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 ;
【正文】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现行语文教材中涉及法制教育的素材有很多,是渗透法制教育的最佳途径。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进行学科渗透,巧妙地融法制教育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又有实效的途径。凭借学科特点,让法制教育取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作为—名语文教师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我就自身教学经历谈几点方法:
一、找准机会,适时点拨。
语文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找准机会,随时都可进行法制教育的点拨。一篇文章,一段名言、一首小诗都能给学生以启迪、以教育,因此教师不应拘泥于何时何地何机会,只要允许就可以适时点拨,不可错过机会。我多半是在课前五分钟给学生读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小文章,抓住这个时机适时点拔的。
现在的小学生,多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他们的思想中只知向别人索取,而不知向他人奉献。他们心里只装着自己,从不知关心别人,更谈不上去理解别人了。这些固然是他们的弱点,但是他们心灵纯洁、思想单纯,如同一张白纸,只要你抓住机会适时点拨,他就会接受你的教育。有一篇文章题为《换个位置想想》,文章告诉人们在生活中不要只是去责怪别人,要换个位置想想,这样人与人之间便多了一份了解,少了一份隔阂。读了这篇文章后,教师就应因势利导,用言语来开导学生,“人们总是埋怨社会风气每况愈下,有谁又从自己做起了呢?人们总是埋怨偶尔打错一次电话时,对方态度竟那么的蛮横无理,那又有谁拿起电话时先问了一声“你好”呢?在生活当中大家都应学会换个位置想想。换个位置想想,人与人之间便少了隔阂;换个位置想想,人与人之间便多了理解与关心。就不会出现那么多违法乱纪的现象。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位家长来校,说起了孩子的变化,便提到孩子懂事了,知道关心父母了,并说起了语文课上的几个小故事,孩子回家是如何讲述的,这时我才知道如此教学会有这样的效果。
二、利用教材,适时点拨。
在我们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篇目中都蕴含着法制教育,只要适时的挖掘,就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在《生命桥》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优美的文字、令人震撼的情节、斑羚超乎常人想象的智慧和团队精神所吸引。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之后,注意引领学生关注造成这场动物悲剧的“罪魁祸首”――狩猎队,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中捕杀斑羚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教师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
三、开展实践,适时点拨。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教学中,我积极开展“演讲、征文、讲故事、编课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比如开展“诚实与信任”演讲比赛,全班同学就这个议题收集了大量素材,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作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四、作文习作,适时点拨。
小语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如在收集震惊全国的“阜阳假奶粉”事件材料时,同学们不敢相信黑心的商家为牟取暴力,在奶粉中加入了有毒物质三聚氰氨,致使“大头娃娃”的出现。他们会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投机者的滔天罪行,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呼吁全社会都来关爱祖国的花朵。我们是消费者,就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商家对于售出的商品应该保证质量,诸如此类伪劣商品完全可以通过“3.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可以到法院起诉他。通过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语文是中小学教学的基础学科,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学如果在操作中适时渗透法制教育的话,将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教师要积极协调,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学校为教育主渠道,家庭、社会共同建立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这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最终达到让农村的孩子们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效果,实现降低农村青少年儿童的违法犯罪率。实践证明,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善于把法制教育引入教学,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根除学生心中的各种邪念,促使学生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那么作为—名语文教师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我就自身教学经历谈几点方法:
一、找准机会,适时点拨。
语文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找准机会,随时都可进行法制教育的点拨。一篇文章,一段名言、一首小诗都能给学生以启迪、以教育,因此教师不应拘泥于何时何地何机会,只要允许就可以适时点拨,不可错过机会。我多半是在课前五分钟给学生读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小文章,抓住这个时机适时点拔的。
现在的小学生,多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他们的思想中只知向别人索取,而不知向他人奉献。他们心里只装着自己,从不知关心别人,更谈不上去理解别人了。这些固然是他们的弱点,但是他们心灵纯洁、思想单纯,如同一张白纸,只要你抓住机会适时点拨,他就会接受你的教育。有一篇文章题为《换个位置想想》,文章告诉人们在生活中不要只是去责怪别人,要换个位置想想,这样人与人之间便多了一份了解,少了一份隔阂。读了这篇文章后,教师就应因势利导,用言语来开导学生,“人们总是埋怨社会风气每况愈下,有谁又从自己做起了呢?人们总是埋怨偶尔打错一次电话时,对方态度竟那么的蛮横无理,那又有谁拿起电话时先问了一声“你好”呢?在生活当中大家都应学会换个位置想想。换个位置想想,人与人之间便少了隔阂;换个位置想想,人与人之间便多了理解与关心。就不会出现那么多违法乱纪的现象。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位家长来校,说起了孩子的变化,便提到孩子懂事了,知道关心父母了,并说起了语文课上的几个小故事,孩子回家是如何讲述的,这时我才知道如此教学会有这样的效果。
二、利用教材,适时点拨。
在我们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篇目中都蕴含着法制教育,只要适时的挖掘,就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在《生命桥》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优美的文字、令人震撼的情节、斑羚超乎常人想象的智慧和团队精神所吸引。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之后,注意引领学生关注造成这场动物悲剧的“罪魁祸首”――狩猎队,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中捕杀斑羚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教师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
三、开展实践,适时点拨。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教学中,我积极开展“演讲、征文、讲故事、编课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比如开展“诚实与信任”演讲比赛,全班同学就这个议题收集了大量素材,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作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四、作文习作,适时点拨。
小语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如在收集震惊全国的“阜阳假奶粉”事件材料时,同学们不敢相信黑心的商家为牟取暴力,在奶粉中加入了有毒物质三聚氰氨,致使“大头娃娃”的出现。他们会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投机者的滔天罪行,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呼吁全社会都来关爱祖国的花朵。我们是消费者,就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商家对于售出的商品应该保证质量,诸如此类伪劣商品完全可以通过“3.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可以到法院起诉他。通过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语文是中小学教学的基础学科,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学如果在操作中适时渗透法制教育的话,将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教师要积极协调,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学校为教育主渠道,家庭、社会共同建立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这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最终达到让农村的孩子们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效果,实现降低农村青少年儿童的违法犯罪率。实践证明,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善于把法制教育引入教学,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根除学生心中的各种邪念,促使学生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 【发布时间】2014/7/30 15:16:01
- 【点击频次】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