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快乐作文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 乐读 畅说 言真 怡情;
【正文】作文是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训练,是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认识能力相统一的综合训练。一篇作文,既反映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生活经验。但是许多学生对于写作文却有许多烦恼。他们别的不怕就怕写作文,“写作文真难!”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
一、 在阅读中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除此以外我还以课文为范文,将作文渗透在教学中,在讲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加以模仿训练,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在读中静心,在静心中享受,在享受中培养丰富的情感。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强烈的共鸣。建立诵读课程、名著课程、浏览课程三级阅读课程体系:诵读课程即古诗词、中华经典名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名著课程即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和大师进行对话;浏览课程即对时事新闻、报刊杂志、网络的阅读。目前,一股争读书、爱读书的氛围在我班已经初步形成。
二、 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拜生活为师,做生活的有心人。我每周专门拿出一节课来让学生表演,让学生到讲台把自已的作品读给同学听,学生对此兴趣很浓。让学生自由去写,多数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展现了自已的生活。记得有一次我班一个学生读着自己的作文潸然泪下,这不正是她真实生活的再现吗?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向往,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针。所以,教师应当为学生创一个驰骋的舞台,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言语表达欲望。坚持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本”,为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的写作创造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让学生在为他所提供的舞台上说自己想说的话。我充分利用每天早自习时间开展“我能行”演讲、“班内新闻”播报、“我给大家讲故事”等活动,给每一个学生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口语表达的机会。通过这个平台,学生自然而然地去准备材料、搜集信息、组织语言,有什么想说的话在此尽情倾吐,从而拉近了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所说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写作铺平了道路。
三、 在评改中提高能力
作文批语即是一种言语劝导方式,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的有效途径。作文批语是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在篇间、篇旁、篇末所写的评注,它是师生就作文而进行的书面交流,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但在现实作文中作文评语流于形式,含糊笼统,或重评价轻启发引导,或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没有发挥其应有功能。似乎教师不是写给学生看的,而是为了应付检查,写给学校领导或上级主管部门看的。这样的评语徒增学生对作文的厌倦情绪,致使一些学生拿到教师批改的作文本只看分数,不看评语,随意放在一边,连错别字也不改正。有效的作文评语应饱含激情,增强学生的作文热情,保护其作文的积极性,并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的作文走向成熟。《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修改作文,使学生在评议中获得启发,最后再一次自觉修改自己的作文。在这样的学生自由畅谈的氛围中,学生就会通过自评、互评的方法,在选词、用词、表达、分析、比较等一系列修改活动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消除了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评改作文的活动中。我要求学生写完作文后,把作文本放在班级内设置的作品展示台上,而不是由我带到办公室进行逐一修改,到下次作文时再把我的“成果”返还给学生,而是要求每个同学自找时间在下次写作文之前把所有同学的作品欣赏一遍,并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评改的积极性。
四、 在激励中提升
分数是学生最看重的成绩,教师批改作文往往以分数论优劣。在作文行为中,由于水平高的学生在过去的作文经验中(多为成功的经验),面临相同的写作任务时会有信心,作文也常常得高分;而那些失败的写作经验较多的学生,写作兴趣本来不高,作文得分又低,所以极易丧失信心。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训练,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指导他们写好每一篇文章,积累成功的经验,评分不要太紧。教师要宽宏大量,把尺寸放宽一些,让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都获得一个好分数,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经常会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并鼓励他们向报刊社投稿。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够写出多么优秀的文章,而在于通过写出优秀的文章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造就一批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因而,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就应以作文教学为载体,做到“千教万教叫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应当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学生每天都在生活的海洋里撷取着绚丽的浪花,我们每一位语文工作者就应引导学生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表达不拘一格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起来,写出自己的、自然的作文,若能如此,是中国学生之幸,教育之幸!
一、 在阅读中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除此以外我还以课文为范文,将作文渗透在教学中,在讲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加以模仿训练,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在读中静心,在静心中享受,在享受中培养丰富的情感。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强烈的共鸣。建立诵读课程、名著课程、浏览课程三级阅读课程体系:诵读课程即古诗词、中华经典名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名著课程即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和大师进行对话;浏览课程即对时事新闻、报刊杂志、网络的阅读。目前,一股争读书、爱读书的氛围在我班已经初步形成。
二、 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拜生活为师,做生活的有心人。我每周专门拿出一节课来让学生表演,让学生到讲台把自已的作品读给同学听,学生对此兴趣很浓。让学生自由去写,多数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展现了自已的生活。记得有一次我班一个学生读着自己的作文潸然泪下,这不正是她真实生活的再现吗?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向往,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针。所以,教师应当为学生创一个驰骋的舞台,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言语表达欲望。坚持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本”,为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的写作创造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让学生在为他所提供的舞台上说自己想说的话。我充分利用每天早自习时间开展“我能行”演讲、“班内新闻”播报、“我给大家讲故事”等活动,给每一个学生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口语表达的机会。通过这个平台,学生自然而然地去准备材料、搜集信息、组织语言,有什么想说的话在此尽情倾吐,从而拉近了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所说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写作铺平了道路。
三、 在评改中提高能力
作文批语即是一种言语劝导方式,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的有效途径。作文批语是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在篇间、篇旁、篇末所写的评注,它是师生就作文而进行的书面交流,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但在现实作文中作文评语流于形式,含糊笼统,或重评价轻启发引导,或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没有发挥其应有功能。似乎教师不是写给学生看的,而是为了应付检查,写给学校领导或上级主管部门看的。这样的评语徒增学生对作文的厌倦情绪,致使一些学生拿到教师批改的作文本只看分数,不看评语,随意放在一边,连错别字也不改正。有效的作文评语应饱含激情,增强学生的作文热情,保护其作文的积极性,并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的作文走向成熟。《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修改作文,使学生在评议中获得启发,最后再一次自觉修改自己的作文。在这样的学生自由畅谈的氛围中,学生就会通过自评、互评的方法,在选词、用词、表达、分析、比较等一系列修改活动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消除了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评改作文的活动中。我要求学生写完作文后,把作文本放在班级内设置的作品展示台上,而不是由我带到办公室进行逐一修改,到下次作文时再把我的“成果”返还给学生,而是要求每个同学自找时间在下次写作文之前把所有同学的作品欣赏一遍,并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评改的积极性。
四、 在激励中提升
分数是学生最看重的成绩,教师批改作文往往以分数论优劣。在作文行为中,由于水平高的学生在过去的作文经验中(多为成功的经验),面临相同的写作任务时会有信心,作文也常常得高分;而那些失败的写作经验较多的学生,写作兴趣本来不高,作文得分又低,所以极易丧失信心。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训练,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指导他们写好每一篇文章,积累成功的经验,评分不要太紧。教师要宽宏大量,把尺寸放宽一些,让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都获得一个好分数,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经常会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并鼓励他们向报刊社投稿。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够写出多么优秀的文章,而在于通过写出优秀的文章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造就一批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因而,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就应以作文教学为载体,做到“千教万教叫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应当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学生每天都在生活的海洋里撷取着绚丽的浪花,我们每一位语文工作者就应引导学生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表达不拘一格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起来,写出自己的、自然的作文,若能如此,是中国学生之幸,教育之幸!
- 【发布时间】2014/5/4 11:07:40
- 【点击频次】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