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化学演示实验的几点注意
【关键词】 ;
【正文】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会接触到一个全新的学科——化学,因此,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工作是学生系统接受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化学作为启蒙化学,实验教学尤为重要,相较于理论知识教学,实验教学是一种更为直观的教学手段。化学实验教学中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即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其中,演示实验实质上就是教师进行的实验表演,在演示实验中,教师通过实验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为学生实验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上化学课多做实验和少做实验,有做实验和没做实验的实际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因此,扎扎实实地搞好并加强演示实验是保证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本人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化学演示实验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一、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工作
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往往比较轻视备实验,认为这些实验已经做过无数次,没必要在上课之前再准备一次,结果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准备的不充分而造成实验失败或者是一些意外现象的发生。而学生对演示实验总是感兴趣的,他们总想看看将要发生什么新奇的现象。如果演示实验失败了会怎样呢?从教师方面说,即使补做成功,也会影响课时计划的完成,也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威信也必然下降,从学生方面说,不仅他们的心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学习热情下降。所以教师对演示实验的自我要求应该是万无一失的。
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率,与教师本人的经验和对待实验的认真态度有直接关系。即使教师对于实验非常有把握了,但真正到了课堂上,也可能会由于大意而操作不当或因为仪器的清洁、干燥程度,试剂的纯度、浓度,装置的气密性,管路不通畅或其他事先未估计到的偶然因素造成实验失败。因此,即使有经验的老师,也应坚持预试。把导致实验失败的各种因素都在课前解决,对可能的偶然因素也须充分估计并采取可靠的防范措施。对于易损件,课前应有备件。当然,就是做了充分准备的实验,也有失败的可能,假如实验真的失败,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说明真相,千万不要文过饰非,而且一定要补做。
同时,在演示实验中要注意安全,演示实验过程中如发生炸伤、烧伤、中毒等事故,不但会影响师生身心健康,而且会造成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所以,教师对可能发生危险的实验,如燃氢实验,必须切实掌握操作关键。对于有毒或有强烈刺激性气体(如一氧化碳、氯气等)用量要少并尽量少逸入教室空间。即使没有危险发生,也应该防止因刺激气味使学生萌发对化学实验或化学学科的厌恶心理。如演示实验时,打开门窗,用毕及时移到室外等。对于虽经采取严格措施仍不能完全防止可能造成伤害事故的实验,则不能选作演示实验。
二、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应用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的重要途径。如在“分子”这一节的教学中,我先做浓氨水与酚酞试液反应的试管实验,让学生感知到两者发生的化学反应,然后用玻璃棒蘸取酚酞试液在滤纸上画一小鸡,再把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滤纸上很快显现出一红色小鸡。这个实验一下子就让学生想象出好像是氨的小微粒跑到滤纸上去了。由此,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宏观现象引导到对物质微观构成的抽象思考,通过分析推理,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原动力。因此,作为一名化学老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力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组织好学生实验。这样,就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不断求知的兴趣了。
三、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明确、操作要规范
任何一个演示实验都有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在熟悉全部实验内容和教材体系的基础上,要力求在引导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概括,以及为学生在操作规范化,实验现象的鲜明准确和学生观察能力等方面,做到有的放矢,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实验操作行为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一开始化学课就要有意思地给学生以示范,并随时结合示范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操作;某些不要求学生掌握的实验操作,也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切不可松懈大意。
四、演示实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观察是一切真知灼见的来源,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多方面的,其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关键。学生的观察不但要用眼看,还要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感觉,更要用脑子想,这样才能全面观察实验,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现象并把现象描述完整。
在日常演示实验中,要培养学生掌握一般的观察程序,有条不紊地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的观察过程一般要遵循着“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观察过程,观察的具体内容有:①反应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②反应的条件,③反应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如: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气体生成,沉淀生成等,④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对于反应现象不很明显时,要借助一些辅助方法来观察现象或引导学生积极设计适当的方案以观察到现象。如:在介绍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时,借助石蕊的指示作用,从而使观察这个本来没有明显现象的实验成为可能。再如:介绍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时,也是一个不好观察到的实验,这时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下转第22页)(上接第23页)在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加入小许浓氢氧化钠溶液,盖紧后振荡。然后和学生一起观察到变瘪的矿泉水瓶子并加以讨论分析,从而获得新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演示实验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情境
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科学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课题1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瓶生烟”等奇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教师进行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并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初步认识由水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都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演示实验创设良好的情境,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使学生处于探究的情境中,激发他们进行一定的智力和动作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改变了沉闷的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得到发展。
六、化学演示实验中要渗入环保意识的教育
环境问题是目前备受瞩目的一个全球性问题,化学教育对此责无旁贷,化学实验教学则更是任重而道远。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了相当多的与环境有关的知识,通过化学教学,可以使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在化学实验中产生的一些有毒有害的固体、气体和液体,俗称实验室的“三废”,这些物质由于数量少,没有引起教师们和同学们的注意,通常是随意倒入水槽中冲走,久而久之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危害人体健康,同时还会造成学生环保意识淡薄,养成不良的习惯。因此,在化学演示实验中一定要注意减少“三废”的产生,同时要尽量做到无害化处理,这样既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也让学生体验处理环境问题的机会,提高了环保意识,并有了一定的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本人在教学教学中的深刻体会到做好演示实验的重要性,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是加强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
一、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工作
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往往比较轻视备实验,认为这些实验已经做过无数次,没必要在上课之前再准备一次,结果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准备的不充分而造成实验失败或者是一些意外现象的发生。而学生对演示实验总是感兴趣的,他们总想看看将要发生什么新奇的现象。如果演示实验失败了会怎样呢?从教师方面说,即使补做成功,也会影响课时计划的完成,也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威信也必然下降,从学生方面说,不仅他们的心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学习热情下降。所以教师对演示实验的自我要求应该是万无一失的。
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率,与教师本人的经验和对待实验的认真态度有直接关系。即使教师对于实验非常有把握了,但真正到了课堂上,也可能会由于大意而操作不当或因为仪器的清洁、干燥程度,试剂的纯度、浓度,装置的气密性,管路不通畅或其他事先未估计到的偶然因素造成实验失败。因此,即使有经验的老师,也应坚持预试。把导致实验失败的各种因素都在课前解决,对可能的偶然因素也须充分估计并采取可靠的防范措施。对于易损件,课前应有备件。当然,就是做了充分准备的实验,也有失败的可能,假如实验真的失败,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说明真相,千万不要文过饰非,而且一定要补做。
同时,在演示实验中要注意安全,演示实验过程中如发生炸伤、烧伤、中毒等事故,不但会影响师生身心健康,而且会造成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所以,教师对可能发生危险的实验,如燃氢实验,必须切实掌握操作关键。对于有毒或有强烈刺激性气体(如一氧化碳、氯气等)用量要少并尽量少逸入教室空间。即使没有危险发生,也应该防止因刺激气味使学生萌发对化学实验或化学学科的厌恶心理。如演示实验时,打开门窗,用毕及时移到室外等。对于虽经采取严格措施仍不能完全防止可能造成伤害事故的实验,则不能选作演示实验。
二、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应用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的重要途径。如在“分子”这一节的教学中,我先做浓氨水与酚酞试液反应的试管实验,让学生感知到两者发生的化学反应,然后用玻璃棒蘸取酚酞试液在滤纸上画一小鸡,再把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滤纸上很快显现出一红色小鸡。这个实验一下子就让学生想象出好像是氨的小微粒跑到滤纸上去了。由此,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宏观现象引导到对物质微观构成的抽象思考,通过分析推理,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原动力。因此,作为一名化学老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力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组织好学生实验。这样,就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不断求知的兴趣了。
三、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明确、操作要规范
任何一个演示实验都有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在熟悉全部实验内容和教材体系的基础上,要力求在引导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概括,以及为学生在操作规范化,实验现象的鲜明准确和学生观察能力等方面,做到有的放矢,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实验操作行为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一开始化学课就要有意思地给学生以示范,并随时结合示范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操作;某些不要求学生掌握的实验操作,也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切不可松懈大意。
四、演示实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观察是一切真知灼见的来源,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多方面的,其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关键。学生的观察不但要用眼看,还要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感觉,更要用脑子想,这样才能全面观察实验,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现象并把现象描述完整。
在日常演示实验中,要培养学生掌握一般的观察程序,有条不紊地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的观察过程一般要遵循着“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观察过程,观察的具体内容有:①反应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②反应的条件,③反应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如: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气体生成,沉淀生成等,④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对于反应现象不很明显时,要借助一些辅助方法来观察现象或引导学生积极设计适当的方案以观察到现象。如:在介绍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时,借助石蕊的指示作用,从而使观察这个本来没有明显现象的实验成为可能。再如:介绍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时,也是一个不好观察到的实验,这时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下转第22页)(上接第23页)在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加入小许浓氢氧化钠溶液,盖紧后振荡。然后和学生一起观察到变瘪的矿泉水瓶子并加以讨论分析,从而获得新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演示实验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情境
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科学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课题1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瓶生烟”等奇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教师进行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并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初步认识由水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都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演示实验创设良好的情境,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使学生处于探究的情境中,激发他们进行一定的智力和动作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改变了沉闷的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得到发展。
六、化学演示实验中要渗入环保意识的教育
环境问题是目前备受瞩目的一个全球性问题,化学教育对此责无旁贷,化学实验教学则更是任重而道远。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了相当多的与环境有关的知识,通过化学教学,可以使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在化学实验中产生的一些有毒有害的固体、气体和液体,俗称实验室的“三废”,这些物质由于数量少,没有引起教师们和同学们的注意,通常是随意倒入水槽中冲走,久而久之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危害人体健康,同时还会造成学生环保意识淡薄,养成不良的习惯。因此,在化学演示实验中一定要注意减少“三废”的产生,同时要尽量做到无害化处理,这样既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也让学生体验处理环境问题的机会,提高了环保意识,并有了一定的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本人在教学教学中的深刻体会到做好演示实验的重要性,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是加强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
- 【发布时间】2014/8/30 10:03:33
- 【点击频次】418