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是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是国力竞争越来越依靠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时代,是国家、民族最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时代。
关键词:观察与实验 创造性思维 创新 能力 教学模式 科学的方法
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新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行为的前提。在传统的教学活动模式中,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其结果是学生成了应试教育的奴隶,学生的学习缺乏激情和冲动。物理教学创新要求教师由重教转向重学;重结果转向重过程;重继承转向重创新;重知识转向重能力转变。有目的、有意识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施探究式教学,教师转变了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首先是充满好奇,转而发生浓厚兴趣,全身心地投入,专心致志地思考和实践,当他获得成功后,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激发了他的思维,使他的创新感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是以不断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提出问题。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物理现象的矛盾,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深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以达到获取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水平,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设置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迫切要求得到解答的问题,使学生的心理产生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创设探究式的问题情境,在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设置一个个、一组组彼此相关,循序渐进的探索性问题,通过连续提问,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二、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新教材在内容设计上重点突出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目标,并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作为一项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它的总目标很明确,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以及通过科学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关心社会与关心生活的意识等。
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过程实际上是沿着科学家的创新和发现的足迹前进的,只不过科学家探究的内容对于人类是第一次,是一种突破,而学生学习内容和结果对于教师和成人来说往往是一个不言而喻的现成结论,但它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学生的探究过程经历着和科学家创新的发现过程一样的心理过程: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对现有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进行改造和超越,相对于自身现有认知结构和方式而言,这便是创新。由于二者研究过程具有相似性,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是对初中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一般可归纳为七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课题→引导猜想、做出假设→理清思路、设计实验→实验探索、寻求规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实验评估、找出不足→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等。具体地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如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提出要研究的课题;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进行猜想,做出假设;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通过对物理实验结果的归纳、概括,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指导学生应用结论解决问题,指导实践,深化认识,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显然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自身的研究能力,就可以从量变到质变,使学生形成类似于科学家的研究能力。即科学的发现能力是从简单发现中发展起来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将得到发展。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小实验,这些实验一般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鼓励学生多动手完成小实验,如在八年级教材中有“纸锅烧水”的小实验,实验前,大部分同学根本不相信纸锅能烧水,因为生活经验告诉他们:纸放在火上就会烧起来。教师不必急于将实验结论呈现给学生,只需要先交待该实验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如:纸最好用牛皮纸,锅中水应放适量,且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然后让学生放手去做,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有趣,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新课标提出,物理教学中应最大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创新机会,促进学生自主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体验创新思维的曲折与乐趣,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努力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学生处处感受到创新的气息,以创新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观察与实验 创造性思维 创新 能力 教学模式 科学的方法
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新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行为的前提。在传统的教学活动模式中,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其结果是学生成了应试教育的奴隶,学生的学习缺乏激情和冲动。物理教学创新要求教师由重教转向重学;重结果转向重过程;重继承转向重创新;重知识转向重能力转变。有目的、有意识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施探究式教学,教师转变了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首先是充满好奇,转而发生浓厚兴趣,全身心地投入,专心致志地思考和实践,当他获得成功后,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激发了他的思维,使他的创新感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是以不断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提出问题。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物理现象的矛盾,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深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以达到获取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水平,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设置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迫切要求得到解答的问题,使学生的心理产生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创设探究式的问题情境,在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设置一个个、一组组彼此相关,循序渐进的探索性问题,通过连续提问,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二、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新教材在内容设计上重点突出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目标,并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作为一项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它的总目标很明确,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以及通过科学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关心社会与关心生活的意识等。
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过程实际上是沿着科学家的创新和发现的足迹前进的,只不过科学家探究的内容对于人类是第一次,是一种突破,而学生学习内容和结果对于教师和成人来说往往是一个不言而喻的现成结论,但它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学生的探究过程经历着和科学家创新的发现过程一样的心理过程: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对现有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进行改造和超越,相对于自身现有认知结构和方式而言,这便是创新。由于二者研究过程具有相似性,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是对初中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一般可归纳为七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课题→引导猜想、做出假设→理清思路、设计实验→实验探索、寻求规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实验评估、找出不足→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等。具体地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如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提出要研究的课题;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进行猜想,做出假设;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通过对物理实验结果的归纳、概括,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指导学生应用结论解决问题,指导实践,深化认识,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显然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自身的研究能力,就可以从量变到质变,使学生形成类似于科学家的研究能力。即科学的发现能力是从简单发现中发展起来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将得到发展。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小实验,这些实验一般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鼓励学生多动手完成小实验,如在八年级教材中有“纸锅烧水”的小实验,实验前,大部分同学根本不相信纸锅能烧水,因为生活经验告诉他们:纸放在火上就会烧起来。教师不必急于将实验结论呈现给学生,只需要先交待该实验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如:纸最好用牛皮纸,锅中水应放适量,且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然后让学生放手去做,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有趣,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新课标提出,物理教学中应最大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创新机会,促进学生自主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体验创新思维的曲折与乐趣,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努力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学生处处感受到创新的气息,以创新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 【发布时间】2014/12/27 15:44:59
- 【点击频次】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