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长远目标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小学语文是奠基教育的重要载体,必然要担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任。教学中,我们要把它列为教学的长远目标,并创新策略,主动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思维 培养 长远目标
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是获得创新成果的先决条件。小学语文作为奠基学科,不仅要担当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重要的要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增强民族创造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传统教育“应试”化趋向太严重,只顾学生“应试”能力培养,在发展思维方面远远没有达到奠基语文应该达到的目标,致使学生“人想亦想”现象太严重,没有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当然,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也不是一朝之功,需要反复培养。因此,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学应把它列为长期目标,并在实践中创新策略,不断落实。
一、营造民主氛围,力促进创新思维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他感觉到 “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指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进行思维表达。要达到这种环境要求,我们必须营造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觉到心理自由和安全,从而让学生释放更大的学习潜能。
(一)角色易位,学生成为创新思维的主体。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不仅应做学习的主人,在思维方面,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传统被动接收者的身份中走出来,自觉成为学习主体,敢想敢思。而教师无论在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实践中都要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实现角色变换,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
(二)淡化分析,引导学生多思多想。传统教学,由于“标准答案”左右,教师、学生都不能放开教参的束缚而自行咀嚼、感知、理解课文,只能“人云亦云”地教与学着教参的“条分析缕”。很多教师按部就班地分析、讲解,把课文嚼细了喂给学生。致使学生就失去了展现和培育的创新能力空间和机会。而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我们可作引导提问,如“看完课文后,有什么想法?”“你觉得应该从哪里入手分析?”这样来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三)多用点赞,引导学生个性思维。创新思维是极具个性化的,而培养也要注重个性化思维培养。实践中,我们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操作模式,鼓励个性和独特,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学生探索中的错误、荒诞和“怪异”,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而要达到于此,就需要教师多用点赞,鼓励学生个性化思维,如“你的想法给大家解决问题开了个好头”、“你的想法真妙”、“这个见解很独特”等,即使当时学生的思路不对,教师也应鼓励说:“你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很好”,在这样的一个无拘无束、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才能克服拘禁、恐惧的心理障碍,才能读得用心,想得开远,说得畅快,问得自在,议得尽兴。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
二、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思维也是一样,当学生体验到创新思维带来的创新成果时,就会更加主动地进行创新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如此,也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设疑是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展开思维碰撞常用的途径,通过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效的诱导和调动学生创新思维活动。
(二)创设交流情境,搭建合作学习平台。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对促进其创新思维发展也是大有好处的。实践中,我们可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后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既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消化,又能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特别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较于自主学习,往往有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学习,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一处时,学生对这项工程设计不甚了解。通过在合作中一起思考,一起画示意图,一起试着用小火车在“人”字路上运行,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难点也就迎刃而解。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更丰富内容的思想。所以,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创设补白情境,发展学生想象能力。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这种空白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是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而教学时,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空白及时补充完善。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补白。补白的内容,往往是个“仁者见仁”的问题,只要学生想象合理都是正确的,我们不能拿“标准”来框限。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时,文章写到狼向小羊扑去就没有下文了,小羊到底怎么了,后来发生什么事,没人知道。我们可说这是作者有意的“留白”,我们怎样“补白”,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小羊被狼吃掉了。我们就可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想象当时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当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后,有人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却倒下了,原来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躲到一边,狼扑了个空,掉到河里了。这个过程,可以说,既发展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创新思维获得了良好培养,从众说纷纭答案中,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与灵动,新颖独特而富有创见。
参考文献:
[1]张晓梅,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三法[J].湖南教育,2001。
[2]田本娜,创造性语言训练和发展创造思维[J].湖南小学教师,2001。
[3]周庆华,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天津教育,2002。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思维 培养 长远目标
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是获得创新成果的先决条件。小学语文作为奠基学科,不仅要担当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重要的要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增强民族创造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传统教育“应试”化趋向太严重,只顾学生“应试”能力培养,在发展思维方面远远没有达到奠基语文应该达到的目标,致使学生“人想亦想”现象太严重,没有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当然,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也不是一朝之功,需要反复培养。因此,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学应把它列为长期目标,并在实践中创新策略,不断落实。
一、营造民主氛围,力促进创新思维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他感觉到 “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指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进行思维表达。要达到这种环境要求,我们必须营造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觉到心理自由和安全,从而让学生释放更大的学习潜能。
(一)角色易位,学生成为创新思维的主体。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不仅应做学习的主人,在思维方面,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传统被动接收者的身份中走出来,自觉成为学习主体,敢想敢思。而教师无论在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实践中都要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实现角色变换,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
(二)淡化分析,引导学生多思多想。传统教学,由于“标准答案”左右,教师、学生都不能放开教参的束缚而自行咀嚼、感知、理解课文,只能“人云亦云”地教与学着教参的“条分析缕”。很多教师按部就班地分析、讲解,把课文嚼细了喂给学生。致使学生就失去了展现和培育的创新能力空间和机会。而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我们可作引导提问,如“看完课文后,有什么想法?”“你觉得应该从哪里入手分析?”这样来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三)多用点赞,引导学生个性思维。创新思维是极具个性化的,而培养也要注重个性化思维培养。实践中,我们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操作模式,鼓励个性和独特,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学生探索中的错误、荒诞和“怪异”,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而要达到于此,就需要教师多用点赞,鼓励学生个性化思维,如“你的想法给大家解决问题开了个好头”、“你的想法真妙”、“这个见解很独特”等,即使当时学生的思路不对,教师也应鼓励说:“你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很好”,在这样的一个无拘无束、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才能克服拘禁、恐惧的心理障碍,才能读得用心,想得开远,说得畅快,问得自在,议得尽兴。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
二、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思维也是一样,当学生体验到创新思维带来的创新成果时,就会更加主动地进行创新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如此,也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设疑是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展开思维碰撞常用的途径,通过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效的诱导和调动学生创新思维活动。
(二)创设交流情境,搭建合作学习平台。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对促进其创新思维发展也是大有好处的。实践中,我们可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后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既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消化,又能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特别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较于自主学习,往往有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学习,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一处时,学生对这项工程设计不甚了解。通过在合作中一起思考,一起画示意图,一起试着用小火车在“人”字路上运行,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难点也就迎刃而解。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更丰富内容的思想。所以,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创设补白情境,发展学生想象能力。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这种空白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是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而教学时,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空白及时补充完善。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补白。补白的内容,往往是个“仁者见仁”的问题,只要学生想象合理都是正确的,我们不能拿“标准”来框限。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时,文章写到狼向小羊扑去就没有下文了,小羊到底怎么了,后来发生什么事,没人知道。我们可说这是作者有意的“留白”,我们怎样“补白”,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小羊被狼吃掉了。我们就可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想象当时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当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后,有人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却倒下了,原来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躲到一边,狼扑了个空,掉到河里了。这个过程,可以说,既发展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创新思维获得了良好培养,从众说纷纭答案中,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与灵动,新颖独特而富有创见。
参考文献:
[1]张晓梅,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三法[J].湖南教育,2001。
[2]田本娜,创造性语言训练和发展创造思维[J].湖南小学教师,2001。
[3]周庆华,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天津教育,2002。
- 【发布时间】2014/12/17 10:27:59
- 【点击频次】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