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新课程倡导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想方设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政治课教学实践,就政治教学中为什么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新课程下自主学习的基本涵义和要求,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政治课;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它能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那么,如何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唤醒、开发、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独特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因此,每一位政治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勤于探索、勇于革新并不断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真正做到:给学生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挥;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讨;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到得更多、感悟得更多、能力培养得更多、情感升华得更多、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得更多。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策略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一方面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学好思想政治课。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使得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创新思维充分地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之中。另一方面,好奇是初中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就能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更重要善于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探索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充满了乐趣,感到思想政治课堂是一个和谐有趣的世界,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自主地学习,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二)启发诱导,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古人云:“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都说明了“疑”是获得真知、增长才干的起点。一切创造性思维始于“疑”,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与爱好质疑,要让学生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学有所长,学有所得。
1、创建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敢于开口提问。积极思维是提问的前提,敢于开口是提问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要与学生沟通,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就敢于开口,愿意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提出自己发现的或困惑的问题,并迫切需要加以解决,这样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学习习惯。
2、鼓励学生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甚至提出相反的看法与结论,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是简单还是复杂,都应给予肯定与鼓励,尤其是对差生提出的问题,更应给予肯定,切不可指责与训斥。只有这样,学生才敢口开,积极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敢质疑的思想。
(三)讨论探究,训练学生自主解释疑的能力。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解决问题却是提出问题的最终目标。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抓住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欲望,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开展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探究,辩析明理,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过程,让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要允许学生进行争辩,阐明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分析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在对问题的分析、整理、探究过程成为驱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下组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分析,注意观察学生讨论的动态,使学生感到有老师的支持援助,树立大胆发言和解决问题的信心。教师要少发言,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把发言权交给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给予启发、暗示与点拨,使学生产生顿悟,让学生在“山复水复疑无路”时,又感“柳暗花明又一村”,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其次,教师要鼓励与肯定学生的见解,尤其是学生新颖独到的看法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意,敢为人先的思想。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师的诱导、引导、指导,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要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将学生由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红岩;合作学习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年04期
关键词:政治课;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它能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那么,如何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唤醒、开发、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独特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因此,每一位政治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勤于探索、勇于革新并不断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真正做到:给学生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挥;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讨;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到得更多、感悟得更多、能力培养得更多、情感升华得更多、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得更多。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策略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一方面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学好思想政治课。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使得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创新思维充分地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之中。另一方面,好奇是初中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就能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更重要善于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探索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充满了乐趣,感到思想政治课堂是一个和谐有趣的世界,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自主地学习,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二)启发诱导,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古人云:“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都说明了“疑”是获得真知、增长才干的起点。一切创造性思维始于“疑”,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与爱好质疑,要让学生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学有所长,学有所得。
1、创建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敢于开口提问。积极思维是提问的前提,敢于开口是提问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要与学生沟通,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就敢于开口,愿意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提出自己发现的或困惑的问题,并迫切需要加以解决,这样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学习习惯。
2、鼓励学生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甚至提出相反的看法与结论,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是简单还是复杂,都应给予肯定与鼓励,尤其是对差生提出的问题,更应给予肯定,切不可指责与训斥。只有这样,学生才敢口开,积极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敢质疑的思想。
(三)讨论探究,训练学生自主解释疑的能力。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解决问题却是提出问题的最终目标。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抓住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欲望,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开展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探究,辩析明理,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过程,让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要允许学生进行争辩,阐明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分析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在对问题的分析、整理、探究过程成为驱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下组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分析,注意观察学生讨论的动态,使学生感到有老师的支持援助,树立大胆发言和解决问题的信心。教师要少发言,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把发言权交给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给予启发、暗示与点拨,使学生产生顿悟,让学生在“山复水复疑无路”时,又感“柳暗花明又一村”,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其次,教师要鼓励与肯定学生的见解,尤其是学生新颖独到的看法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意,敢为人先的思想。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师的诱导、引导、指导,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要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将学生由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红岩;合作学习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年04期
- 【发布时间】2014/12/27 16:19:59
- 【点击频次】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