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融入生活,激发灵动的数学课堂

 

【作者】 向清仁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彭店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曾经的数学课堂是那样让我束手无策。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大多情况下跟着感觉走,不能全面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养成“您讲,我听”的习惯。
         回顾探索教育的漫漫征程,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都提醒我们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决定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中“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有兴趣的学习是富有主动性的,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有效的一个最简单的法则。如在教学中可以把本来很枯燥的学习内容以故事、游戏、竞赛的形式展现出来,把智力培养寓于情趣之中;可以以色彩鲜艳的、动态的、形象的教具使学生产生兴趣,增强记忆;可以适当提高学习的难度,使其具有挑战性,形成更大的内部动力等。另外,要采取一些增强学生自信心以及心理安全感的教学策略,从而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始终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融入生活,激发灵动的数学课堂。面对学生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模式,避免因教师的陈旧方法导致学生的依赖和懒惰,要用鲜活、有生命的课堂带动学生主动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自主学习、探索和构造、培育他们的创造力。“生活是一本书”。我们积极从学生熟悉地生活入手、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给数学课程赋予了生命。下面举几个例加以体现。
        例一:教师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从机灵鬼儿分西瓜说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用自己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或圆形纸片,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折,涂色等实践活动,自主合作探究分数的意义,分数大小的比较以及分数加减法的简单计算,老师讲得少,没有包办,学生却学得轻松、牢固。
        例二:《数字编码》一课中,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讲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数字组成的号码,同时通过分析邮政编码、学号、门牌号的编排特点让学生得出不同的数学编码都有各自的编排特点,然后让学生为本班同学编号,为图书角的书籍编号,为教学楼上各班或公寓楼寝室编码﹍﹍深切感知数学编码知识为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例三:《圆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教师首先通过给一定的时间畅谈校运会的比赛的感想,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出示校运会的圆形会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触摸、从感性上理解圆面积的含义,并进一步提出“要做这样的圆形会标至少要用多大的纸呢?”这样的生活数学问题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课后安排了计算桌布的面积、花坛底层圆形半径运动场面积的拓展性的练习,让学生大胆地走出课堂,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同样也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运用于生活。”
        课堂有了生命便有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较大的发展,课堂变成了他们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发展的乐园、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敢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想知道﹍﹍,我认为﹍﹍。时而还会进行一场小小辩论,遇到不懂或还有疑惑的地方敢于向老师已得出的结论质疑。我想这应该是生命课堂的硕果。
        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效性。陶行知先生强调,“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学生能否真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取决于新知是教师的“注入”还是学生经过自主探求而获得。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探究活动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有所发现,并能对自己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新知进行自主建构,掌握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方法。教学中可让学生联系生活环境,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师生共同研讨等探索性活动,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水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始终令师生枯燥乏味,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积极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课堂资源,真的能激发灵动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有了活力,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 【发布时间】2014/7/30 14:46:22
  • 【点击频次】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