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生科学课外探究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淑艳 杨晓艳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临沂林庄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课堂教学,并通过学生的亲历活动来体验科学,需要开放的空间和大量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进行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指导。抓好课堂教学,对于大多数科学教师来说并非是件难做的事情,但对课外拓展活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忽视了指导。也有部分科学教师认为科学教学就在课堂内解决行了,何必占用课外的时间。“那我们课后去研究一下”,这是现实中有一部分科学教师经常随口甩出的一句话,这些老师总认为既然教材中这个探究活动是课外的,就理所当然是学生自己的课外行为,忽视了这个活动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没有促使学生形成课外探究的行为习惯,只是给学生一个参与课外探究的提醒,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行为,学生现有的只是短暂的动机,学生的回答也只是对老师尊严的附和,也正是教师的随意性导致学生行为的无目的性,使课外探究成为了一句空话。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课外探究

科学教材中的扩展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外搞一些观察和其他的研究活动。如在教学《潜望镜的秘密》一课时,教科书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解暗箱活动,研究潜望镜的内部构造原理;二是制作潜望镜的活动,是有关建立模型过程技能的训练。如果按照教科书的思路展开探究活动,在这两个活动上平均用力,潜望镜的制作显然是完不成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研究潜望镜内部构造的活动确定为重点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解暗箱的探究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根据经验,提出猜想——拆解模型,验证猜想——绘制简图,表达交流。在学生对潜望镜的构造原理有了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要制作一个潜望镜,需要哪些材料?怎样制作?最后进行全班交流。至于潜望镜模型的制作,就变成了一个课后活动内容。

另外,结合教材内容,适时组织学生去公园、近郊、工厂、科研等单位,进行参观、考察、学习等活动,还可组织学生收听广播、电视、阅读科技书刊,以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获取一些新的信息。

二、开辟研究基地,开展课外探究

1、建立植物角。小种植是学生课外活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点是涉及的时间较长,学生能坚持下去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如《种子发芽了》就要学生用几天时间观察;《植物繁殖新技术》要求学生在家分别用种子、茎、根等方法繁殖一种植物,这项活动也将用一个月。教师要作好详细的计划,制定各类记录表格,经常检查和落实学生的活动情况。在进行《种辣椒》的活动过程中,有学生用照相机拍下了植物各个时期生长的情况,还有学生用摄像机把植物生长的主要过程拍摄下来。从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看来,他们是多么认真。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学生要达到的那种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吗?

  2、开展小饲养。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外的小饲养活动 ,校内可组织饲养小组,根据条件开展校内的小饲养活动,同时还可发动学生开展家庭小饲养,如让学生饲养金鱼、乌龟及兔等小动物,指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形态、生活习性、活动方式以及特征等,写出观察报告。如教《蚂蚁》一课,布置学生课余观察蚂蚁觅食和搬家,从一份份观察报告可以看出学生是多么喜爱这些观察活动,其中一位学生写到,为了观察蚂蚁连午饭也忘记吃,探究的积极性多么高啊。

3、建立小气象站,配备必要的观测仪器,成立气象观测小组,指导学生把气象观测活动开展起来,并做好观测记录或记好观察日记。在无形之中也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必要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考察,了解自己家乡环保现状。开展此类活动时,首先确定了考察的课题,制定考察方案,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确保考察能顺利进行,考察的安全工作更不容忽视。《参观污水处理厂》、《考察交通污染状况》、《垃圾村的昔与今》、《参观工业园》等,这些是我们经常开展的课外考察活动。考察活动不单是一项活动,而是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体现,活动中涉及到的有关部门和人物,让学生去接触、去体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对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起到积极的作用。

4、建立开放科学大课堂。学校实验室可在课外定期开放,让有兴趣进行科学小实验、科技小发明的学生,定期到实验室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定期参加各种有趣的科技活动。实验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活动。根据教学实际,我们有意识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一些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是很有帮助的。如学了《温度计》,把温度计外借给学生回家进行测试和记录各种物体的温度,不但能让学生巩固使用温度表的方法和操作规范,还使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各种物体的温度,加深对生活实例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如学了《测定太阳高度》,让学生利用假日,测定太阳在一天中不同时刻的高度,测定该时刻的气温。再如学了《凝结》,让学生回家进行冷水和热水哪一种最快结成冰块的对比实验。在课外进行这些小实验,学生都很感兴趣,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组织兴趣小组,促进课外研究

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把真正有兴趣的、有某些爱好和某种特长的学生吸收到各种兴趣小组中去。如可成立“科技小制作兴趣小组”“气象兴趣小组”……定期举行“科技小发明、小制作评比”“科技小论文评比”……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提升了我校小学生的科技水平,科学素养。每年的12月是我们学校的科技月,正是学生制作作品的大展示,每次都有不少优秀作品涌现出来,《太阳能风扇》、《蓄能小汽车》等作品曾获得省市的奖励。科技制作水平的高低是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体现,经常组织开展此类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科学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涉及到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科学研究若只限于课内探究,则不能全面地完成任务。我们在组织科学教学时,还必须引导学生走向课外,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研究的主题,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发明、创造活动,关注与本课研究主题相关的社会问题等,有机地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进行密切融合。这样,变封闭的、平面的科学教学为开放的、立体的科学教育,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这正是科学课所要达到的目的。

  • 【发布时间】2014/6/5 16:24:27
  • 【点击频次】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