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用音乐构建地理高效课堂
【关键词】 ;
【正文】 爱因斯坦说过:“没有早期的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音乐是一种用听觉去感知的声音艺术,是种善于激发情感的艺术。音乐,是当下学生普遍喜欢的学科,作为一种美育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地理课也不例外。我们不妨从音乐切入,把美的音乐融入到枯燥的学习中,用音乐的感性认知引领学生的理性思维,用音乐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将音乐适度的引入课堂,用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怎样更好的利用音乐为课堂服务,构建活跃、高效的课堂是当下各个学科非常突出的议题。我曾经在几堂课上也尝试过,以下说说我的心得:
一、 音乐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音乐的创作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音乐植根与不同的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的人文因素也给音乐提供了精神基础。在音乐中,能体现当地的现实地理环境、人文景观,所以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区差异性。在第二册人教版第一章中,其中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地域文化对人口变化有什么影响?其中地区之间环境的差异,经济因素的影响,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利用这几个因素,在导入环节中创设一个音乐导入环节:呈现两个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走西口》和《茉莉花》。
(一)首先听辨两首作品,让学生分别指出两首作品的背景以及产生原因。《走西口》描绘的是陕北地区的人们为了温饱问题走出西口,而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是山西人外出务工、经商的必经之路。《茉莉花》一曲江苏小调,展现的是江南委婉细腻的情感,更体现了相对舒适的生活。
(二)了解两首作品的背景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两首作品的现实生活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甲方、乙方分别探讨有利和不利影响?
这两首作品体现了由于地区环境差异、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民歌展现不同的生活现状,一个是劳务输出,一个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经济、文化、科技等联系,但大量人口输出的不利影响随之而来,增加了迁入地住房、交通、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大量人口迁出使当地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
利用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导入,直观、形象的展现当地的人文景观、现实状态,调动的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解决了这一节最主要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被听,而是想要自主的去解决问题。
二、 把流行音乐带入课堂。
怎样用音乐把枯燥的课堂氛围带动起来?我使用的是地理歌曲教学方法。在讲解自然地理的时候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黄土高坡》、《松花江上》来描绘地形地貌,用《四季之歌》、《春之歌》来表现气象气候,用《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青藏高原》来感受各个民族地区差异性。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后总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关注,甚至每节课学生都会思考,老师会在什么地方切入什么流行歌曲呢?于是他们每日“功课”都少不了找出重点难点知识,再看是否有流行歌曲与之相关联。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带着兴趣去预习、听课、并总结。这些都是很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在教学中要用更精准、更适合的流行歌曲,万万不可用低俗、消极的歌曲。
三、 自编、自演
很多难点重点内容很易混淆,自从使用了“用熟悉的旋律编创歌词法”后学生的记忆力飞速提高。在编创歌词的过程中,老师书写重点内容,学生选定歌曲、填词,看着学生一字字的斟酌、摇头晃脑的哼唱,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寓教于乐。
例:讲解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用《老男孩》的旋律来编创歌曲
太平洋为四洋首,位于亚澳两美间。
大西洋西南北美洲,东岸临界欧与非。
印度洋周围临亚非澳,南部三洋水相连。
北冰洋的面积最小,亚欧北美三洲齐环绕。
讲解东西南北半球划分时,用《沧海一声笑》的旋律来编创
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一刀切下去,地球分东西。
赤道零纬度,地球分南北,温带四季异,南北相反分。
四、 利用歌曲的海量信息辅助教学
(一)《黄土高坡》中唱到:“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在这首歌中“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说明了我国气候的显著特征:季风性气候显著。所以这堂气候的教学,我采用歌曲引入,分析歌曲,为什么是东南风、西北风?什么原因形成这种特征?这说明我国的气候具有什么特征?并结合我国冬夏季风形成示意图,讨论后进行总结。
(二)《长江之歌》:带着问题听歌并讨论歌曲中能体现的长江的哪些信息?
你从雪山走来,
(长江发源于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
春潮是你的丰采;
(为什么是春潮?)
你向东海奔去,
(上游、中游、下游的划分,途径哪些省份,注入哪个海域?)
惊涛是你的气概,
(世界第三大河,亚洲第一大河。)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长江地势特点,对流经区域的影响?)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长江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对长江流域的综合利用规划有哪些?)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重要地位:突出表现在水利、航道航运上。)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古长江形成远古时代,今长江形成于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的燕山运动)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流经区域的灌溉,水土保持等)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长江流域的四川盆地“天府之国”、两湖地区“鱼米之乡”、太湖地 区“人间天堂”,长江流域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区。)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流经区域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并带动流经区域的政治经济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和黄河并称“母亲河”)
这种教学方法避免了学生生硬的单纯性的理解,在教学效果和课堂效果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爱听、爱记,课堂氛围融洽、活跃,都离不开歌曲的引入。
作为一名教师,怎样能在课堂上展现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的眼球,能把知识深入浅出的让学生接受并熟记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自从我使用了音乐辅助课堂的教学方法,课堂氛围明显好转,考试出现的易混淆的知识性错误大量减少,课堂效率显著提高。希望以后在教学的路上能更好的利用音乐辅助教学,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
一、 音乐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音乐的创作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音乐植根与不同的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的人文因素也给音乐提供了精神基础。在音乐中,能体现当地的现实地理环境、人文景观,所以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区差异性。在第二册人教版第一章中,其中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地域文化对人口变化有什么影响?其中地区之间环境的差异,经济因素的影响,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利用这几个因素,在导入环节中创设一个音乐导入环节:呈现两个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走西口》和《茉莉花》。
(一)首先听辨两首作品,让学生分别指出两首作品的背景以及产生原因。《走西口》描绘的是陕北地区的人们为了温饱问题走出西口,而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是山西人外出务工、经商的必经之路。《茉莉花》一曲江苏小调,展现的是江南委婉细腻的情感,更体现了相对舒适的生活。
(二)了解两首作品的背景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两首作品的现实生活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甲方、乙方分别探讨有利和不利影响?
这两首作品体现了由于地区环境差异、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民歌展现不同的生活现状,一个是劳务输出,一个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经济、文化、科技等联系,但大量人口输出的不利影响随之而来,增加了迁入地住房、交通、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大量人口迁出使当地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
利用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导入,直观、形象的展现当地的人文景观、现实状态,调动的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解决了这一节最主要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被听,而是想要自主的去解决问题。
二、 把流行音乐带入课堂。
怎样用音乐把枯燥的课堂氛围带动起来?我使用的是地理歌曲教学方法。在讲解自然地理的时候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黄土高坡》、《松花江上》来描绘地形地貌,用《四季之歌》、《春之歌》来表现气象气候,用《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青藏高原》来感受各个民族地区差异性。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后总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关注,甚至每节课学生都会思考,老师会在什么地方切入什么流行歌曲呢?于是他们每日“功课”都少不了找出重点难点知识,再看是否有流行歌曲与之相关联。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带着兴趣去预习、听课、并总结。这些都是很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在教学中要用更精准、更适合的流行歌曲,万万不可用低俗、消极的歌曲。
三、 自编、自演
很多难点重点内容很易混淆,自从使用了“用熟悉的旋律编创歌词法”后学生的记忆力飞速提高。在编创歌词的过程中,老师书写重点内容,学生选定歌曲、填词,看着学生一字字的斟酌、摇头晃脑的哼唱,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寓教于乐。
例:讲解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用《老男孩》的旋律来编创歌曲
太平洋为四洋首,位于亚澳两美间。
大西洋西南北美洲,东岸临界欧与非。
印度洋周围临亚非澳,南部三洋水相连。
北冰洋的面积最小,亚欧北美三洲齐环绕。
讲解东西南北半球划分时,用《沧海一声笑》的旋律来编创
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一刀切下去,地球分东西。
赤道零纬度,地球分南北,温带四季异,南北相反分。
四、 利用歌曲的海量信息辅助教学
(一)《黄土高坡》中唱到:“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在这首歌中“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说明了我国气候的显著特征:季风性气候显著。所以这堂气候的教学,我采用歌曲引入,分析歌曲,为什么是东南风、西北风?什么原因形成这种特征?这说明我国的气候具有什么特征?并结合我国冬夏季风形成示意图,讨论后进行总结。
(二)《长江之歌》:带着问题听歌并讨论歌曲中能体现的长江的哪些信息?
你从雪山走来,
(长江发源于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
春潮是你的丰采;
(为什么是春潮?)
你向东海奔去,
(上游、中游、下游的划分,途径哪些省份,注入哪个海域?)
惊涛是你的气概,
(世界第三大河,亚洲第一大河。)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长江地势特点,对流经区域的影响?)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长江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对长江流域的综合利用规划有哪些?)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重要地位:突出表现在水利、航道航运上。)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古长江形成远古时代,今长江形成于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的燕山运动)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流经区域的灌溉,水土保持等)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长江流域的四川盆地“天府之国”、两湖地区“鱼米之乡”、太湖地 区“人间天堂”,长江流域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区。)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流经区域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并带动流经区域的政治经济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和黄河并称“母亲河”)
这种教学方法避免了学生生硬的单纯性的理解,在教学效果和课堂效果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爱听、爱记,课堂氛围融洽、活跃,都离不开歌曲的引入。
作为一名教师,怎样能在课堂上展现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的眼球,能把知识深入浅出的让学生接受并熟记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自从我使用了音乐辅助课堂的教学方法,课堂氛围明显好转,考试出现的易混淆的知识性错误大量减少,课堂效率显著提高。希望以后在教学的路上能更好的利用音乐辅助教学,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
- 【发布时间】2014/12/27 16:18:14
- 【点击频次】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