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试论城市滨水景观及其设计趋势

 

【作者】 汤泽华

【机构】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营造滨水城市景观,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使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关键词:滨水景观;设计趋势 
  人类文明的起源离不开水,近代城市大多数是沿河分布、依水系走向而建,江河湖海孕育了独有的城市地域景观文化。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作为城市公共形象重要组成部分的滨水景观设计,理应受到相关设计规划部门的重视。如何打造具有区位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滨水景观概述
  城市滨水景观指的是与湖泊、河流、海洋等水域相连接的特定空间地段呈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景色。城市滨水景观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将人工造景和生态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实现开阔的自然空间对城市布局和城市环境的有效调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城市布局的合理化和生态化。
  城市滨水景观包括人造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三大类型。首先,城市滨水人造景观借鉴了现代水利工程技术的相关标准,打造出一系列既满足防汛抗洪要求、又具有观赏价值的生态水利化景观。其次,城市滨水自然景观是临近水域的基础性景观,以沿岸景观和水面景观为代表,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最大限度维护生态环境的原貌。
  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的相关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应该首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高低缓急和周边环境,预留一定的空间进行改造,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微调,尽量保持原有面貌的完整性。滨水景观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大程度地融入自然,既兼顾了空间发展,又做到了因地制宜。
  (二)适度开发原则 无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其历史文化存留的痕迹都不应该被忽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对传统文化遗迹的保护。在滨水景观的设计规划中,要最大程度地保留体现当地历史风貌的人文景观遗址,对滨水区域的开发要遵循适度原则,为当地文化传承提供支撑。
  (三)本土化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还应该遵循本土化原则,不要盲目效仿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而应该在尊重本地文化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顺应本土风俗、气候、人文特征,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滨水景观。
  三、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景观小品设计的地域化趋势 景观小品是滨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设计中注重地域文化的植入,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和形象特征,呈现原生态的生活面貌,折射出滨水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具体来说,雕塑题材的选择要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植物造景应该尽量选用适宜本地气候的地带性树种,桥堤景观的设计要顺应南北地域的差异,主题广场的建设要充分体现当地的民俗风土人情和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等等。
  (二)城市滨水区域的生态化趋势 城市滨水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保护原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首先,水体护岸设计应该充分遵循水体沿岸的自然状态,运用原有的生态材料,建造自然化的生态河堤,尽量保持水体沿岸的原貌。其次,河道形态的设计应该模拟自然河道的状态,尽量采用复式断面或者双层河道断面,一方面拉近水岸和水面的距离,向自然靠拢,促进相关河岸景观在丰水期和枯水期都能正常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实现了休闲娱乐功能和汛期排洪功能的双管齐下。最后,应该最大限度地保留城市水体和湿地,将水体景观和水质更新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城市给排水和自然降水之间的有效平衡,提升景观排水泄洪的实用功能。
  (三)空间设计和规划的人文主义趋势
  1、滨水城市景观的交通规划 首先,滨水区域外围的交通规划应该遵循便捷快速的基本原则,增建利于通行的行人过街通道,运用绿化带实现对滨水区域和城市主体的有效隔离,既能有效防止车辆通行产生的尾气对滨水景观造成的破坏,又能提高步行者到达景观区域的速度,保证了景观区域的空间完整度。其次,滨水景观的水上交通设计也是整个水面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注重水面和陆地连接点设置的通达程度,河堤内部的交通运输也要与船只的停泊码头做好衔接,在保证水面交通安全的情况下,实现欣赏周遭景观的最终目的。最后,在步行区域的规划方面,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地面载体,应该合理布局整体空间,修筑架空走廊或者临水回廊等多样化的步行道路,将水面、地面、半空等不同层次的平面有机结合为一个立体化的步行空间,使得观景效果更富有层次感。
  2、打造立体的亲水性空间 亲水空间的打造,着力体现了滨水景观设计的人文主义关怀。在保证滨水景观安全性的基础上,现代设计已经越来越多地考虑如何拉近人与水体的距离,实现人与水资源的亲密相处。
  四、结束语:
  城市滨水景观的总体设计与规划涉及到美学、生态学、力学、环境艺术、风景园林等各个学科方面的知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高难度工作。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各城建、市政、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一定要加强协调合作,互相支持、互为补充,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滨水环境带,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任留柱,秦芳芳.地域文化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77-80.
  [2] 张路红,项远.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6):677-681.
  • 【发布时间】2014/12/27 15:26:00
  • 【点击频次】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