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以音乐课程理念为依托 发展音乐游戏教学

 

【作者】 高 瑞

【机构】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几年来,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倡导下,我们以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为理论基础发展音乐游戏教学,给基础音乐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变化和无限生机,下面从音乐课程理念的几个方面谈谈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兴趣     全体   个性      审美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音乐课程改革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音乐新课程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和完善评价机制等基本理念,是我们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音乐教学的领航灯,对于改变以往教学中枯燥的教学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音乐游戏
  康拉德·朗格是德国艺术理论家,他认为“各种类型的艺术都是从较为低级的相应游戏发展而来的。”因此,低年级的音乐游戏也是从听觉入手的。配合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让孩子们接触感受自然界、生活中的声音,搜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地、不同音色的各种材料所发出的声音,然后根据有情节的音乐游戏《一个雨天》,任他们随意去表现。通过不同音响引发儿童进行音乐游戏,让学生在静中有动,动中有乐的听听、想想、打打、敲敲、玩玩、创创中,从兴趣出发培养孩子在音乐游戏中的基本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这些自然的声音和创造的声音不仅能引起儿童的兴趣,还能让他们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新奇和快乐。
  二、面向全体学生,实施音乐游戏
  《音乐课标》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材,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合理的组织教材,便于学生理解,恰当的选择和实施音乐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设计的音乐游戏既要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也要考虑到面向大多数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得到发展,既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也要顾及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和每一点差距。
  在音乐游戏《找朋友》中,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按小动物的叫声长短,请学生进行找朋友的游戏。学生要根据自己戴的小动物的头饰,找到好朋友,然后全班同学一同按节奏说出歌谣,体会声音的长短。如:“小鸭子”找到“小青蛙”就一同说:“嘎嘎,嘎 嘎,找到朋友,嘎 嘎;呱 呱,呱 呱,找到朋友,呱 呱”而当“小蜜蜂”找到“小鸡”时则说“嗡嗡嗡嗡,嗡嗡嗡嗡,找到朋友,嗡嗡嗡嗡;叽叽叽叽,叽叽叽叽,找到朋友,叽叽叽。”······这样全体学生既模仿了小动物的叫声,也能体会不同时值声音长短的音乐教学隐线。
  三、注重个性发展,研发音乐游戏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面向每个学生意味着音乐教育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音乐活动,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价值,研发体现个性化的音乐游戏,也是很重要的。在《小雨沙沙沙》一课,我们设计的音乐游戏就非常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学会歌曲后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感情的演唱,而是设计了《展现自我无极限》的音乐游戏:喜欢跳舞的学生可组成舞蹈小组——为歌曲创编舞蹈组合《春之舞》;喜欢唱歌的学生组成合唱小组——如,部分学生有感情的唱词,部分学生用“沙沙沙”伴唱。音乐是抽象的,但学生在游戏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受和对音乐独特的理解,使孩子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游戏鼓励了学生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音乐体验,为他们创造了展现自我的空间,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游戏时儿童的天性,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满足,也蕴含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也表现其中。这些都有利于发展儿童独特的审美感知,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使他们从小喜爱艺术,具有用绚丽的画笔、美妙的声音、优美的动作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能力。”
  四、以审美为核心,完善音乐游戏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充分阐明了音乐的教育功能。但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影响,音乐教学中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产生了与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诸如从音符和乐谱入手的识谱训练,从时值出发的节奏训练等,这些是造成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直接原因,这种理性的、枯燥的机械训练,抹杀了学生的审美体验,造成学生厌学是必然的。作为音乐游戏的设计者,必须以审美为核心,完善音乐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设计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只有当学生与音乐融为一体,才能主动地体验和领悟与之相关的内容。实践证明,游戏中以音乐为主要媒介,以审美为主要核心,则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始终不减。同时,我们也懂得,学生的审美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细致、漫长、潜移默化的过程,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逐渐积累的过程。
  五、弘扬民族音乐,拓展音乐游戏
  在小学低年级所涉及的民族音乐,多数是我国各民族的儿童民歌,这些儿童民歌都是从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且游戏歌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诸如《阿西里西》、《转圆圈》、《编花篮》、《猜调》等等。可见,游戏与各民族儿童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的内容源于儿童生活,因此实践中我们改编了《打花巴掌》(北京)、《转圆圈》(彝族)、《保护小羊》(僳傈族)等音乐游戏,让学生在玩中感悟音乐,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有利于儿童的想象力,从中能启发儿童新的思考、新的观察、新的展望,音乐课成了最有趣的课,成了学生可以脱开缰绳尽情驰聘的快乐天地。
  六、鼓励创造实践,提升音乐游戏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在由传统“封闭式”向现代“开放式”过渡,我们实验的小学低年级音乐游戏以突出学生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奥尔夫说过;“音乐教师的作用不是去鉴定音乐素质的好与差,而是让学生心中的音乐种子生根发芽。”如何让学生心中的音乐种子能够正常的生根发芽呢?实践中我们发现,在音乐游戏中100%学生愿意参加,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能潜移默化的了解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但如果进一步提升音乐游戏的内涵,让学生参与设计音乐游戏,在玩中发现问题,通过自己探究解决问题,就能使学生在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状态中认识到自己的音乐潜能。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由量的积累逐渐到质的飞跃,这才达到音乐游戏的目的,使学生心中的音乐种子生根发芽。在《音的高低》一课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聆听用生活中(有音高)大小各异的瓷碗敲奏出好听的乐曲,感受了音乐中的高低音。普通的瓷碗怎样才能创造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呢?随后又设计了一个音乐游戏: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探索和创造相同瓷碗的不同音高。如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质疑,鼓励探索。教师尊重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则自己动手、动脑,在听、看、说、练、玩、做中有了新的发现:有的学生在一只碗里加了一些小石子,结果发现装有小石子的碗发出的声音变高了!有的则发现同样的两个碗,往里加的水越多,音越高。有的则用筷子敲瓷碗的碗口边,发现声音比较低,倒过来敲碗的底座的声音比较高。这一游戏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创造思维得到了培养,懂得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并对今后的音乐学习充满了信心。实践证明,游戏是智力开发的最好形式,几乎所有的孩子在玩游戏时,他的大脑都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状态,而在这种兴奋状态下,孩子学习某种东西、形成某种能力就比较轻松、比较快。不仅没有精神压力,而且有助于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我们发现,课改后的音乐教学中呈现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的新景象。
  七、提倡学科综合,创新音乐游戏
  依据《音乐课标》提倡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和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综合的理念,创新音乐游戏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游戏以音乐作为它的灵魂,儿童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进行活动表现。而不同的艺术形式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方面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通之处,这就是艺术通感。发展艺术通感,是艺术各领域之间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为音乐配画、配乐诗朗诵、闻乐起舞等游戏活动就是艺术通感在发挥作用,它与游戏是彼此依托,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培养未来的活动家——从游戏开始。”由此可见,游戏本身也是一种综合活动,能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只有音乐游戏教学保持着“开放的态势”,较宽的视野,那么他将最大限度地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八、完善评价机制,发展音乐游戏
  课改前,常常以“唱一首歌”的形式评价一个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忽视了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重结果,求一律;用简单的数码符号去等量千差万别和活生生的人格面貌及其内在深刻、复杂的认知、行为、态度和价值,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状态。 一首歌就能代表一学期的音乐学习吗?这种评价方式往往造成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依据“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转变。在《音乐课标》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学生音乐学习评价方案》,以“班级音乐会”的形式发展音乐游戏,展示学生音乐学习成果,人人进行参与。除了演唱、演奏还展示音乐创作成果,进行音乐剧的编排,以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在音乐游戏教学中,主要针对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含音乐知识和运用音乐要素于艺术实践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方面的评价。这两方面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综合性。评价中对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的评价占重要地位,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情感态度分为审美情感和学习情感两方面。音乐审美情感的评价,主要是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前提,评价学生对中外不同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的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感受、理解和表现力。音乐学习情感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等进行评价。价值观方面体现在是否养成正确乐观的价值判断、善恶美丑的辨别,是否能够和同学、老师合作、交流,是否尊重和关怀他人等。总之,只有走向开放性、民主性、自由性、有效性的音乐教学评价,才能发展音乐游戏,发展课堂音乐教学。
  综上所述,以音乐课程理念为依托发展音乐游戏教学,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教材不断改进,促进课程不断完善的有效途径。
  • 【发布时间】2014/7/30 15:55:16
  • 【点击频次】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