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关于翻转课堂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探讨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经过教学改革的发起人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用低成本制作教学视频的探索和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颠覆传统课堂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的大胆尝试,因其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效很快在美国被流行起来,甚至风靡全球。自2011年以来,翻转课堂也越来越被中国的各所学校被接受,并纷纷参与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掀起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热潮。信息技术是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关键词:翻转课堂 信息技术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翻译过来的术语,一般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它起源于美国一所学校两位老师的实践。翻转课堂模式并非源自新的教育和学习理论,其仍然采用的是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掌握学习法。
掌握学习法是本杰明.布卢姆创立。掌握学习,就是学生按他们自己的节奏学习课程;当他们完成一个单元,他们必须证明他们已学到了内容;采取的方式是通过“退出评估”——包括实验室和书面测试。如果学生在这些退出评估中得分低于85%,他们必须回去,重新学习他们错过了的概念,并再次参加考试。学生的成绩不再是由预想的比例决定,而是他们已经掌握了多少内容。
“翻转课堂” 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它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巨大突破,改变了学生克服学习重点、难点时教师不在现场的情况,利用微课程将教师的讲授放在课前,将学习中的解决问题放在课堂,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翻转课堂”教育思想的优越之处核心在于将学习知识的过程转移到课外,交给了学生自己,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学习,使得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商和努力程度灵活的决定学习的进度,提出有效的的见解并在课堂中解决掉,有利于他们充分理解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二、翻转课堂理论框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课程划分为若干部分,明确若干小目标,学生利用课前教师备课过程中的核心知识点进行预习,课上进行内容的深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应用迁移的训练。教育技术和学习活动是翻转课堂的关键因素,它为学习者构建个性化的信息化的协作学习环境创造条件,保证翻转课堂的顺利开展,需要有信息技术的支持,即要有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其次,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视频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也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技术能力。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分析与构建
2011年美国学者Gerstein最先构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将课堂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体验学习阶段、概念探究阶段、意义建构阶段以及展示应用阶段。后来Tall bert 也提出了翻转课堂的课程结构图,我国的学者曾贞和张金磊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翻转课堂教学框架。本人借鉴众多学者的观点,结合符合校情的教学需求以及学习者特征,构建了如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图。
我们将整个过程分为课前和课中两个部分。其中课前教师和学生承担不同的任务,教师负责制作微视频课程、提供丰富的资源、布置任务等,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自主学习;课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巩固学习。该模式注重交流和评价,在课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力,课中在协作探究中促进知识内化。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资源的提供者,引导学生向探究思维发展,以挖掘学习者学习的潜力、发挥学习者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
(1)教学视频简短精炼
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首先是要借助简短的教学视频对学生实施教学,视频一般只有短短几分钟,较长的视频也就十几分钟。由于视频短小,我们是否有这样的疑问:视频短,教学内容是否也“偷工减料”了呢?这样我们就完全误解了翻转课堂的意义。教学视频虽然简短但是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高度集中地范围之内,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通过网络发布,查找方便,有利于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比如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学习《电子报的制作》的学生偏向问一些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不小心把图片插入到文本框里面去了如何编辑图片、如何让文本随自选图形的形状变化而改变方位角度(这属于拓展内容)等一些层次更高、更具挑战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操作的掌握,更能够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翻转课堂”教学视频不同于其他传统的教学视频在于视频的主体信息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非将教师讲课的视频全程录入下来,这类视频就好像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学习,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甚至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全面提升了学习互动性。
(3)重新建构学习过程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由于知识是学生被动地从老师那接收而来,学生很难对其进行再创造或者是深入使用探究,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电子报制作》课中,只是在电子报中简单地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元素,然后对其进行简单的移动、裁剪、改变大小等排版编辑,甚至有学生对这些元素没有进行任何的编辑,只是简单的插入就完成电子报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大部分知识是学生主动学习建构的,首先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会更好,其次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做铺垫,学生自然会对迁移性的知识进行再学习,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不仅对电子报构成元素的使用很娴熟,而且还会使用视频中未提到的但是显而易见可以使用的工具和知识。所以,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很好地使用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文本框来制作电子报,而且在编辑这些元素的时候,除了使用到了视频中提到的工具,还尝试使用了其他一些能让作品更完美的技术工具。同时,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地将图片、文本框、艺术字等元素插入到电子报中,并进行了拖拉、裁剪等简单的编辑,很多同学都没有考虑到图片作为背景的融合效果以及表现主题的创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每个小组的主题都是经过组员商讨之后确定的,主题各异、风格也各不相同,图片背景与文本字体的颜色搭配效果明显,且表现主题的文本、图片等素材也非常富有创意,作品的创作成分高,创造性较强。
(4)方便复习检测
在视频的结尾会有几道检测题方便学生进行自检,若没有正确解答则此次视频教学未通过进行重新学习,这样的安排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效,实时学习实时自检。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也可以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翻转课堂教学视频同时也可以便于学生在一段时间后进行复习和巩固。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参考文献:
[1]翻转课堂在中国的可行性[J].知乎2014(11)
[2]赵卫兵.翻转课堂,助推教育改革的新亮点[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12
[3]周路,“翻转课堂”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2 / 12.
关键词:翻转课堂 信息技术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翻译过来的术语,一般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它起源于美国一所学校两位老师的实践。翻转课堂模式并非源自新的教育和学习理论,其仍然采用的是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掌握学习法。
掌握学习法是本杰明.布卢姆创立。掌握学习,就是学生按他们自己的节奏学习课程;当他们完成一个单元,他们必须证明他们已学到了内容;采取的方式是通过“退出评估”——包括实验室和书面测试。如果学生在这些退出评估中得分低于85%,他们必须回去,重新学习他们错过了的概念,并再次参加考试。学生的成绩不再是由预想的比例决定,而是他们已经掌握了多少内容。
“翻转课堂” 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它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巨大突破,改变了学生克服学习重点、难点时教师不在现场的情况,利用微课程将教师的讲授放在课前,将学习中的解决问题放在课堂,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翻转课堂”教育思想的优越之处核心在于将学习知识的过程转移到课外,交给了学生自己,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学习,使得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商和努力程度灵活的决定学习的进度,提出有效的的见解并在课堂中解决掉,有利于他们充分理解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二、翻转课堂理论框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课程划分为若干部分,明确若干小目标,学生利用课前教师备课过程中的核心知识点进行预习,课上进行内容的深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应用迁移的训练。教育技术和学习活动是翻转课堂的关键因素,它为学习者构建个性化的信息化的协作学习环境创造条件,保证翻转课堂的顺利开展,需要有信息技术的支持,即要有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其次,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视频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也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技术能力。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分析与构建
2011年美国学者Gerstein最先构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将课堂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体验学习阶段、概念探究阶段、意义建构阶段以及展示应用阶段。后来Tall bert 也提出了翻转课堂的课程结构图,我国的学者曾贞和张金磊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翻转课堂教学框架。本人借鉴众多学者的观点,结合符合校情的教学需求以及学习者特征,构建了如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图。
我们将整个过程分为课前和课中两个部分。其中课前教师和学生承担不同的任务,教师负责制作微视频课程、提供丰富的资源、布置任务等,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自主学习;课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巩固学习。该模式注重交流和评价,在课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力,课中在协作探究中促进知识内化。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资源的提供者,引导学生向探究思维发展,以挖掘学习者学习的潜力、发挥学习者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
(1)教学视频简短精炼
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首先是要借助简短的教学视频对学生实施教学,视频一般只有短短几分钟,较长的视频也就十几分钟。由于视频短小,我们是否有这样的疑问:视频短,教学内容是否也“偷工减料”了呢?这样我们就完全误解了翻转课堂的意义。教学视频虽然简短但是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高度集中地范围之内,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通过网络发布,查找方便,有利于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比如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学习《电子报的制作》的学生偏向问一些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不小心把图片插入到文本框里面去了如何编辑图片、如何让文本随自选图形的形状变化而改变方位角度(这属于拓展内容)等一些层次更高、更具挑战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操作的掌握,更能够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翻转课堂”教学视频不同于其他传统的教学视频在于视频的主体信息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非将教师讲课的视频全程录入下来,这类视频就好像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学习,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甚至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全面提升了学习互动性。
(3)重新建构学习过程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由于知识是学生被动地从老师那接收而来,学生很难对其进行再创造或者是深入使用探究,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电子报制作》课中,只是在电子报中简单地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元素,然后对其进行简单的移动、裁剪、改变大小等排版编辑,甚至有学生对这些元素没有进行任何的编辑,只是简单的插入就完成电子报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大部分知识是学生主动学习建构的,首先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会更好,其次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做铺垫,学生自然会对迁移性的知识进行再学习,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不仅对电子报构成元素的使用很娴熟,而且还会使用视频中未提到的但是显而易见可以使用的工具和知识。所以,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很好地使用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文本框来制作电子报,而且在编辑这些元素的时候,除了使用到了视频中提到的工具,还尝试使用了其他一些能让作品更完美的技术工具。同时,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地将图片、文本框、艺术字等元素插入到电子报中,并进行了拖拉、裁剪等简单的编辑,很多同学都没有考虑到图片作为背景的融合效果以及表现主题的创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每个小组的主题都是经过组员商讨之后确定的,主题各异、风格也各不相同,图片背景与文本字体的颜色搭配效果明显,且表现主题的文本、图片等素材也非常富有创意,作品的创作成分高,创造性较强。
(4)方便复习检测
在视频的结尾会有几道检测题方便学生进行自检,若没有正确解答则此次视频教学未通过进行重新学习,这样的安排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效,实时学习实时自检。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也可以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翻转课堂教学视频同时也可以便于学生在一段时间后进行复习和巩固。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参考文献:
[1]翻转课堂在中国的可行性[J].知乎2014(11)
[2]赵卫兵.翻转课堂,助推教育改革的新亮点[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12
[3]周路,“翻转课堂”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2 / 12.
- 【发布时间】2014/12/27 16:04:00
- 【点击频次】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