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教学有效性 应抓好过程调控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小学语文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必须抓好过程调控,让学生在40分钟内尽可能地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进取精神,有主动学习意识,能积极地进行意义建构和消化习得。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有效性 提高 过程调控 抓好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近年来课改的主题词,也是教师课堂教学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但由于受到“时间出成绩”观念的影响,个别教师认为只要多挤占时间上课,多用题海战术,就会取得良好教学成绩。其实不然,那样只能让学生疲于应付,不但没有积极效果,还伤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应抓好过程调控,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状态和进取精神,积极地意义建构和消化习得。
一、围绕目标调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一切教学措施都必须围绕的中心。新课标要求现行语文教学应在“三个维度”上下功夫,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不可偏废,没有孰重孰轻之分。“知识与技能”目标就是传统的“双基”要求,是实现语文工具性特征的有效载体。属于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教师最易达成的目标。这一点对于长期为“应试”服务的教师来说,不谈也觉得很重要。“过程与方法”目标,意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本身的愉悦和快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实施语文人文性教育的重要方法,即传统的德育目标,意在通过文本熏陶和审美体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明确这“三维目标”,教师上课才知道下步走向,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控,避免上课随意性,抓不住重点等现象。从日常教学教研活动可看到,一些教师为了让课堂活跃,学生发言或思路明显“走偏”,即没有及时调控回来,原因就是教师不明确重点,不围绕目标教学。
二、抓好情感调控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交流。这种交流是以情感的融洽为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为铺垫进行的智慧碰撞。传统教学就只注重知识传授,师生间没有情感交流,不能为学生蓄势激情,催生不出强烈的学习动机,致使学生学习毫无灵性。而一些过于严肃的教师,甚至还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没有心理自由与安全感,让学生更没有放飞想象的胆量和思维驰骋的勇气。所以,我们必须抓好情感调控,通过自身语言、表情或肢体动作营造出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与学生真诚地进行情感交流,在对话中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正如古人所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在实际上课时,教师如果面带微笑,把情绪调控在最佳状态,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会使学生受到感染,精力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表现出更好的学习状态。因此,有人这样说,课堂是“以心换心,以情激情”的课堂。作为一个好教师,上课一定要调节好自身情感,我希望象歌声唱的那样,把悲伤留给自己,把微笑带进课堂。
三、注重语言调控
语言是传达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更应注重自身语言能力锻炼,善于调控语言表达的快慢、高低、抑扬。曾有人这样要求教师:不是演员,但应该有演员的素养;不是诗人,但应该有诗人的气质。但我认为,只要做到规范、精练、形象、准确,能把教学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能使孩子感到有趣---情趣怏然、有味---回味无穷、有奇---出乎意料、有惑---留有思考余地就行了。在教学时,特别是启导诱思时,一定要准确性、通俗性、有指向性,让学生受启而发,有思维成果。当教学内容抽象时,教师语言要具有形象性和幽默性,尽量让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探究出新的成果来。另外,需指出的是,我们无论在时候语言要简明扼要、一语道破、精练突出,切忌拖泥带水、啰嗦重复、似是而非、含混不清,否则教师的表率作用将大打折扣,就像古人说的那样:“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教师的崇高形象就在幼小心灵中“枯萎”了。所以,我们就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不仅会表达,更要会调控。
四、学习兴趣调控
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所以,我们应注重学生兴趣培养,注重学习情感调控。当然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创设趣味情境就是其中一种。
五、偶发事件调控
教学虽然是有计划的活动,但在实际中,常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即偶发事件。而这些事件,如果我们视而不见或充耳不闻,有可能将课堂教学推向尴尬局面,教学无法开展。如果这种偶发事件是个别学生有意而为,我们教师采取冷嘲热讽、严词斥责方法处理,将严重挫伤学生积极性,不利于帮助教育学生;反之,我们若采取信口开河、敷衍搪塞的办法,就可能将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到时,就需要我们教师有处变不惊的调控策略,有镇定的心理素质,敏锐地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灵活地、及时地运用教育调控的手段来驾驭课堂,因势利导,最好能将这种偶发事件化为一种“天然生成”的新资源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虽然只有短短40分钟,但涉及的内容太多太复杂,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更需要多措并举,根据实时变化采取不同策略,所以,我们必须做到策略心中藏,随需随取。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只有从小处着手,加强细节研究,才能让最终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好更多的语文知识,发展好语文素养。当然,我们经常加强调控策略研究与探讨,也能提高我们自身教学能力,助推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裴玉鑫,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J].民营科技,2010年12月。
[2]成建平,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和思考,教育革新[J].2005年3月。
[3]洪钦源,语文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J].江西教育,2003年1月。
[4]叶圣陶,论语文教学目的、方法和语文能力[J].安徽教育,1994年3月。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有效性 提高 过程调控 抓好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近年来课改的主题词,也是教师课堂教学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但由于受到“时间出成绩”观念的影响,个别教师认为只要多挤占时间上课,多用题海战术,就会取得良好教学成绩。其实不然,那样只能让学生疲于应付,不但没有积极效果,还伤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应抓好过程调控,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状态和进取精神,积极地意义建构和消化习得。
一、围绕目标调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一切教学措施都必须围绕的中心。新课标要求现行语文教学应在“三个维度”上下功夫,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不可偏废,没有孰重孰轻之分。“知识与技能”目标就是传统的“双基”要求,是实现语文工具性特征的有效载体。属于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教师最易达成的目标。这一点对于长期为“应试”服务的教师来说,不谈也觉得很重要。“过程与方法”目标,意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本身的愉悦和快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实施语文人文性教育的重要方法,即传统的德育目标,意在通过文本熏陶和审美体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明确这“三维目标”,教师上课才知道下步走向,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控,避免上课随意性,抓不住重点等现象。从日常教学教研活动可看到,一些教师为了让课堂活跃,学生发言或思路明显“走偏”,即没有及时调控回来,原因就是教师不明确重点,不围绕目标教学。
二、抓好情感调控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交流。这种交流是以情感的融洽为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为铺垫进行的智慧碰撞。传统教学就只注重知识传授,师生间没有情感交流,不能为学生蓄势激情,催生不出强烈的学习动机,致使学生学习毫无灵性。而一些过于严肃的教师,甚至还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没有心理自由与安全感,让学生更没有放飞想象的胆量和思维驰骋的勇气。所以,我们必须抓好情感调控,通过自身语言、表情或肢体动作营造出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与学生真诚地进行情感交流,在对话中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正如古人所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在实际上课时,教师如果面带微笑,把情绪调控在最佳状态,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会使学生受到感染,精力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表现出更好的学习状态。因此,有人这样说,课堂是“以心换心,以情激情”的课堂。作为一个好教师,上课一定要调节好自身情感,我希望象歌声唱的那样,把悲伤留给自己,把微笑带进课堂。
三、注重语言调控
语言是传达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更应注重自身语言能力锻炼,善于调控语言表达的快慢、高低、抑扬。曾有人这样要求教师:不是演员,但应该有演员的素养;不是诗人,但应该有诗人的气质。但我认为,只要做到规范、精练、形象、准确,能把教学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能使孩子感到有趣---情趣怏然、有味---回味无穷、有奇---出乎意料、有惑---留有思考余地就行了。在教学时,特别是启导诱思时,一定要准确性、通俗性、有指向性,让学生受启而发,有思维成果。当教学内容抽象时,教师语言要具有形象性和幽默性,尽量让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探究出新的成果来。另外,需指出的是,我们无论在时候语言要简明扼要、一语道破、精练突出,切忌拖泥带水、啰嗦重复、似是而非、含混不清,否则教师的表率作用将大打折扣,就像古人说的那样:“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教师的崇高形象就在幼小心灵中“枯萎”了。所以,我们就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不仅会表达,更要会调控。
四、学习兴趣调控
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所以,我们应注重学生兴趣培养,注重学习情感调控。当然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创设趣味情境就是其中一种。
五、偶发事件调控
教学虽然是有计划的活动,但在实际中,常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即偶发事件。而这些事件,如果我们视而不见或充耳不闻,有可能将课堂教学推向尴尬局面,教学无法开展。如果这种偶发事件是个别学生有意而为,我们教师采取冷嘲热讽、严词斥责方法处理,将严重挫伤学生积极性,不利于帮助教育学生;反之,我们若采取信口开河、敷衍搪塞的办法,就可能将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到时,就需要我们教师有处变不惊的调控策略,有镇定的心理素质,敏锐地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灵活地、及时地运用教育调控的手段来驾驭课堂,因势利导,最好能将这种偶发事件化为一种“天然生成”的新资源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虽然只有短短40分钟,但涉及的内容太多太复杂,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更需要多措并举,根据实时变化采取不同策略,所以,我们必须做到策略心中藏,随需随取。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只有从小处着手,加强细节研究,才能让最终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好更多的语文知识,发展好语文素养。当然,我们经常加强调控策略研究与探讨,也能提高我们自身教学能力,助推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裴玉鑫,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J].民营科技,2010年12月。
[2]成建平,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和思考,教育革新[J].2005年3月。
[3]洪钦源,语文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J].江西教育,2003年1月。
[4]叶圣陶,论语文教学目的、方法和语文能力[J].安徽教育,1994年3月。
- 【发布时间】2014/12/27 16:17:42
- 【点击频次】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