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对寄宿生科学与人文化管理的探索
【关键词】 ;
【正文】在撤扩并散落各村小学,集中办学,寄宿生越来越多,急需加强寄宿生管,面对现实趋势,从加强寄宿生管理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并用爱心给予孩子们更多人文关怀。
一、全员参与,人人有责
我们蔡旗乡完全小学共有寄宿生近百人,小的6岁半,大的才12岁,寄宿生管理工作十分繁琐,人数多、年龄小、在校时间长……小到吃饭穿衣,大到生病护理。大部分教师都不愿干,于是我校校长、主任、老师齐上阵,全员参与寄宿生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责任心,使寄宿生管理工作步入正轨。老师们不再把寄宿生管理工作看成一种负担,干得开心,管得细心,学生生活舒心。
为了真正做到管理的“全员化”,学校对每一位参与管理的人员都明确了职责,总值人员从每天早晨六点开始进入岗位,一直到学校熄灯才离开学校,大到学生的早操、三餐,小到洗脸、刷牙,甚至倒尿桶,都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检查、督促;值日教师尤其重视抓好学生的晚自习,每个值日教师负责一个年级,指导学生学习、作业,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娱乐活动,收看一些儿童节目……班主任更是不例外,他们不仅要利用“两会”(班会、课间集会)加强寄宿生的思想教育,同时对他们的学习、行为习惯进行一系列的指导和培训。
二、专职指导,人文关怀
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如何让他们尽早适应环境,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学校抽出责任心强、有爱心、有耐心的教师责任指导学生的生活、学习,每周分别安排男、女教师值宿,这样教师既是低龄寄宿生的上级、保姆,又是他们的勤务员、大朋友。老师们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同时还教会学生洗脸、刷牙、换鞋、洗脚、淘米、叠被子,如何同室友相处……这些举措得到家长的高度赞赏,许多家长说:孩子在家只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如今他们不但自己会吃饭穿衣,还会整理自己的房间。
我校的生活指导老师每个人都有一本记事本,通过记事本,家长和学校都能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或在家的表现,有利于共同教育。学生在学校的每一点进步,生活指导老师通过记事本向家长反映,对学生也是极大的鼓励。即使该生没有什么上佳的表现,写上一两句勉励的话,也会给学生无比的温暖。
生活指导老师对寄宿生实施人文化的管理。从生活小事,(诸如帮学生修理箱子、缝补衣服)到护理生病的学生,从生活到学习,从思想到行为,处处关注学生的发展,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针对一些寄宿生因为学习掉队受到冷落而学习意志消沉的情况,生活指导教师注意热情耐心地给他们“开小灶”,作个别辅导,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由过去的“弃儿”变成了“宠儿”。这成了拓展寄宿生学习后劲的有效手段。很多学生因此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变得爱学习、肯思维。???
三、制度约束,规范管理
制度是提高管理质量的保证,为了进行规范有序的管理,增强寄宿生的守纪守法意识,提升管理质量,为实施“自主”式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寻求一条适合学校实际的管理模式,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寄宿生远离家人,小的年龄不足七岁,远的需步行一两个小时才能到家,坐车的上下车,学生归途中的安全令人担忧,也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诸多问题。因此,他们除了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健全《寄宿生宿舍安全制度》,还把安全工作延伸到了校外。星期五下午第三节课后,寄宿生统一集中后,由家长带回家,并和生活指导老师履行交接手续。
为了使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使其成为学生耳熟能详的东西。我们还组织力量将“安全条例”编写成“三字歌”,印发给每一位寄宿生,要求每个寄宿生都能熟记,真正使安全教育落实在常规管理工作之中。
为了搞好寄宿生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益,衡量寄宿生管理工作优劣,学校根据县局《后勤工作管理规范》制定了《文明宿舍评比制度》,对寄宿生管理工作进行量化评分,每天分早、中、晚三个时段对寄宿生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分,促进优化循环。具体要求为“四大项”(五无、六线、友爱、守纪)、“十八小项”(地上无杂物、墙上无划痕、门窗无破损、床加无损坏……)项目齐全,既顾及学生的纪律,又考虑学生的卫生和品行;既促进了老师对工作的管理,又培养了学生遵守纪律、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并由各宿舍推荐一人组成评比小组,对各宿舍的卫生、纪律、安全等方面进行检查评比,并及时公布评比结果。在挂“文明宿舍”循环红旗的同时给每人发毛巾、牙膏、牙刷予以鼓励。
除此而外,我们还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生活指导老师工作规程》、《学校、家长寄宿生交接制度》、《寄宿生晚自习制度》、《点名制度》、《卫生工作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寄宿生管理的积极性,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内在潜力,对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自主管理,养成习惯
寄宿生的管理头绪多、任务重,许多初任生活指导的老师望而却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该校一是对生活指导老师进行培训,二是要求生活指导老师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管理,以求达到标本兼治。
生活指导老师不可能全程跟踪学生,他们把重点放在中午、晚上加强对寄宿生的管理,此外,大部分时间由寄宿生自主掌握,充分发挥“室长”的作用。每学期开学初对“室长”进行一系列的培训与指导,指导的内容涵盖了宿舍卫生的检查督促、物品的管理、三餐分配……生活指导老师对宿舍的管理要求统一细化,责任到人,大到宿舍管理,小至关灯,口杯、牙刷的摆放,都有专人管理。宿舍内的每一件物品都设立了“小小管理员”,每日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及时上报,统一处理,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氛围,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学生能自觉遵守离校请假制度,晚间就寝时各寝室的室长、组长负责检查,校对就寝情况,就连倒尿桶这样的脏活都有学生抢着干。就餐时,你也能看到每个餐桌前一个“小大人”给大伙儿分配饭菜。
学校有个三年级六个班学生,过去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一直是令老师们头疼的“差生”。但自从他成为寄宿生以后,生活老师为了调动其积极性,鼓励其担任了男2室、女2室的室长,指导他如何当好室长。现在,这位同学生活上能主动关心年龄小的同学,学习上也非常用功,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近几年来,通过强化管理寄宿生的管理,我们要家长还学生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同时不仅使寄宿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的教育教学、内部管理质量上了一个台阶。
一、全员参与,人人有责
我们蔡旗乡完全小学共有寄宿生近百人,小的6岁半,大的才12岁,寄宿生管理工作十分繁琐,人数多、年龄小、在校时间长……小到吃饭穿衣,大到生病护理。大部分教师都不愿干,于是我校校长、主任、老师齐上阵,全员参与寄宿生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责任心,使寄宿生管理工作步入正轨。老师们不再把寄宿生管理工作看成一种负担,干得开心,管得细心,学生生活舒心。
为了真正做到管理的“全员化”,学校对每一位参与管理的人员都明确了职责,总值人员从每天早晨六点开始进入岗位,一直到学校熄灯才离开学校,大到学生的早操、三餐,小到洗脸、刷牙,甚至倒尿桶,都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检查、督促;值日教师尤其重视抓好学生的晚自习,每个值日教师负责一个年级,指导学生学习、作业,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娱乐活动,收看一些儿童节目……班主任更是不例外,他们不仅要利用“两会”(班会、课间集会)加强寄宿生的思想教育,同时对他们的学习、行为习惯进行一系列的指导和培训。
二、专职指导,人文关怀
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如何让他们尽早适应环境,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学校抽出责任心强、有爱心、有耐心的教师责任指导学生的生活、学习,每周分别安排男、女教师值宿,这样教师既是低龄寄宿生的上级、保姆,又是他们的勤务员、大朋友。老师们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同时还教会学生洗脸、刷牙、换鞋、洗脚、淘米、叠被子,如何同室友相处……这些举措得到家长的高度赞赏,许多家长说:孩子在家只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如今他们不但自己会吃饭穿衣,还会整理自己的房间。
我校的生活指导老师每个人都有一本记事本,通过记事本,家长和学校都能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或在家的表现,有利于共同教育。学生在学校的每一点进步,生活指导老师通过记事本向家长反映,对学生也是极大的鼓励。即使该生没有什么上佳的表现,写上一两句勉励的话,也会给学生无比的温暖。
生活指导老师对寄宿生实施人文化的管理。从生活小事,(诸如帮学生修理箱子、缝补衣服)到护理生病的学生,从生活到学习,从思想到行为,处处关注学生的发展,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针对一些寄宿生因为学习掉队受到冷落而学习意志消沉的情况,生活指导教师注意热情耐心地给他们“开小灶”,作个别辅导,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由过去的“弃儿”变成了“宠儿”。这成了拓展寄宿生学习后劲的有效手段。很多学生因此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变得爱学习、肯思维。???
三、制度约束,规范管理
制度是提高管理质量的保证,为了进行规范有序的管理,增强寄宿生的守纪守法意识,提升管理质量,为实施“自主”式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寻求一条适合学校实际的管理模式,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寄宿生远离家人,小的年龄不足七岁,远的需步行一两个小时才能到家,坐车的上下车,学生归途中的安全令人担忧,也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诸多问题。因此,他们除了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健全《寄宿生宿舍安全制度》,还把安全工作延伸到了校外。星期五下午第三节课后,寄宿生统一集中后,由家长带回家,并和生活指导老师履行交接手续。
为了使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使其成为学生耳熟能详的东西。我们还组织力量将“安全条例”编写成“三字歌”,印发给每一位寄宿生,要求每个寄宿生都能熟记,真正使安全教育落实在常规管理工作之中。
为了搞好寄宿生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益,衡量寄宿生管理工作优劣,学校根据县局《后勤工作管理规范》制定了《文明宿舍评比制度》,对寄宿生管理工作进行量化评分,每天分早、中、晚三个时段对寄宿生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分,促进优化循环。具体要求为“四大项”(五无、六线、友爱、守纪)、“十八小项”(地上无杂物、墙上无划痕、门窗无破损、床加无损坏……)项目齐全,既顾及学生的纪律,又考虑学生的卫生和品行;既促进了老师对工作的管理,又培养了学生遵守纪律、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并由各宿舍推荐一人组成评比小组,对各宿舍的卫生、纪律、安全等方面进行检查评比,并及时公布评比结果。在挂“文明宿舍”循环红旗的同时给每人发毛巾、牙膏、牙刷予以鼓励。
除此而外,我们还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生活指导老师工作规程》、《学校、家长寄宿生交接制度》、《寄宿生晚自习制度》、《点名制度》、《卫生工作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寄宿生管理的积极性,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内在潜力,对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自主管理,养成习惯
寄宿生的管理头绪多、任务重,许多初任生活指导的老师望而却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该校一是对生活指导老师进行培训,二是要求生活指导老师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管理,以求达到标本兼治。
生活指导老师不可能全程跟踪学生,他们把重点放在中午、晚上加强对寄宿生的管理,此外,大部分时间由寄宿生自主掌握,充分发挥“室长”的作用。每学期开学初对“室长”进行一系列的培训与指导,指导的内容涵盖了宿舍卫生的检查督促、物品的管理、三餐分配……生活指导老师对宿舍的管理要求统一细化,责任到人,大到宿舍管理,小至关灯,口杯、牙刷的摆放,都有专人管理。宿舍内的每一件物品都设立了“小小管理员”,每日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及时上报,统一处理,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氛围,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学生能自觉遵守离校请假制度,晚间就寝时各寝室的室长、组长负责检查,校对就寝情况,就连倒尿桶这样的脏活都有学生抢着干。就餐时,你也能看到每个餐桌前一个“小大人”给大伙儿分配饭菜。
学校有个三年级六个班学生,过去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一直是令老师们头疼的“差生”。但自从他成为寄宿生以后,生活老师为了调动其积极性,鼓励其担任了男2室、女2室的室长,指导他如何当好室长。现在,这位同学生活上能主动关心年龄小的同学,学习上也非常用功,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近几年来,通过强化管理寄宿生的管理,我们要家长还学生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同时不仅使寄宿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的教育教学、内部管理质量上了一个台阶。
- 【发布时间】2014/5/4 11:08:55
- 【点击频次】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