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我们成年人如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借助语言文字表达成文,没有多大的困难,但对于生活经验不丰富,表达水平有限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主张小学语文教师要多花费时间指导学生写作文,帮助学生解决作文中的困难,不能一味地单单布置学生写作文,更不能训斥学生写不出作文,打击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遵循新课程理念,运用了以下几点做法,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教学效果显著。
一、引导学生写生活中的小事。
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无事可言”的通病,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小学生的作文素材来源于小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而这一切都是学生每天经历的,为什么还“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呢?
经过观察、分析我发现学生并不是不留心生活中发生的事,而是认为这些事都是小事,小事没有什么可写的。受年龄限制的小学生生活范围狭窄、生活经验少,本就没有什么大事可写,如果再忽略了生活中发生的小事,那就真没什么可写的了,所以小学生作文恰恰应该在小事上做文章。为了让学生树立小事写好了就是好作文的思想,我读名人写的“小事”文章,举例生活中不起眼却精彩的小事,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发生的小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并指导学生写好小事。
1、尝试从不同侧面写生活小事。面对同一件事情,如果观察或考虑的角度不同,那么写出来的作文也就不同。例如,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情景,你可以写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气氛,也可以描写佳肴的色香味美,还可以议议饭桌上的话题……,这样作文就可以常写常新,而不腻味。
2、围绕一个生活专题的系列作文。让学生把每天的生活只是堆积似的写下来,学生兴趣不大,容易对作文产生厌倦心理。如果围绕一个专题,今天写一章,明天写一章,就像写小说一样表现生活中的某一方面,积累成作文集,学生会感到很有成就感。如:以《我的一家》或《咱们班》《我的朋友们》等为主题,围绕着专题写每天发生的事,让小事组成系列作文。对于这样的作文学生很感兴趣,激发了学生关注生活小事的热情,不自觉积累了生活素材。
二、帮助学生创造写作文的生活素材。
生活经验少对小学生写作文造成的困难是现实的,但不能被拘泥于此,俗话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同样的,生活经验少,那我们就创造生活,让学生有写作文的生活素材。
喜欢活动,这是学生的天性,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素材,学生又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作文”结合起来,作文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我有意识地组织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例如有学生捉了几只螳螂,我把螳螂放到讲桌上,学生兴致高涨地细致观察,再加上老师的耐心指导,没有一个学生感到作文困难,都比较形象地写出了螳螂的样子、习性等。
要想给学生创造作文的生活素材,教师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让学生接触缤纷的大千世界,积累作文的素材。
三、利用读写结合,让学生模仿表达。
教材是最好的范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对于非常有特点的句子或段落要精讲,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过,然后要求学生仿写句子或段落,这样不仅让学生积累了语言,把优美的语言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还让学生有了运用语言的参照物,在作文中创造性的运用语言。例如学习《桂林山水》,这篇写景文章语言非常优美,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当学生熟读成诵后,让学生明白作者是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的,再让学生来仿写,学生就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创造性的把积累的语言和学到的方法同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留有空白点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练习作文,读写结合,学用一致,在作文中遇到不知道写什么的情况时,就可以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挖掘作文的源泉和运用语言的方法。例如学习《凡卡》后续写凡卡的命运、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后写一写如何保护地球,学习《荔枝》后写一写自己的母亲……等。
四、注重修改过程,让学生准确地表达意思。
修改比写作更重要,修改作文的过程是思考锤炼语言、规范语言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愿意将自己的作文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作文的快乐。”就是指“在读中修改”。这正是学生修改好作文的有效途径。鲁迅先生也说过:“写完后至少读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段删去,毫不可惜。”这种修改方法最容易发现语言表达上的问题。
1、自读自查,学生自改。首先让学生知道修改作文的重要性,“文章不厌百回改”、“三分文章七分改”。先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运用修改的方法,边读边修改: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条理是否清楚、标点是否规范……作文修改好以后,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修改好了读起来自然顺口;修改不好,自己就读不下去,这是检验是否修改好的好方法。
2、相互换读,讨论修改。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别人来读作文时,可以发现自己没能发觉的不足之处。交换修改的形式有多种:同桌两人互看互读,用铅笔画出修改符号或是写上意见;也可以一人读,全体改;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几个人共同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互找优劣,把作文修改好;同时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教师面批作文,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有限的,作文中会出现表达不清,辞不达意、句子前后没有联系等常见问题,学生是发现不了的,学生即使知道这样写不好,受水平限制,也不知道怎样修改才好,这时候他们非常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教师与学生一起边读边修改,随时指出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适时加以讲解,示范语言,学生就能够比较明晰应该如何准确运用语言、说出自己的意思。通过面批学生得到老师的“真传”,真正发挥教师批改作文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写生活中的小事。
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无事可言”的通病,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小学生的作文素材来源于小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而这一切都是学生每天经历的,为什么还“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呢?
经过观察、分析我发现学生并不是不留心生活中发生的事,而是认为这些事都是小事,小事没有什么可写的。受年龄限制的小学生生活范围狭窄、生活经验少,本就没有什么大事可写,如果再忽略了生活中发生的小事,那就真没什么可写的了,所以小学生作文恰恰应该在小事上做文章。为了让学生树立小事写好了就是好作文的思想,我读名人写的“小事”文章,举例生活中不起眼却精彩的小事,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发生的小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并指导学生写好小事。
1、尝试从不同侧面写生活小事。面对同一件事情,如果观察或考虑的角度不同,那么写出来的作文也就不同。例如,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情景,你可以写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气氛,也可以描写佳肴的色香味美,还可以议议饭桌上的话题……,这样作文就可以常写常新,而不腻味。
2、围绕一个生活专题的系列作文。让学生把每天的生活只是堆积似的写下来,学生兴趣不大,容易对作文产生厌倦心理。如果围绕一个专题,今天写一章,明天写一章,就像写小说一样表现生活中的某一方面,积累成作文集,学生会感到很有成就感。如:以《我的一家》或《咱们班》《我的朋友们》等为主题,围绕着专题写每天发生的事,让小事组成系列作文。对于这样的作文学生很感兴趣,激发了学生关注生活小事的热情,不自觉积累了生活素材。
二、帮助学生创造写作文的生活素材。
生活经验少对小学生写作文造成的困难是现实的,但不能被拘泥于此,俗话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同样的,生活经验少,那我们就创造生活,让学生有写作文的生活素材。
喜欢活动,这是学生的天性,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素材,学生又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作文”结合起来,作文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我有意识地组织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例如有学生捉了几只螳螂,我把螳螂放到讲桌上,学生兴致高涨地细致观察,再加上老师的耐心指导,没有一个学生感到作文困难,都比较形象地写出了螳螂的样子、习性等。
要想给学生创造作文的生活素材,教师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让学生接触缤纷的大千世界,积累作文的素材。
三、利用读写结合,让学生模仿表达。
教材是最好的范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对于非常有特点的句子或段落要精讲,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过,然后要求学生仿写句子或段落,这样不仅让学生积累了语言,把优美的语言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还让学生有了运用语言的参照物,在作文中创造性的运用语言。例如学习《桂林山水》,这篇写景文章语言非常优美,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当学生熟读成诵后,让学生明白作者是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的,再让学生来仿写,学生就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创造性的把积累的语言和学到的方法同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留有空白点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练习作文,读写结合,学用一致,在作文中遇到不知道写什么的情况时,就可以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挖掘作文的源泉和运用语言的方法。例如学习《凡卡》后续写凡卡的命运、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后写一写如何保护地球,学习《荔枝》后写一写自己的母亲……等。
四、注重修改过程,让学生准确地表达意思。
修改比写作更重要,修改作文的过程是思考锤炼语言、规范语言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愿意将自己的作文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作文的快乐。”就是指“在读中修改”。这正是学生修改好作文的有效途径。鲁迅先生也说过:“写完后至少读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段删去,毫不可惜。”这种修改方法最容易发现语言表达上的问题。
1、自读自查,学生自改。首先让学生知道修改作文的重要性,“文章不厌百回改”、“三分文章七分改”。先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运用修改的方法,边读边修改: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条理是否清楚、标点是否规范……作文修改好以后,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修改好了读起来自然顺口;修改不好,自己就读不下去,这是检验是否修改好的好方法。
2、相互换读,讨论修改。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别人来读作文时,可以发现自己没能发觉的不足之处。交换修改的形式有多种:同桌两人互看互读,用铅笔画出修改符号或是写上意见;也可以一人读,全体改;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几个人共同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互找优劣,把作文修改好;同时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教师面批作文,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有限的,作文中会出现表达不清,辞不达意、句子前后没有联系等常见问题,学生是发现不了的,学生即使知道这样写不好,受水平限制,也不知道怎样修改才好,这时候他们非常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教师与学生一起边读边修改,随时指出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适时加以讲解,示范语言,学生就能够比较明晰应该如何准确运用语言、说出自己的意思。通过面批学生得到老师的“真传”,真正发挥教师批改作文的作用。
- 【发布时间】2014/12/27 15:57:59
- 【点击频次】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