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法

 

【作者】 赵 玲 陆凤强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胜利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在小学阶段要达到100万字以上。如果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做指导,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辅助,小学生很难达到这一要求。为了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切实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让他们在“阅读”这方沃土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课内以教材为依托,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它的书库”,由此可见正确的阅读方法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而这种正确阅读方法的取得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来自于课内教师的指导。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在入学前几乎为零,所以课堂上阅读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如何做好课内的阅读指导呢?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词句引领挖掘文章内涵
  阅读离不开文学语言的品味、赏析,现行教材中的每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编辑精心挑选和编排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以这些文章为依托,以这些文章作为媒介向学生传递阅读方法,特别是对重点词句的阅读要指导到位,因为文中的这些重点词句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挖掘文章的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着眼点,适当渗透读法指导,例如在《师生情》一课,为了让学生读好“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这一句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和蔼可亲”、“日夜操劳”、“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平时王老师对学生的付出,指导学生读书要学会抓关键字眼,要学会前后联系,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紧紧抓住“走、砸、跳”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在阅读中具体领悟要在关键处着手。
  2.情境创设体验人物内心
  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与作者产生共鸣,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通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教材,去亲近教材中的人物,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朗读才可谓有感情,因为只有真情的流露,才能读出作者的心声,这样学生的阅读才能水到渠成。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一课时,其中对重点句子:“可以吗?交换吧。”老板冲我打着手势。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人物内心世界。让学生再带着自己此时的体会来读句子,学生的读自然是声情并茂。此时的读才真正做到了亲近文中人物,与人物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真可谓是“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二、借助拓展举一反三,实现阅读方法迁移
  有了正确的阅读方法作指导,读起书来自然是得心应手,但教师此时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学生的这种读还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还没有达到深层次的理解运用,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结合阅读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体会、再现阅读方法,这时再单纯靠文中教材的学习已远远不够,教师可根据教材适当进行拓展性阅读,其实很多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已经给我们做出了表率,就是在每学完一篇课文时,都会设计到一个拓展阅读环节,让学生阅读跟教材相关的文章或者是书目,帮助学生巩固和进一步学习所学习的阅读方法,做到举一反三,顺向迁移。适当的拓展性阅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读、体味和欣赏,从而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同时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阅读方法的过程。如教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让他们搜集有关写景的文章运用课堂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然后下节课进行交流,通过交流的效果来看,学生们运用阅读方法的能力还是挺让人满意的。
  三、在迁移默化中掌好舵,促进良好习惯形成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阅读兴趣日益见浓,又加上通过阅读品尝到了读书的快乐,进行大量阅读已是水到渠成,但这时的阅读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此时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掌好舵,为他们的大量阅读做好周密的计划,不能让学生无目的的乱读一气,更重要的是要让大量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让学生意识到读书与吃饭睡觉同等重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使爱好阅读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一生受用。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做到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根据所读材料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心得。它在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必然使学生对于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这就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总之,若能将课内精读与课外广泛阅读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结合,让书架上的图书成为学生的语文教材,让学生的研讨与交流代替教师的讲授,让他们课上学读书,课外爱读书、会读书,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 【发布时间】2014/12/27 15:18:26
  • 【点击频次】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