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之我见

 

【作者】 李雪蓉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五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感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只有长期坚持,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理解、品析、欣赏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语感;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感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
        一、感情朗读,在语音中培养语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标准”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以看出新教材十分注重语文教学对学生朗读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在训练朗读的同时,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指导朗读方法,不然的话,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把握可能不那么顺利,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入。
        在教学《散步》时,先让学生读课文两遍,做到了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后,我再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体味作者情感。做一次“朗读指导老师”,讲解理由并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作笔记,用符号标记语速的缓(~)、急(—),语调的轻(。)、重(.)、抑(↘)、扬(↗)。并思考:你从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亲情?学生听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一:“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此处要读得轻而低沉,体现出作者对母亲的担心。
  生二:“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 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句话中的“太迟,太迟了”使用了反复的手法,有强调的作用,要读得缓,每个字要拉长“太——迟——太——迟——了”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担心,急切盼望春天早点来。
  生三:“又”和“熬”读得重而缓,感受到了作者看到春天来了,母亲的身体又会好起来的欣慰。
  生四:“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语气坚定,耐人寻味,感受到了作者肩负起的家庭责任感。
  生五:“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里的景物描写要读得轻快明亮,“新绿”“嫩芽”“咕咕”三个词语要带着兴喜的语气读,“生命”要拉长,读得耐人寻味,让人感受到作者一家人散步时的开心与快乐。
        整篇课文 ,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声情并茂的朗读中理解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在学生心里埋下了种子,作者一家人那种温馨与幸福的生活感染着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亲情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甜蜜。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的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品词析句,在理解中培养语感。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语文教中阅读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的目标。对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语句进行品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
         1、重点词语的品读。
        在世界语言文字中,汉语是最具美丽灿烂,富于奇特魅力的,文章中那些重要词语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品读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是我们读懂文章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着重引导学生品析“悄悄地”“扑”“抓”“忍”等词语和相关语句。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是怎么做的?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我让学生先读原句,注意三个“悄悄地”,再去掉三个“悄悄地”读,比较品析看能不能去掉,学生在反复品读赏析中体会到了三个“悄悄地”是万万不能没有的,第一句话没有“悄悄地”就不能体现母亲对儿子的苦心,第二个“悄悄地”去掉了就感受不到母亲对儿子的担心,第三个“悄悄地”去掉了就表达不出母亲对儿子的关心。
        当我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时,母亲是什么反应?(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让学生先仔细推敲“扑”和“抓”的表达效果,两个动词刻画出了母亲紧张与害怕的心理。接着再联系上下文认真研读“忍”。母亲仅仅忍的是哭声吗?不是,儿子瘫痪对她的打击,母亲忍了;儿子的抱怨,母亲忍了;自己病痛的折磨,母亲忍了。简简单单的一个“忍”字让学生感悟到了母爱是如此的惊心动魄,让人潸然泪下,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愧疚。
        通过对以上几个词语的品析,伟大的母爱跃然纸上,作者的情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跟着作者一起掉下眼泪。语感培养就这样悄无声息。
  2、精美句子的赏析。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揣摩、欣赏课文中那些精彩的句段,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眼里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可爱的。真是一方“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那里的冬天一改冷酷的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慈祥的笑容。课文中用了一系列的拟人句、比喻句来表现她的温情。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我让学生抓住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认真体会它们在写景中的作用。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拟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而安适”)。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拟人,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就像睡在小摇篮里的婴儿,享受着若娘亲般的温暖,难怪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形象生动地体现出雪后初晴时山的秀气,似小姑娘般的娇羞漂亮可爱)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垂柳的慈爱,柔美,充满生机和活力)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整个济南从水面到天上的晶莹剔透,清凉温暖。)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品读,学生领略到了济南的冬天是那么的温情,那么的可爱,那么的让人流连忘返。同时享受着语言带给他们的惊喜与奇妙,内心那份舒畅与喜悦油然而生。语感培养就这样水到渠成。
  3、标点符号的解读。
  标点是作者表达情感的语言符号,一些文章作者在使用标点符号方面独具匠心,与众不同。解读标点符号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种好方法。
  《范进中举》中胡屠户骂范进那段话,我特意让学生品读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相公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
  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
  这些句子后面用了“!”,都是感叹句,起增强语言气势,强调内容,加重语气的作用。学生反复朗读、推敲,感悟到了这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胡屠户骂范进时的那种凶恶粗俗、尖酸刻薄。人物形象通过标点符号跃然纸上,作者情感通过标点符号溢于言表。语感培养就这样润物无声。
  三、发挥想象和联想,在转化中培养语感。
  想象就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方法;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方法。教学中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思维,让学生把语言文字进行多角度转化,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我经常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教《我的老师》一课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学校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课文中这样的老师吗?让学生联想与课文内容相似的自己与老师产生的那些美好的事,这样能让学生在联想中产生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又如教《紫藤萝瀑布》一课,我播放紫藤萝花的一组组漂亮图画,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用语言描述紫藤萝花,并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紫色瀑布流动的情景,想象紫藤萝花欢笑,不停生长花瓣舒展的情景,想象在阳光下互相挑逗的紫藤萝花上泛着迸溅的水花似的点点银光情景,想象紫藤萝花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的那种活泼热闹的情景,想象它们笑着,嚷嚷着“我在开花”那种忍俊不禁欢快的情景,如此欣赏,充分感悟后,再去品读课文中描绘紫藤萝花的文字,学生已完全浸润在欢快的氛围中,紫藤萝花给人带来的那种生的喜悦油然而生。
  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形象转化为一些画面,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的事件,就在这些转化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四、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可能性。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与一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二是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三是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四是在文章结构上起独特作用的词语。生活的这种密切联系,使我们有理由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地给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
  我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读课文时知道的苏州园林里各具匠心的景观。“刚才我们一起鉴赏了苏州园林,请同学们说说你见过的公园景物的布局和特点。”于是,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理解,再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把阅读所得讲给大家听。就这样让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还掌握了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的说明方法,这样学生把课文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实现了对学生的语感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感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只有长期坚持,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理解、品析、欣赏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 【发布时间】2014/7/30 15:37:12
  • 【点击频次】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