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思维训练浅谈

 

【作者】 王学青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庙山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言、语感和思维是语文和作文教学的三个支点,这三个支点缺失一个,语文和作文教学都只能走进僵死的胡同。写作活动是一种紧张的、严密的思维活动,是把思维活动的轨迹,用语言文字进行周密表达的活动。作文训练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反过来推动作文水平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作文是运用主体所积累的语言(字词句等)进行符合语法规范(语感)的表达。在这个运用语言,符合语感地表达的过程中,思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发动机”作用。
  学生的思维过程表现为“发散──收束──线性”的过程。即从“物”到“意”的过程是一个发散过程(有人认为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即从文章的写作目标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从生活和头脑中联系各种知识、事物等写作内容,但这些写作内容并不是全可以写进文章中去的,所以还要进行筛选,即所谓选材,从这里就开始了“收束”的阶段;从选出的材料中再进行炼意、构思、谋篇是一个连续不断地“收束”的过程;经过发散和收束两个过程之后,作者心里面的东西就可以变成文字了,学过语言学的人都知道,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线性”(字要一个一个地说出来,而话要一句一句地说出来,不可能同时表达),也就是说,从“意”到“文”是一个发散性的思维素材不断收束,最终变为线性。
  那么写作教学实践如进行思维训练呢?
  1.轻松写作七词法
  美国作文教学专家保尔·金塞拉(Paul Kinsella)专著《写作技巧》(THE TECHNIQUES OF WRITING)介绍了一种“轻松写作七词法”。他以为大多数学生认为写作文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甚至以为是一种折磨,原因在于作文难写,难于落笔开篇和限制话题。Paul Kinsella认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运用日常语言中的7个重点思维词来提问题和回答问题。平时我们只用少数几个重点词来组织思维和提问题,这是一个在无意识当中进行的思维过程,不妨有意让学生意识到这一过程。这种方法被称为“七词法”。
  7个重点思维词是:如何(HOW),如果(IF),什么(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谁(WHO),为什么(WHY)。具体的做法是针对作文题目,用这七个重点词当中的一个来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对这一问题做出归纳性的回答。这个归纳性的回答就可以作为整篇文章的中心句。中心句往往放在文章的开头,起着中心思想的作用。有了中心句,余下的文章就好写了,围绕着中心句展开讨论,通过举例、正反比较等手段充分论证中心句,最后做出总结。一篇作文即可大功告成了。而且因为有了中心句时时刻刻提醒着学生他这篇文章所要表述的中心思想,一般来说不容易跑题,这也就起到了限制话题的作用。在这种方法中,要注意尽可能只用一个重点词来提问题,用重点词提问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得出中心句,所提的问题一般不写进文章里,因此中心句必须是独立的、完整的,即使是不看问题也能让别人读得懂,也就是说中心句清楚地回答所提的问题。(“七词”与新闻写作要素之间有接近之处,那么新闻引路是否也可以这样解释,值得思考。)
  2.知识、思维和自我意识构成了创造力的基本要素
  留美博士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比较了中、美两国在绘画教学的中差异:中人儿童画完后问:“像不像?”,而美国儿童问:“好不好?”。他指出这种差别实际上是模仿与创造的思维差别。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教”混同于“训练”,从而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结果,老师或学校的无形外力就会延伸到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因此,作文教学中我们着重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学生思考出什么,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去思考,我们应该交给学生思维的工具。
  3.关于开放──“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引发的思考
  (1)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关系
  斯大林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那们作文是语言的高度综合运用,也可以说“作文是思维的一种直接实现”。或者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作文是语言的高度综合运用,可以推导:“作文是思维的工具之一”。因此,广义的写作是一种语言运用,理论上,通过思维训练就会提高作文水平,作文水平得到提高,那么其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2)转变观念教作文
  前文所论述的让我们再一次回到了“先放后收”的“放”之课题上来:
  作文教学可向生活开放:如教学学生写广告(参见另文),引导学生探讨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写作小论文,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作文教学可以向语文以外的学科开放:如我校在生物考试命题时,就要求学校就花坛改建瓷坪发表一事意见。作文教学可以向语文阅读教学开放: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变习题为习作,在阅读教学中习作的机会多了。
  就作文课教学内容本身也可以开放:如诗歌教学(参见另文)、通过对联教学引导学生炼词煅意……就传统作文训练方式也可以开放:我们以往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是只要达到目标即可,进一步开放之后,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进一步追求文章精品化,在不断修改中学习作文技法。
  附带牵涉到的一个问题是,这样转变观念教作文后,我们的学生就可以在不停的锻炼中自然提高,这也正是多作多改的传统优秀经验的落实。此外,我们要摆脱作文教学的功利性,不要企图学生在一个短期的时间内作文水平有一个非常大的提高,在转变观念教作文的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加强学生作文的“内功”。对学生的评价要灵活,作者私下认为:“在思考,在写作就是正常;求精品,求发表就是尖子;有个性,有创新就是优秀。”
  在具体的作文训练过程中,要放手学生思考。先练后导的做法符合这一精神。程序上,先练后导比先导后练要开放,形式上,目前流行的分类法包括命题开放、作文开放、批改开放、选材开放、主题开放等。社团活动是一种狭义的开放。“放”是基础、“收”是关键。最高境界的作文教学是没有作文课也没有作文法。
  • 【发布时间】2014/12/27 16:19:32
  • 【点击频次】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