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以指导学法为主,改进教法
【关键词】 ;
【正文】教与学是两个不同的侧面。古人说:“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达尔文也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都是对学习方法重要性的阐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把学习和探究的方法交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这把金钥匙,就会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摄取。下面就怎样注重教的同时,指导学生的学,谈一点粗浅体会。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我要学”的主人翁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智力水平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他们乐于接受的,有教学价值的题材。如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兴趣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作为数学素材,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造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乐于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兴高采烈、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学习。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时:上课开始,我首先拿出两个苹果,要求平均分给小华和小红,每人分几个?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一个手指。我继续问:现在只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小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学生一下被懵住了,有的同学会用半截手指表示,问他什么意思?他说表示“半个”苹果。接着问: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半个”吗?学生这下可真被难住了。这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伴随学生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己学习党的需要。
二、 导方法,让学生会看、会听、敢说会问、善思
良好的学习兴趣固然可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兴趣只是学习的动力。要使这种动力持久,关键还在于掌握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知识本身的魅力带入知识的殿堂之后,还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要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的“导”的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 会听
听的过程是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是学生理解能力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过程。心理学表明:人在注意某种事物时,大脑皮层将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此时,神经细胞兴奋最高,人的接受能力最强,所以要交给学生听的方法。听时要精神饱满、精力集中,要会听、听的懂。边听边想、边听边记,抓住重点听,抓住关键记。从听中悟法,从听中捂关系,从听中明算理。
(二) 会看
这里的看主要指看书。学海无涯,只有掌握自学的方法,才能学得更多知识,这要培养自学能力。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教学课本里附有趣味图列。精炼的说明,严谨的推理,这些都为学生独立学习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增强理解、帮助巩固的重要手段。但小学生阅读课本往往急于求成,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所以培养小学生阅读课本能力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必须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别采用先讲后看、边讲边看、先练习后对照、先看后议等不同训练方法,使学生学会标题质疑,学会新旧对比,学会尝试阅读法、学会要图文“对号”,要圈点勾画、要书旁批注、要自问和“推敲”,学会查阅书报等自学方法。
(三) 启发学生善思
教学时应教会学生思考,有序地一步步地去思考。在预习中带着问题思考,从教师的讲解中思考、从同学的发言启发中思考、在课后复习中不断思考,促使学生学会并掌握一些初步的思维方法,使学生思而有据、思而有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分数四则应用题,往往不是唯一思路,属于多解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如在讲分数应用题复习课时出示:六年级有45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5,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问:从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5这一条件中,你会想到什么?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得出(1)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5/4倍(2)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5(3)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4(25%)(4)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1/5(20%)(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9(6)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4/9.然后教师肯定学生的上述种种想法,激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看谁的方法最多。结果学生用分数应用题,按比例分配,比例方法等不同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四) 引导学生敢说,培养学生会问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小学阶段正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等心里,引导学生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讲出来的,教师一定不要包办代替,一定给他们充分的发言机会。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开始,到说题意、说过程、说思路、说算理直到质疑释疑。
三、 重视常规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学习就成为一件轻松省力的事情。小学又是形成各种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教师必须经常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注意:提出要求、具体指导,如认真读书、专心听讲、认真思考、认真审题,善于质疑问难、规范作业、细心计算、自觉检验等良好习惯,并要常抓不懈,严格训练。
总之,进行教法和学法改革,要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外因”与“内因”的关系,“教”与“学”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把改革教法和指导学法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把学生学会作为出发点,师生结合,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之目的。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我要学”的主人翁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智力水平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他们乐于接受的,有教学价值的题材。如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兴趣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作为数学素材,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造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乐于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兴高采烈、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学习。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时:上课开始,我首先拿出两个苹果,要求平均分给小华和小红,每人分几个?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一个手指。我继续问:现在只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小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学生一下被懵住了,有的同学会用半截手指表示,问他什么意思?他说表示“半个”苹果。接着问: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半个”吗?学生这下可真被难住了。这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伴随学生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己学习党的需要。
二、 导方法,让学生会看、会听、敢说会问、善思
良好的学习兴趣固然可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兴趣只是学习的动力。要使这种动力持久,关键还在于掌握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知识本身的魅力带入知识的殿堂之后,还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要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的“导”的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 会听
听的过程是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是学生理解能力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过程。心理学表明:人在注意某种事物时,大脑皮层将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此时,神经细胞兴奋最高,人的接受能力最强,所以要交给学生听的方法。听时要精神饱满、精力集中,要会听、听的懂。边听边想、边听边记,抓住重点听,抓住关键记。从听中悟法,从听中捂关系,从听中明算理。
(二) 会看
这里的看主要指看书。学海无涯,只有掌握自学的方法,才能学得更多知识,这要培养自学能力。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教学课本里附有趣味图列。精炼的说明,严谨的推理,这些都为学生独立学习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增强理解、帮助巩固的重要手段。但小学生阅读课本往往急于求成,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所以培养小学生阅读课本能力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必须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别采用先讲后看、边讲边看、先练习后对照、先看后议等不同训练方法,使学生学会标题质疑,学会新旧对比,学会尝试阅读法、学会要图文“对号”,要圈点勾画、要书旁批注、要自问和“推敲”,学会查阅书报等自学方法。
(三) 启发学生善思
教学时应教会学生思考,有序地一步步地去思考。在预习中带着问题思考,从教师的讲解中思考、从同学的发言启发中思考、在课后复习中不断思考,促使学生学会并掌握一些初步的思维方法,使学生思而有据、思而有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分数四则应用题,往往不是唯一思路,属于多解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如在讲分数应用题复习课时出示:六年级有45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5,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问:从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5这一条件中,你会想到什么?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得出(1)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5/4倍(2)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5(3)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4(25%)(4)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1/5(20%)(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9(6)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4/9.然后教师肯定学生的上述种种想法,激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看谁的方法最多。结果学生用分数应用题,按比例分配,比例方法等不同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四) 引导学生敢说,培养学生会问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小学阶段正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等心里,引导学生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讲出来的,教师一定不要包办代替,一定给他们充分的发言机会。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开始,到说题意、说过程、说思路、说算理直到质疑释疑。
三、 重视常规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学习就成为一件轻松省力的事情。小学又是形成各种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教师必须经常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注意:提出要求、具体指导,如认真读书、专心听讲、认真思考、认真审题,善于质疑问难、规范作业、细心计算、自觉检验等良好习惯,并要常抓不懈,严格训练。
总之,进行教法和学法改革,要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外因”与“内因”的关系,“教”与“学”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把改革教法和指导学法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把学生学会作为出发点,师生结合,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之目的。
- 【发布时间】2014/12/27 15:27:45
- 【点击频次】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