并体验合作伙伴的角色,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5)配乐读第3-5自然段,再次去感受
(配乐读,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陶醉在语言、情境中,可以激发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
(6)课后,也请你把这两自然段中喜欢的句子也抄到本子中,记在脑子里
(四)、小结
师:真不错,刚才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脚,其实叶子写得也很美,下节课我们就学习它的叶子。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另外请同学们在课下观察一种你喜欢的植物,运用你学到的方法把他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 【发布时间】2014/5/4 11:05:16
- 【点击频次】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