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四步作文教学法”模式探究
【关键词】 “四步作文教学法” 激趣 积累 创写 评改;
【正文】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然而“重头戏”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究其原因,学生对作文产生了畏惧情绪,怕写作文成了多数学生的一块心病,“谈文色变”比比皆是。导致这一严重后果的直接根源在于教师“应试”功利性太强,教法单一,批改老套,把作文看作是语文之外的新学科,没有注重作文的“流水线”教学。学生因没有得到系统培训,既无情感兴趣,又有素材储备,既无写作方法,又不知如何修改。这样怎能写出好文章来?又怎能体验到作文乐趣?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在日常教学中摸索出了一套经实践检验还蛮有效的作文教学法。下面,我具体言之。
一、激发兴趣
苏霍姆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作文更是如此,又特别是“兴趣贫困区”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大力激发和培养。为此我首先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一)以适用性激发兴趣。心理学家罗斯杰说过:“人有自发学习的倾向,但他只对大有益于个人行为的知识才感兴趣。”为了让学生感觉到作文有趣,我们可以在作文之前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作文作文,以及作文能力培养对现在和以后的学习、生活、生产有何意义等。还可以把学习、生产、生活、科研中需要作文的情境中用中外名人的故事和身边的事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觉得作文“确实大有影响于个人行为”,是生活的必需品,懂得了它的适用性,学生才能自觉高兴的去做,兴趣也就由此产生。
(二)以新颖性激发兴趣。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让其有话可说,有事可论,有情可抒。比如初一新生刚从小学生上来,心里非常高兴,上中学后事事感到新鲜,心里有说不完的话。这时让学生写“我是中学生”、“告别小学后”、“来到中学的第一天”等作文,让他们把滔滔不绝的话写在纸上。同时,命题要做到一材多体,一课多题,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喜好的需要,让他们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写妈妈题材的文章,可以出“我的妈妈”、“后妈”、“妈妈的手”、“妈妈的白发”……等不同的题目,让学生根据兴趣选自己喜欢的题目,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心情舒畅。
二、积累素材
作文是“厚积而薄发”的结果,但需要以“博观而约取”为前提。没有素材储备,即使是“巧妇”,再有灵性,“无米之炊”也上不了桌,也难写出精彩文章来。所以,在作文写作中,必须引导学生加强素材积累。
首先要指导学生加强积累词汇。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和丰富的词汇,纵有写作的强烈要求,也不能生动的叙事,准确的状物,恰当的抒情,辩证的说理。要注重学生积累词汇、积累美文的积极性,并做好读书笔记。比如可以让学生先摘录描写眼睛、耳朵、嘴巴、鼻梁的词语,再扩大为抄录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名人名言、成语典故、歇后语、格言等。并定期组织读书笔记评比展览等活动,引导学生长期坚持下来。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积累生活经验。作文创作来源于生活,无限广阔的生活空间为作文展现了无比丰富的作文素材。要引导学生学会观查生活、独具“慧眼”。从真实的生活中发现新型、典型的事物辨清“真、善、美、假、恶、丑”,用自己的笔去讴歌、去鞭挞。生活积累越厚,作文越有话可说。
三、创造写作
有了兴趣和素材储备,我们就可以要求学生运用课文范文的写作方法,把素材进行组织,开始创造写作。
(一)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要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先易后难,先记叙文后议论文;由小到大,由片断练习到成篇练习;先命题作文后自拟题作文。这样由浅入深,逐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能逐渐提高。
(二)采用专题训练。对于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文章,可采用专题训练的方法,审题、立意、论证论据、记事、写景、状物等等,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逐步攻破。写作时结合阅读中选取的优秀例文,对照比较,相辅相成,边读边写,多读多写,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三)举办丰富多彩的作文活动。如办墙报,手抄报、黑板报、作文园地、节目特刊、作文竞赛等,要求学生写稿,并鼓励向报刊、电台,电视台投稿,参加上级举办的作文竞赛,巩固发展学生的作文兴趣,指导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要求他们把日记,周记编成集子,画封面、拟书名、写目录、编页码、配插图。将优秀作品全班展览传阅,激发巩固学生作文的兴趣,保持良好的作文习惯。
四、激励评改
学生是作文的主体,也是评改的主体。叶圣陶曾说道:“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而我们很多教师并没有在这个环节上“偷懒”,主动地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考试前夕要求学生作文要反复修改,试问平时就没有训练,没有修改的习惯,考试时突然要求,行吗?显然是否定的答案。所以,平时作文一定要求学生自行修改。教师还要传授修改方法,让学生知道带着要求修改。特别要注意的是,修改也是个费脑力之事,教师要为学生修改注入动力,就是表扬激励。当学生自行修改后,抄写在专用作文本上,教师再进行评改。值得注意的是,作文的评分不宜采用“横向比较,同一标准”的方法。基础好的要“玉中指暇”,用评语指出不足;基础差的要“沙里淘金”,择其进步较大或某方面段落有特色给与高分。在写作文评语时要有期待,切不可一味指责。作文评语不能只限于几篇典型,应贯彻“正面鼓励为主”的原则和“扩大鼓励面”的方法,涉及尽可能多的学生,把评语课变成表彰课、鼓励课、写作技能指导课。
“激发兴趣、积累素材、创造写作、激励评改”四个环节在作文教学中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缺一不可的,只有将这四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反复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有长足的进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这一模式的训练,我班学生的作文兴趣得到激发,作文能力得到培养,作文水平得到提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科研的探索永无止境,关于作文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我还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完善、提高,以期适应现代教育之需,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甫,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力军[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年02期。
【2】王裕珍,小学高段作文批改有效策略的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17期。
【3】陈兴茜,作文批发方法浅议[J].语文学刊,2009年20期。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然而“重头戏”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究其原因,学生对作文产生了畏惧情绪,怕写作文成了多数学生的一块心病,“谈文色变”比比皆是。导致这一严重后果的直接根源在于教师“应试”功利性太强,教法单一,批改老套,把作文看作是语文之外的新学科,没有注重作文的“流水线”教学。学生因没有得到系统培训,既无情感兴趣,又有素材储备,既无写作方法,又不知如何修改。这样怎能写出好文章来?又怎能体验到作文乐趣?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在日常教学中摸索出了一套经实践检验还蛮有效的作文教学法。下面,我具体言之。
一、激发兴趣
苏霍姆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作文更是如此,又特别是“兴趣贫困区”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大力激发和培养。为此我首先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一)以适用性激发兴趣。心理学家罗斯杰说过:“人有自发学习的倾向,但他只对大有益于个人行为的知识才感兴趣。”为了让学生感觉到作文有趣,我们可以在作文之前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作文作文,以及作文能力培养对现在和以后的学习、生活、生产有何意义等。还可以把学习、生产、生活、科研中需要作文的情境中用中外名人的故事和身边的事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觉得作文“确实大有影响于个人行为”,是生活的必需品,懂得了它的适用性,学生才能自觉高兴的去做,兴趣也就由此产生。
(二)以新颖性激发兴趣。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让其有话可说,有事可论,有情可抒。比如初一新生刚从小学生上来,心里非常高兴,上中学后事事感到新鲜,心里有说不完的话。这时让学生写“我是中学生”、“告别小学后”、“来到中学的第一天”等作文,让他们把滔滔不绝的话写在纸上。同时,命题要做到一材多体,一课多题,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喜好的需要,让他们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写妈妈题材的文章,可以出“我的妈妈”、“后妈”、“妈妈的手”、“妈妈的白发”……等不同的题目,让学生根据兴趣选自己喜欢的题目,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心情舒畅。
二、积累素材
作文是“厚积而薄发”的结果,但需要以“博观而约取”为前提。没有素材储备,即使是“巧妇”,再有灵性,“无米之炊”也上不了桌,也难写出精彩文章来。所以,在作文写作中,必须引导学生加强素材积累。
首先要指导学生加强积累词汇。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和丰富的词汇,纵有写作的强烈要求,也不能生动的叙事,准确的状物,恰当的抒情,辩证的说理。要注重学生积累词汇、积累美文的积极性,并做好读书笔记。比如可以让学生先摘录描写眼睛、耳朵、嘴巴、鼻梁的词语,再扩大为抄录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名人名言、成语典故、歇后语、格言等。并定期组织读书笔记评比展览等活动,引导学生长期坚持下来。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积累生活经验。作文创作来源于生活,无限广阔的生活空间为作文展现了无比丰富的作文素材。要引导学生学会观查生活、独具“慧眼”。从真实的生活中发现新型、典型的事物辨清“真、善、美、假、恶、丑”,用自己的笔去讴歌、去鞭挞。生活积累越厚,作文越有话可说。
三、创造写作
有了兴趣和素材储备,我们就可以要求学生运用课文范文的写作方法,把素材进行组织,开始创造写作。
(一)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要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先易后难,先记叙文后议论文;由小到大,由片断练习到成篇练习;先命题作文后自拟题作文。这样由浅入深,逐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能逐渐提高。
(二)采用专题训练。对于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文章,可采用专题训练的方法,审题、立意、论证论据、记事、写景、状物等等,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逐步攻破。写作时结合阅读中选取的优秀例文,对照比较,相辅相成,边读边写,多读多写,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三)举办丰富多彩的作文活动。如办墙报,手抄报、黑板报、作文园地、节目特刊、作文竞赛等,要求学生写稿,并鼓励向报刊、电台,电视台投稿,参加上级举办的作文竞赛,巩固发展学生的作文兴趣,指导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要求他们把日记,周记编成集子,画封面、拟书名、写目录、编页码、配插图。将优秀作品全班展览传阅,激发巩固学生作文的兴趣,保持良好的作文习惯。
四、激励评改
学生是作文的主体,也是评改的主体。叶圣陶曾说道:“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而我们很多教师并没有在这个环节上“偷懒”,主动地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考试前夕要求学生作文要反复修改,试问平时就没有训练,没有修改的习惯,考试时突然要求,行吗?显然是否定的答案。所以,平时作文一定要求学生自行修改。教师还要传授修改方法,让学生知道带着要求修改。特别要注意的是,修改也是个费脑力之事,教师要为学生修改注入动力,就是表扬激励。当学生自行修改后,抄写在专用作文本上,教师再进行评改。值得注意的是,作文的评分不宜采用“横向比较,同一标准”的方法。基础好的要“玉中指暇”,用评语指出不足;基础差的要“沙里淘金”,择其进步较大或某方面段落有特色给与高分。在写作文评语时要有期待,切不可一味指责。作文评语不能只限于几篇典型,应贯彻“正面鼓励为主”的原则和“扩大鼓励面”的方法,涉及尽可能多的学生,把评语课变成表彰课、鼓励课、写作技能指导课。
“激发兴趣、积累素材、创造写作、激励评改”四个环节在作文教学中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缺一不可的,只有将这四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反复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有长足的进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这一模式的训练,我班学生的作文兴趣得到激发,作文能力得到培养,作文水平得到提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科研的探索永无止境,关于作文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我还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完善、提高,以期适应现代教育之需,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甫,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力军[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年02期。
【2】王裕珍,小学高段作文批改有效策略的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17期。
【3】陈兴茜,作文批发方法浅议[J].语文学刊,2009年20期。
- 【发布时间】2014/6/5 15:02:09
- 【点击频次】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