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作者】 马少清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丰乐学区

【摘要】

【关键词】
【正文】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学龄人口和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城镇集中,城镇化对农村教育产生了强烈冲击,给农村教育带来办学效率、教育质量和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的困境。农村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城镇化进程中应端正办学理念,注重公平兼顾效率,加大投入保证质量和扩大社会效益。
  甘肃省民乐县位于祁连山北麓,属于西部高原、高寒山区,交通欠发展,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近年来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出打工,造成的农村留守儿童非常之多。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中心校与边缘校之间教育发展极不均衡。城镇化步骤的加快,农村学生向城镇学校大量转移,各学校学生人数差距很大,就拿我们民乐县丰乐学区的11所小学来说,除了寄宿制学校和张满中心校、白庙中心校仍有200—300学生外,其它8所学校的学生人数均少于100人,有的甚至只有20—30个学生,这种情况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给学校管理造成了很大难度。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速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争取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目标。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指示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如果教育不能实现均衡发展,不能全面实现现代化,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无从谈起。故此,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已经变成了各级教育管理者所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先阐述了我们民乐县丰乐学区的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一、城镇化进程中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影响 
  1.办学效率低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引起农村地区的学龄儿童大量外流,给农村教育带来办学效率低下的困境。一方面,城镇化将大量农村学龄儿童“吸入”城镇学校,导致农村学龄儿童不断流失,农村学校的在校人数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作为办学组织的农村中小学校,其机构设立、人员编制、教学资源及配套设施等在短期内无法做出及时调整。两者之间极大的不协调,使得部分学校呈现出“师多生少”、生均资源占有率超标等不利局面。大量教师工作量不够,教学积极性下降;一些教学资源及其配套设施在较长时期内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折旧乃至于报废,造成极大的浪费。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教育办学效率低下问题将十分突出。
  2.影响教育公平。农村教育主要体现为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属于公共投资。公共投资的受益者是全体公民,不论从国家还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讲,都要求义务教育享有更高的公平性。2001年我国推行农村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自此我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然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地区学龄儿童的不断减少,部分农村中小学生源严重短缺。鉴于此,2002年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合并、撤消了大量中小学校,充分发挥了教育资源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农村教育的办学效率。但是,随着部分学校的撤销,出现了低龄学童上学太远的问题,特别是部分边远山区的低龄学童上学太远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上学太远,存在安全隐患,家长担心,导致学生中途辍学者率很多,在入学机会上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3.教育质量下滑。城镇巨大的向心力源源不断地抽走了农村地区的生源、优秀师资和教育投入,农村教育质量每况愈下。第一,大量优秀教师或者出于向往城镇生活,或者出于对自身前途的考虑,或者出于经济目的,纷纷涌向城镇学校。对于农村学校而言,特别是广大边远山区的小学而言,优秀的师资是教育质量的有力保证,大量优秀师资的流失使得农村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留下的教师往往因为教学水平不高而士气低落,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致使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下滑。第二,大量农村生源和优秀师资涌入城镇学校,迫使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增加城镇教育经费投入,而一定时期内县教育经费投入总额度是固定的,城镇教育经费的超预算投入势必挤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其结果是农村教育教学资源浪费严重,而必要的、较先进的教学设备因资金短缺而不能配备,从而影响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4.社会效益不高。农村教育社会效益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规模效益理论得知,城镇化强大的向心力不仅导致城镇教育规模超过适度规模而缺乏规模效益,还造成了农村教育因学校规模过小而同样缺乏规模效益。第二,从农村教育的外部性而言,存在教育外部效益弱化问题。在农村地区,农村中小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社区文化中心,其对周围有文化传播和辐射作用,学校规模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乡村文化建设和农民文化素质提高。特别是在一些贫困落后的边远山区,村小学往往是本村的文化标志,是传播文化的载体,是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对村民的思想与文化素养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部分村办小学或教学点因各种原因被取消,农村社区文化失去了载体,村民失去了通过学校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农村教育的巨大外部性随之消失。
  5.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重重。近年来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出打工,造成的农村留守儿童非常之多。很多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产生了心理扭曲,性格孤僻、偏激,嫉狠他人,常有辱骂、泄愤、打骂斗殴现象发生。这给教师带来了额外的精神压力和工作负担。寄宿制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生的安全,保证了学生的营养质量,但由于十一、二岁的儿童自理能力太差,24小时吃住在学校,给教师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和精神压力。教师不仅要承担正常的教学任务,而且要昼夜为孩子们的吃住安全操心受累,工作精神压力很大,很多教师都不愿在寄宿制学校工作。
  6.学生上学交通安全存在隐患。农村兴办寄宿制学校后,学生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回家。由于农村道路条件较差,车况良莠不齐,交通状况复杂,交通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学生上学放学路途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二、对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大力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通过开展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学校差距。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按照国家或省级标准,为其配备教室、学生宿舍、食堂、饮用水设备、厕所、浴室等设施,配备必要的管理、服务人员及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
  2.切实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既考虑城镇化进程、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等因素,又兼顾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贫困家庭负担、教育条件保障、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等因素,把方便学生就近上学作为布局调整的首要前提。要严格撤并学校程序,确因生源减少等原因撤并学校,当地政府必须严格履行方案制订、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
  3.真正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首先,应建立村小和教学点经费保障机制,提高村小和教学点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其次,发挥远程教育功能,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发和输送数字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以提升边缘山区小学教学质量。
   4.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有了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为此,首先要改善教师的初次配置,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新招聘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其次,要尽快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编制适当放宽,确保各学科教师的合理配置。再次,逐步实行县级教育部门统一聘任校长,促进校长、教师在一定区域内合理交流,建立和完善鼓励城区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机制。
  5.继续深化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群众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十分强烈。因此,必须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农村义务教育课程必须满足国家义务教育的整体要求,不能靠因陋就简、降低要求来贴近农村。
   6.不断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寄宿制学校就是他们的家。为了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要不断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教室、宿舍、食堂、厕所等公用设施的安全质量达标。改善取暖条件,确保学生身体健康。有条件的应该尽量使用专车接送,以确保上学回家时的交通安全。
  • 【发布时间】2014/7/30 15:53:03
  • 【点击频次】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