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 情境 涵咏吟诵 比较 想象;
【正文】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古典诗词,它用优美的语调向我们展示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古典诗词的阅读教学力度在不断加大,但长期的语文教学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诗歌本身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深邃悠远的意境美对人的熏陶和感化作用。我们有的教师对于教材中的历代名作的赏析和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使得古典诗词中原本所蕴含的丰富的美感和细腻的情感变成了一堆枯燥乏味、毫无生气的死记硬背的文字符号,至于学生本应从诗词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精神享受、思想的升华和审美的愉悦也不复存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中学语文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的思考: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开场设置的好坏对课堂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堂课开设情境的设置能否激起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古典诗词历史久远,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要让学生真正领悟古典诗歌的深刻内蕴,与诗作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与诗人的喜怒哀乐发生共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需要教师精心地营造氛围、创设切合文本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诗境,感受诗歌的魅力。
诗歌本身就有音乐性的特点,古典诗词的许多名篇都被传唱至今,如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等,我们可以搜集这些音像资料,在课堂上,把与诗歌的意境和情调相符合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使课堂弥漫在这种乐海氛围里,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进入诗歌情感的天地,感悟出诗中的情感并产生共鸣。此外,一堂好的古典诗词课离不开我们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表述,离不开教师巧妙的语言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诗词,自己首先要入情入境,诗歌是情感的结晶,如果教古典诗词,见不到教师的喜怒哀乐,教师自己融不进诗人的情感空间,走不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又怎谈得上带领学生去品赏诗词?
二、品赏韵律,涵咏吟诵
朱熹认为“看诗不须着意去里面分解,但是平平地涵咏自好”。虽然跃然于纸上的是静态的语言文字,但它能更直接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婉转曲折等韵律节奏传达出极为复杂的情感内蕴,让美妙的诗情画意流淌在我们心中。叶圣陶先生曾经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可见古典诗词的反复吟诵并不是为了刻意背诵,而是真切体会诗词,达到一种境界,品味诗的真谛。反复吟诵一首诗,细细品味咀嚼,可以更深入探寻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词丰富的诗情画意美。
吟诵不仅仅是为了“读”而读,而是通过吟诵培养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课内、课外自觉吟诵古典诗词,扩大古典诗词的阅读面,养成吟诵的习惯,提高文化品位,得到审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
三、辨别流派,比较赏析
由于诗人的生平经历、情感气质、性格爱好、艺术修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会表现出各自独特的诗风、气派、理趣和情感,即使是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诗风特色。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品味诗词,相互比较、辨别,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仅能够使学生更为全面深刻地认识诗人、赏析诗作,而且能够扩展学生视野,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四、驰骋想象,感悟意蕴
诗词需要反复玩味,所谓“玩味”主要就是指读者在准确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去想象和感受它所表现的形象和情味。在诗词赏析中,通过预期的联想把原作的“深层意蕴”挖掘出来,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否则就谈不上深入地认识原作。古典诗词多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表现生活,抒发感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这些画面和情志并不局限于字词句的表层意上,它的深层意蕴需要我们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开拓诗的意境,展现诗的美,深化诗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放弃繁琐冗长的分析,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展现一个个生动多彩的画面,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态去探究作品中所蕴涵的深意。
五、重归现实,正确审视
由于古典诗词和我们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需要我们神游时空与历史进行对话,但和历史对话并不意味着我们队古典诗词的理解就应停留在“历史的眼光”。事实上,任何阅读欣赏都是当下的阅读欣赏,如果我们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根据今人的价值标准进行阅读和鉴赏,即“以现代人意识审视古典诗词”,优秀的古典诗词就能常读常新。
任何一首古典诗词都是在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完成的,要追溯诗歌的原意,对诗歌进行正确理解,就不得不进入诗作、了解诗人和诗人所生活的久远年代。当教师和学生一同站在历史的高度,教师要做到引导学生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文化,对诗作进行正确的思考和评价。
古典诗词教学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艺术鉴赏活动,这对于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美学素养和较宽的文学理论知识,并能够创造性地寻求灵活多变的古典诗词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赏析古典诗词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到诗人的风采和诗歌深邃悠远广阔的意境美,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享受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开场设置的好坏对课堂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堂课开设情境的设置能否激起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古典诗词历史久远,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要让学生真正领悟古典诗歌的深刻内蕴,与诗作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与诗人的喜怒哀乐发生共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需要教师精心地营造氛围、创设切合文本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诗境,感受诗歌的魅力。
诗歌本身就有音乐性的特点,古典诗词的许多名篇都被传唱至今,如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等,我们可以搜集这些音像资料,在课堂上,把与诗歌的意境和情调相符合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使课堂弥漫在这种乐海氛围里,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进入诗歌情感的天地,感悟出诗中的情感并产生共鸣。此外,一堂好的古典诗词课离不开我们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表述,离不开教师巧妙的语言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诗词,自己首先要入情入境,诗歌是情感的结晶,如果教古典诗词,见不到教师的喜怒哀乐,教师自己融不进诗人的情感空间,走不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又怎谈得上带领学生去品赏诗词?
二、品赏韵律,涵咏吟诵
朱熹认为“看诗不须着意去里面分解,但是平平地涵咏自好”。虽然跃然于纸上的是静态的语言文字,但它能更直接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婉转曲折等韵律节奏传达出极为复杂的情感内蕴,让美妙的诗情画意流淌在我们心中。叶圣陶先生曾经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可见古典诗词的反复吟诵并不是为了刻意背诵,而是真切体会诗词,达到一种境界,品味诗的真谛。反复吟诵一首诗,细细品味咀嚼,可以更深入探寻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词丰富的诗情画意美。
吟诵不仅仅是为了“读”而读,而是通过吟诵培养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课内、课外自觉吟诵古典诗词,扩大古典诗词的阅读面,养成吟诵的习惯,提高文化品位,得到审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
三、辨别流派,比较赏析
由于诗人的生平经历、情感气质、性格爱好、艺术修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会表现出各自独特的诗风、气派、理趣和情感,即使是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诗风特色。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品味诗词,相互比较、辨别,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仅能够使学生更为全面深刻地认识诗人、赏析诗作,而且能够扩展学生视野,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四、驰骋想象,感悟意蕴
诗词需要反复玩味,所谓“玩味”主要就是指读者在准确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去想象和感受它所表现的形象和情味。在诗词赏析中,通过预期的联想把原作的“深层意蕴”挖掘出来,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否则就谈不上深入地认识原作。古典诗词多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表现生活,抒发感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这些画面和情志并不局限于字词句的表层意上,它的深层意蕴需要我们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开拓诗的意境,展现诗的美,深化诗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放弃繁琐冗长的分析,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展现一个个生动多彩的画面,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态去探究作品中所蕴涵的深意。
五、重归现实,正确审视
由于古典诗词和我们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需要我们神游时空与历史进行对话,但和历史对话并不意味着我们队古典诗词的理解就应停留在“历史的眼光”。事实上,任何阅读欣赏都是当下的阅读欣赏,如果我们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根据今人的价值标准进行阅读和鉴赏,即“以现代人意识审视古典诗词”,优秀的古典诗词就能常读常新。
任何一首古典诗词都是在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完成的,要追溯诗歌的原意,对诗歌进行正确理解,就不得不进入诗作、了解诗人和诗人所生活的久远年代。当教师和学生一同站在历史的高度,教师要做到引导学生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文化,对诗作进行正确的思考和评价。
古典诗词教学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艺术鉴赏活动,这对于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美学素养和较宽的文学理论知识,并能够创造性地寻求灵活多变的古典诗词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赏析古典诗词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到诗人的风采和诗歌深邃悠远广阔的意境美,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享受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 【发布时间】2014/6/5 12:55:56
- 【点击频次】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