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载体。但传统教学高耗低效,是新课标所不允许的。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提高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学生获得系统语文知识的常用平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等于提升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时效性,建构了高效语文课堂。其重要性成为众多语文教育人一直探求的实践课题,特别是在新课标、新课改理念引领下,出现了很多精彩纷呈的有效性课堂,但也不乏矫揉造作和东施效颦,影响了“高效”达成。我们知道,有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有效率,二是教学有效果。要达到这两个目的,传统教法显然捉襟见肘,无法担当如此重任,我们唯有创新,想方设法。
一、朗读,解开语文阅读的钥匙
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姓语,意为读,读文就是要大声朗读课文。“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阅读教学真理。然而,随着“应试”讲解之风盛行,这些真理却被忘却于脑后。取而代之是“以讲代读”、“以教抢学”,教师看参考,学生听天书,都“食嚼”着别人的“条分析缕”。这当然应是语文教学的过去式了,“柳暗”之后是“花明”,我们必然要运用新课标的新理念建构新的语文课堂,但“读”仍然不失为语文教学的良好方法,记忆文章、领会文章、鉴赏文章、写作文章都靠读,教师的“教”应在引导学生如何朗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反复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让学生在读中品位文章,感悟语句,从而掌握语文知识,学得语文技能,习得语言运用,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篇幅加长、内容加深、难度加大,都毋庸置疑地影响了阅读速度与质量,给教学增加了难度。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读书中做到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大声地读,有情地读,反复地读,这样的读,才会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有便利。不仅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提高阅读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质疑,习得阅读知识的关键
学起于思患无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也是古人留给我们宝贵的教育财富。“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对知识进行分析、思考、综合的结果。疑起于思,学生有疑,说明学生不仅是“文”之过口,还“意”入于脑,引发了深深思考。我们知道,思维参与的学习是有效学习,是学生走进课文、越过字里行间的有效方式,思考就是与作者交流对话。一个学生如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考,对课文的理解在不断加深。教师如果能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高。但是现行学生多懒惰,没有质疑习惯,更不会主动深思,需要教师启发。正如古人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引导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去进行思考,敢于把思考中的问题大胆提出。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质疑,更要让他们敢于“问难”。质疑,多从不同方面考虑,设计好有效问题情境或悬念冲突去诱导,让学生思考,形成多样的答题形式。而“问难”即学生有学习困难或思维困难,就需要教师多观察,发现,走下讲台,及时给予帮助。例如在教学《伤仲永》一文时,文章通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文眼”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使阅读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当然,提倡学生质疑,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深究去体味、领悟,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体现在教师选择恰当的点拨时机,使用恰当的点拨方法。我认为恰当的点拨时机,一是在学生质疑遇到困难时,二是在学生难以发现问题时。总而言之,质疑如同阅读教学的“敲门砖”,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这一步很关键,引导好了,学生就会形成阅读思考的习惯,形成自己的阅读思维。这种思维终身受用。
三、运用,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阅读教学是学生习得语文知识的重要平台,但学不致用也无法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把运用投放到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既学又用,边学边实践,这样才能学得习得,形成语文技能和实践能力。
一是读说结合。开展阅读后的交流讨论,让学生把读中所思、所感、感悟,弄得的以及不懂的都相互交流。这既是一种认识深化,又是一种智慧碰撞。
二是读练结合。适当的练习题目是学生巩固语文技能的良好方式,也是学生打开思维闸门的重要辅助手段。
三是读写结合。阅读与写作都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都是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它们效度如何,直接体现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我们知道,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我们要充分运用这种方式,读中有写,写后又读,读写交错。现行教材编排也有此意,分长、短两条线来设计的:长线结合是按单元对应地安排读写训练,以使学生阅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内化过程,力图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习作的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短线结合是指阅读课中的小练笔,这种与阅读对应的片断训练,用时少,见效快,既是作文教学的补充训练,又是学生习作的基础训练。
总之,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就是想方设法搭建平台,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写。这就是阅读实践,语文实践,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参考文献:
[1] 兰臻,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海峡科学,2009.4。
[2]曹海荣,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
[3]林文兰,试论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10。
[4]陈妍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成功(教育),2012.4。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提高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学生获得系统语文知识的常用平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等于提升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时效性,建构了高效语文课堂。其重要性成为众多语文教育人一直探求的实践课题,特别是在新课标、新课改理念引领下,出现了很多精彩纷呈的有效性课堂,但也不乏矫揉造作和东施效颦,影响了“高效”达成。我们知道,有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有效率,二是教学有效果。要达到这两个目的,传统教法显然捉襟见肘,无法担当如此重任,我们唯有创新,想方设法。
一、朗读,解开语文阅读的钥匙
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姓语,意为读,读文就是要大声朗读课文。“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阅读教学真理。然而,随着“应试”讲解之风盛行,这些真理却被忘却于脑后。取而代之是“以讲代读”、“以教抢学”,教师看参考,学生听天书,都“食嚼”着别人的“条分析缕”。这当然应是语文教学的过去式了,“柳暗”之后是“花明”,我们必然要运用新课标的新理念建构新的语文课堂,但“读”仍然不失为语文教学的良好方法,记忆文章、领会文章、鉴赏文章、写作文章都靠读,教师的“教”应在引导学生如何朗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反复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让学生在读中品位文章,感悟语句,从而掌握语文知识,学得语文技能,习得语言运用,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篇幅加长、内容加深、难度加大,都毋庸置疑地影响了阅读速度与质量,给教学增加了难度。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读书中做到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大声地读,有情地读,反复地读,这样的读,才会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有便利。不仅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提高阅读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质疑,习得阅读知识的关键
学起于思患无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也是古人留给我们宝贵的教育财富。“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对知识进行分析、思考、综合的结果。疑起于思,学生有疑,说明学生不仅是“文”之过口,还“意”入于脑,引发了深深思考。我们知道,思维参与的学习是有效学习,是学生走进课文、越过字里行间的有效方式,思考就是与作者交流对话。一个学生如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考,对课文的理解在不断加深。教师如果能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高。但是现行学生多懒惰,没有质疑习惯,更不会主动深思,需要教师启发。正如古人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引导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去进行思考,敢于把思考中的问题大胆提出。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质疑,更要让他们敢于“问难”。质疑,多从不同方面考虑,设计好有效问题情境或悬念冲突去诱导,让学生思考,形成多样的答题形式。而“问难”即学生有学习困难或思维困难,就需要教师多观察,发现,走下讲台,及时给予帮助。例如在教学《伤仲永》一文时,文章通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文眼”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使阅读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当然,提倡学生质疑,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深究去体味、领悟,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体现在教师选择恰当的点拨时机,使用恰当的点拨方法。我认为恰当的点拨时机,一是在学生质疑遇到困难时,二是在学生难以发现问题时。总而言之,质疑如同阅读教学的“敲门砖”,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这一步很关键,引导好了,学生就会形成阅读思考的习惯,形成自己的阅读思维。这种思维终身受用。
三、运用,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阅读教学是学生习得语文知识的重要平台,但学不致用也无法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把运用投放到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既学又用,边学边实践,这样才能学得习得,形成语文技能和实践能力。
一是读说结合。开展阅读后的交流讨论,让学生把读中所思、所感、感悟,弄得的以及不懂的都相互交流。这既是一种认识深化,又是一种智慧碰撞。
二是读练结合。适当的练习题目是学生巩固语文技能的良好方式,也是学生打开思维闸门的重要辅助手段。
三是读写结合。阅读与写作都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都是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它们效度如何,直接体现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我们知道,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我们要充分运用这种方式,读中有写,写后又读,读写交错。现行教材编排也有此意,分长、短两条线来设计的:长线结合是按单元对应地安排读写训练,以使学生阅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内化过程,力图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习作的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短线结合是指阅读课中的小练笔,这种与阅读对应的片断训练,用时少,见效快,既是作文教学的补充训练,又是学生习作的基础训练。
总之,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就是想方设法搭建平台,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写。这就是阅读实践,语文实践,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参考文献:
[1] 兰臻,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海峡科学,2009.4。
[2]曹海荣,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
[3]林文兰,试论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10。
[4]陈妍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成功(教育),2012.4。
- 【发布时间】2014/12/27 16:00:11
- 【点击频次】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