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教学启迪心智 评价丰盈课堂——初中美术课堂评价的语言策略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美术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关键词: 评价语言 实效 赏识 分层 机智 情境
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在课改浪潮的推动下,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虽在更新发展,但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时有发生:像教师的评价语言过于随意呆板,单一不丰富且不符合学生实际;评价笼统模糊没有指向性;过于强调分数等级,忽视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互助及情感体验;不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等。
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这句话精辟地点明了教师评价语言的重要性。那如何运用恰当巧妙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言”之有效地为学生创建和谐高效的艺术殿堂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实践和感悟:
一、实效评价,语半功倍
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
在美术课堂中我们往往发现有些教师的评价语单调乏味没有针对性。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是“说的很好”、“非常好”,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是“”画得真好、“画得真棒”。如此廉价的的表扬却能在45分钟的课堂中高频度使用并一直贯穿始终。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绘画水平。可对于形式各异的回答和作品,教师的回应均是“说的很好”、“非常好”, ”画得真好、“画得真棒”。久而久之,学生会明白无论自己的见解如何,作品水平怎样,老师的反应也就诸如此类,那“我”为什么要动脑筋思考?绘画水平提高了又会怎样?连最中肯的评价都不会得到。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产生惰性,而且对美术课的兴趣也会呈现大滑坡趋势。对于这种白费功夫、低效率的表扬我们应避免使用。
即使是美术老师,我们也不应使他人认为我们只是强在手上、败在嘴上。有位教师曾经说过:“教欲善其事,必先敏其言。”不同的回答、不同的作品运用不同的评价语言,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优秀的作品也会存在不一样的闪光点,教师可评价“构思巧妙”、“构图饱满”、“色彩绚丽”、 “魔幻色彩”、“独具匠心”、“想象力丰富”、“创意十足”等。针对不同的回答,教师可采用“你心思缜密,大胆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可见在思维的碰撞中会涌现智慧的火花”、“真好!你善于开动大脑,这种方法更简单易行”、“这位同学一下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你能详细说下自己的看法吗?”、“多有创意的想法啊,同学们也想到了吧”。当然,我们也不能抱着不毁灭任何一个毕加索的心态,一味地毫不实际地表扬学生。点出闪光点更应指出不足,明确学生前进的方向,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实效。
二、赏识评价,心悦神怡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听到一句得体的称赞,能使他陶醉两个月。”一如我们重视领导对我们的评价,学生特别期许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评价。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普通的喝彩,都会成就我们小小的自豪感。实践证明,把握时机、适时地进行赏识评价,让学生学会感动,在一种愉悦的心情下学习,这是教育的一种极佳境界。
“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笔者所教授的班级中有一位叫杨自振的同学,由于这位同学有自虐倾向,老师和同学都敬而远之。有一次临近上课时,他拿着一份手工作品走到我面前:“老师,你看,这是我的作品,合格吗?艺术节可以展出吗?”对于他此次的表现我颇感意外,因为在平日的课中他可是连绘画工具都带不来的学生呀!非但如此,他还经常扰乱课堂秩序,老师多次找他谈话都收效甚微。仔细思考,猛然回想起来,在上节课时我关注到杨自振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课中他还是一如既往的“两手空空”,此时的我并没有严厉批评,而是用手温柔地抚摸着他的头,轻声地说道,“下节课一定要记得带工具哦。”他点点了头。没想到他这节课真的带全了所有的绘画工具,有很多还都是新买的。更出乎意料的是,他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完成了一件美术作品。我接过他手中的“作品”——用废旧物品制作的,貌似“神州九号”的样子,外面用彩色卡纸歪七扭八地拼贴着,甚至卡纸的边缘线都像是用手撕的而不是剪的。看看“作品”,再看看杨自振,我把目光聚焦在他的脸上,满头大汗,一双眼睛直直的望着我,明显带着某种期冀。就这作品,若是换了其他同学,我会强调要注意造型准确,做工精细,色彩搭配要合理。可对于他,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主动,就像对待一株初发的幼苗。我摸摸他的头,欣慰地笑着:“杨自振,你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答应老师的事情及时的做到了,这说明你是一个信守承诺的孩子;利用闲暇时间完成了一件艺术节的美术作品,你的积极主动证明你有集体荣誉感!你是我们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话音刚落,全班同学的掌声热烈响起。自此以后,杨自振的表现一直都很优秀,上课越发的积极主动,还成为了我的小帮手。在我和他的共同努力下,他的作品成功地在校园艺术节上完美亮相。
三、分层评价,显山露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每一个人都抬起头来走路”。在教育中我们承认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我们应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给予他们鼓励和关爱,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学习。
许多教育家呼吁“评价应多几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将会多一批好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评价的标准要有多维性。这也是对多元智力理论的形象概括。如今,许多美术培训班、兴趣班纷至沓来,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提高了学生的绘画素养。但仍有没报班和对美术本无兴趣的同学存在。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的差异性呈现出的多元的评价状态。对于作业,我们可设置为三个层次:1.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型作业。2.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拓展型作业。3.面向少数学有余力学生的提高型作业。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对其作业进行分层评价。如:同一层次的作业,美术水平较落后的学生得分可超过美术水平较一般的普通学生;相对一般的普通生的分值也可超过美术水平较高的学生。这样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有所区别。对于美术后进生的点滴进步都应加以表扬,鼓励他们努力向更高一层次发展。对于一般的学生及美术水平较高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应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进他们更加努力奋进。
针对优秀生,我们加以启迪;针对中等生,我们注重鞭策;针对后进生,我们侧重于激励。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后进生的评价。缺乏自信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教师在评价的时候要语气柔和,多采用激励性评价,多关注学习态度、参与热情等。作业上可写 “别泄气,慢慢来”、“你真有毅力,一张张的重画,果然一张比一张优秀,连老师都要向你学习呢!”、 “相信下一张会更精彩”等,若课堂上后进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教师可及时评价“你真勇敢,你首先战胜了自己,今天的你闪耀着自信的光辉!”、“你是我们班的今日挑战之星,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英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将爱洒向这些容易被遗忘的角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
分层次评价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保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评价使学生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自我价值;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找到丧失的自信;通过评价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位学生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都能书写出自信而辉煌的乐章!
关键词: 评价语言 实效 赏识 分层 机智 情境
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在课改浪潮的推动下,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虽在更新发展,但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时有发生:像教师的评价语言过于随意呆板,单一不丰富且不符合学生实际;评价笼统模糊没有指向性;过于强调分数等级,忽视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互助及情感体验;不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等。
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这句话精辟地点明了教师评价语言的重要性。那如何运用恰当巧妙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言”之有效地为学生创建和谐高效的艺术殿堂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实践和感悟:
一、实效评价,语半功倍
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
在美术课堂中我们往往发现有些教师的评价语单调乏味没有针对性。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是“说的很好”、“非常好”,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是“”画得真好、“画得真棒”。如此廉价的的表扬却能在45分钟的课堂中高频度使用并一直贯穿始终。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绘画水平。可对于形式各异的回答和作品,教师的回应均是“说的很好”、“非常好”, ”画得真好、“画得真棒”。久而久之,学生会明白无论自己的见解如何,作品水平怎样,老师的反应也就诸如此类,那“我”为什么要动脑筋思考?绘画水平提高了又会怎样?连最中肯的评价都不会得到。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产生惰性,而且对美术课的兴趣也会呈现大滑坡趋势。对于这种白费功夫、低效率的表扬我们应避免使用。
即使是美术老师,我们也不应使他人认为我们只是强在手上、败在嘴上。有位教师曾经说过:“教欲善其事,必先敏其言。”不同的回答、不同的作品运用不同的评价语言,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优秀的作品也会存在不一样的闪光点,教师可评价“构思巧妙”、“构图饱满”、“色彩绚丽”、 “魔幻色彩”、“独具匠心”、“想象力丰富”、“创意十足”等。针对不同的回答,教师可采用“你心思缜密,大胆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可见在思维的碰撞中会涌现智慧的火花”、“真好!你善于开动大脑,这种方法更简单易行”、“这位同学一下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你能详细说下自己的看法吗?”、“多有创意的想法啊,同学们也想到了吧”。当然,我们也不能抱着不毁灭任何一个毕加索的心态,一味地毫不实际地表扬学生。点出闪光点更应指出不足,明确学生前进的方向,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实效。
二、赏识评价,心悦神怡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听到一句得体的称赞,能使他陶醉两个月。”一如我们重视领导对我们的评价,学生特别期许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评价。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普通的喝彩,都会成就我们小小的自豪感。实践证明,把握时机、适时地进行赏识评价,让学生学会感动,在一种愉悦的心情下学习,这是教育的一种极佳境界。
“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笔者所教授的班级中有一位叫杨自振的同学,由于这位同学有自虐倾向,老师和同学都敬而远之。有一次临近上课时,他拿着一份手工作品走到我面前:“老师,你看,这是我的作品,合格吗?艺术节可以展出吗?”对于他此次的表现我颇感意外,因为在平日的课中他可是连绘画工具都带不来的学生呀!非但如此,他还经常扰乱课堂秩序,老师多次找他谈话都收效甚微。仔细思考,猛然回想起来,在上节课时我关注到杨自振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课中他还是一如既往的“两手空空”,此时的我并没有严厉批评,而是用手温柔地抚摸着他的头,轻声地说道,“下节课一定要记得带工具哦。”他点点了头。没想到他这节课真的带全了所有的绘画工具,有很多还都是新买的。更出乎意料的是,他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完成了一件美术作品。我接过他手中的“作品”——用废旧物品制作的,貌似“神州九号”的样子,外面用彩色卡纸歪七扭八地拼贴着,甚至卡纸的边缘线都像是用手撕的而不是剪的。看看“作品”,再看看杨自振,我把目光聚焦在他的脸上,满头大汗,一双眼睛直直的望着我,明显带着某种期冀。就这作品,若是换了其他同学,我会强调要注意造型准确,做工精细,色彩搭配要合理。可对于他,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主动,就像对待一株初发的幼苗。我摸摸他的头,欣慰地笑着:“杨自振,你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答应老师的事情及时的做到了,这说明你是一个信守承诺的孩子;利用闲暇时间完成了一件艺术节的美术作品,你的积极主动证明你有集体荣誉感!你是我们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话音刚落,全班同学的掌声热烈响起。自此以后,杨自振的表现一直都很优秀,上课越发的积极主动,还成为了我的小帮手。在我和他的共同努力下,他的作品成功地在校园艺术节上完美亮相。
三、分层评价,显山露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每一个人都抬起头来走路”。在教育中我们承认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我们应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给予他们鼓励和关爱,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学习。
许多教育家呼吁“评价应多几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将会多一批好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评价的标准要有多维性。这也是对多元智力理论的形象概括。如今,许多美术培训班、兴趣班纷至沓来,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提高了学生的绘画素养。但仍有没报班和对美术本无兴趣的同学存在。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的差异性呈现出的多元的评价状态。对于作业,我们可设置为三个层次:1.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型作业。2.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拓展型作业。3.面向少数学有余力学生的提高型作业。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对其作业进行分层评价。如:同一层次的作业,美术水平较落后的学生得分可超过美术水平较一般的普通学生;相对一般的普通生的分值也可超过美术水平较高的学生。这样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有所区别。对于美术后进生的点滴进步都应加以表扬,鼓励他们努力向更高一层次发展。对于一般的学生及美术水平较高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应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进他们更加努力奋进。
针对优秀生,我们加以启迪;针对中等生,我们注重鞭策;针对后进生,我们侧重于激励。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后进生的评价。缺乏自信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教师在评价的时候要语气柔和,多采用激励性评价,多关注学习态度、参与热情等。作业上可写 “别泄气,慢慢来”、“你真有毅力,一张张的重画,果然一张比一张优秀,连老师都要向你学习呢!”、 “相信下一张会更精彩”等,若课堂上后进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教师可及时评价“你真勇敢,你首先战胜了自己,今天的你闪耀着自信的光辉!”、“你是我们班的今日挑战之星,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英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将爱洒向这些容易被遗忘的角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
分层次评价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保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评价使学生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自我价值;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找到丧失的自信;通过评价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位学生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都能书写出自信而辉煌的乐章!
- 【发布时间】2014/12/27 16:04:33
- 【点击频次】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